范希芳



[摘要] 目的 探討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應用整體、全面護理干預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00例,均為該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隨機分組,就應用常規護理方案(對照組,n=50)與加強全面、整體護理干預(觀察組,n=50)效果展開對比。結果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況、軀體狀況、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臨床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加強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可保持血糖穩定,增強遵醫依從,降低疾病復發率,改善生存質量。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糖尿病;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27-02
精神分裂癥為臨床精神科疾病領域一種極具復雜性的病理類型,患者以程度不等的認知、思維異常為主要特征,同時,還伴嚴重社會功能缺失,促使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水平顯著下降。糖尿病屬嚴重機體代謝異常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有較高并發糖尿病的幾率,據相關調查顯示,其合并糖尿病的概率超出正常人群的3倍,治療形勢較為嚴峻[1-2]。因糖尿病需長期用藥,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控性差、遵醫依從率低,故兩種疾病合并發生時,顯著增加了醫護難度,對更具針對性、全面的護理方案制定并有效實施,具有十分必要性。該次2016年4月—2017年4月選取患者100例研究針對所選病例,就護理干預情況展開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23~69歲,平均(55.4±12.3)歲,病程4~20年,平均(6.8±2.7)年;對照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24~70歲,平均(55.9±12.1)歲,病程4~19年,平均(6.9±2.5)年。兩組家屬均對該次實驗知情同意書自愿簽署,排除其它系統合并嚴重障礙者,組間基線資料可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照組病例應用精神科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病例重視全面、整體護理干預的實施,具體步驟如下。
1.2.1 心理干預 糖尿病病程遷延,屬終身性疾病,加之精神分裂癥對正常生活、工作造成的嚴重影響,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較為嚴重,護理人員可采用一對一疏導或集體宣教的形式,行個性化心理干預。善于應用柔和的語言及和藹的態度與患者建立有效溝通,為其提供傾訴平臺,以對其困惑深入了解,針對性予以疏導。因患者認知能力較差,可就糖尿病病因、機制、注意事項等基礎內容簡單、多次宣講,加深其理解,減少恐懼情緒。也可舉經治療效果理想的案例,以發揮榜樣的力量,增強患者信心,進而提高其遵醫依從。需取得家屬配合,使其給予患者更多關愛,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為穩定病情打下良好基礎。
1.2.2 飲食干預 需就飲食干預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屬明確,使其知曉建立正確飲食行為,除可使血糖水平保持穩定外,還利于整體病情的恢復,以促使患者良好、科學飲食習慣的養成。同時,還需發揮家屬的監督和照護作用,避免患者出現飲食不節等不良現象。每周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體質量安排1次測量,依據體質情況,結合病情,就適宜的飲食方案制定。
1.2.3 運動干預 待患者病情穩定,身體狀況許可,可鼓勵適度參加文體活動,行運動鍛煉。文體活動包括下棋、唱歌、文藝演出等,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運動鍛煉包括打球、散步、做操等,以增強患者體質。但需注意運動的強度和力度需因人而異,避免出現因強度過大引發患者過度疲勞而出現意外的事件。可取得家屬配合,督促患者做些簡單的家務,如鋪床、洗碗等,促使患者在運動鍛煉的目標達成外,還可對完成獨立生活能力的練習,增強其回歸社會的信心。
1.2.4 用藥指導 針對糖尿病患者,臨床用藥治療的目的,是在將血糖合理有效控制外,還需起對其它并發癥預防的作用。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及家屬強調遵醫用藥的重要性,使其明確相關注意事項。在具體用藥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監督患者完成服藥動作后方可離開。
1.2.5 安全防護 對患者病情密切監測,及時將風險因素找出。若患者情緒、日常行為、語言有異常,應做好交接班記錄,提高責任護理人員看護、巡視力度。針對興奮躁動及有自傷、自殺傾向的病例,需做好保護性約束[3-4]。
1.2.6 防范精神癥狀復發干預 精神分裂癥屬一項較為典型的心身類疾病,患者行為能力差,缺乏遵醫依從,有較高復發風險,在合并糖尿病時,使病情控制難度進一步加大。通過針對性護理,促使糖尿病病情穩定,患者主觀感受好轉,可提高其對糖尿病與精神分裂癥的認知,明白兩種疾病間可互為誘導的關系,能增強用藥依從,建立規范的生活習慣,使血糖保持穩定,避免心身因素引發的精神癥狀復發。
1.2.7 延續性護理 待患者病情控制,康復出院后,需通過有效的聯系方式,積極做好隨訪工作,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檢出異常需強調立即來院處理。同時,與社會相關部門聯系,提供給部分具勞動能力的患者從事力所能及工作的機會,或提供經濟方面的幫扶,全面穩定患者病情。
1.3 指標觀察
①血糖情況:對比兩組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標;②依從性:對比兩組干預后遵醫依從率,均采用醫院自制問卷評估,總分100分,≥80分為依從;③生活質量:對比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包括心理狀況、社會功能、軀體情況,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理想;④對比兩組復發率和再住院率。endprint
1.4 統計方法
涉及數據均輸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組間計量資料如血糖水平、生活質量評分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如依從率、復發率、再住院率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對比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況、軀體狀況、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依從率、復發率、再住院率
觀察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出現波動時,除負性情緒加重外,還可加重在精神癥狀,使認知功能顯著下降,遵醫依從性差,無法更好對臨床醫護配合[5-6]。該次研究中,觀察組重視行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首先,行心理護理,可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穩定血糖水平;行飲食干預,可從飲食環節對血糖控制,避免出現血糖波動引發的異常;行運動干預,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行用藥指導,可確保患者安全、規范用藥,降低不當用藥造成的危害;行防范精神癥狀復發干預,可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規避精神分裂癥復發事件;行延續性干預,可對患者后續康復進行指導,提高整體生活質量。結合該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生活質量、遵醫依從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復發率、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加強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可保持血糖穩定,增強遵醫依從,降低疾病復發率,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蕊,陳秀珍,歐敏泓,等.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并發糖尿病患者影響的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21(5):51-52.
[2] 王紅娟.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1):222.
[3] 李金紅,尹利.以聚焦解決模式為基礎的心理干預對抑郁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22):3403-3405.
[4] 劉洪.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157-158.
[5] 李莉娥.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的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6):14-15.
[6] 臧秀萍.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4):6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