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徐晶鈺,裴 蓓,張映城,唐繼貴,秦志豐
(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中醫科,上海 200003)
胃癌作為臨床常見多發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高。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表明,其死亡率仍然常年位居腫瘤相關性死亡的第二位[1]。早期手術仍然是胃癌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手段,進展期胃癌則輔助性化療成為首選[2]。即使伴隨著治療藥物及手段的不斷更新,胃癌術后仍然具有高復發轉移率的特點,5年生存率偏低[3]。根據是否能行胃癌手術的患者選擇更為合理的治療方式是延長胃癌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
對于胃癌術后及晚期胃癌患者,諸多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的合理運用對抑制胃癌復發轉移及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優勢顯著[4]。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對腫瘤病因病機的認識,我科創新性提出了“胃癌痰證理論”,并總結出胃癌“從痰論治”這一基本治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及不斷歸納完善,得出了一種胃癌治療的新模式——消痰散結法全程治療模式。此治療模式強調在臨床中根據胃癌患者的臨床分期、病理類型、體質以及并發癥等情況,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始終把“痰”這一病理因素作為其致病的病機基礎,將消痰散結法貫穿于胃癌各個階段的治療過程中。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提出“痰”與腫瘤發生關系密切;“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皆有”,“痰來去無定, 聚散無常,五臟六腑莫不為患,或貯于肺,或貯于胃,或凝滯于心膈,或聚于腸間,或客于經絡、四肢”,說明“痰”的存在部位流竄不定,臨床致病特性為易發生轉移。
“胃癌痰證理論”認為多種致病因素如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均可導致臟腑氣機阻滯,津液運化失常,聚濕生痰,久則郁而化火,痰、氣、火三邪相互交結,從而導致胃癌的發生。其中“痰”既是體內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的病理產物,又是胃癌發生發展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不論胃癌處于病程的任何階段,“痰”都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5]。
根據 “胃癌痰證理論”,魏品康教授提出了“胃癌從痰論治”的治療原則,根據胃癌患者的不同體質及病程階段,將消痰散結法與健脾益氣、活血理氣、解毒散結等治法結合,從而更好的增強了中醫藥療效[6]。在臨床證實該法確實有效基礎上,我科進行了大量深入的基礎研究。研究證實消痰散結法能誘導胃癌細胞凋亡[7];調控VEGF-D、VEGF-C及其受體VEGFR-3表達抑制胃癌淋巴轉移[8-9];降低P16基因甲基化水平,下調NF-κB P65、IL-6、IL-8表達,上調RUNX3表達從而干預胃癌侵襲轉移[10-12];下調MMP-2及MMP-9表達抑制血管生成擬態形成[13]等。以上研究充分表明,消痰散結法可以在腫瘤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多種途徑、多靶點抑制胃癌細胞生長,控制腫瘤的發展轉移,從而為確立消痰散結法作為臨床胃癌治療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4]。
消痰散結法作為貫穿于胃癌治療全程中的基本治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放化療等其他方法,充分發揮其抑制腫瘤生長,減少復發轉移,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
胃癌術后患者的治療:輔助性化療是胃癌術后常用手段,減少術后復發轉移。臨床研究表明,消痰散結法可增強化療療效,對化療毒副反應較大的患者,消痰散結法還可以發揮其減輕化療毒副反應的作用[15]。如出現消化道反應,可在消痰散結法的基礎上選用姜竹茹、陳皮、沉香、白術、佛手、香櫞皮、砂仁等理氣和胃健脾藥物;化療導致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及貧血的患者,可選加益氣養血補腎藥,如炙黃芪、炒黨參、當歸、制首烏、補骨脂、熟地黃、鹿角片、枸杞子等藥物。
不能行手術的胃癌患者的治療:對于晚期胃癌患者,大多伴有廣泛轉移,并常常伴有癌痛、癌性腹水、惡病質等并發癥,此階段的患者多數無法耐受放化療。采用中醫藥治療可以充分發揮其副作用小,改善患者體質,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優勢。我科長期的臨床觀察表明,消痰散結法對晚期胃癌患者療效顯著,可提高患者卡氏評分,改善臨床癥狀,并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16]。隨著胃癌進展,痰濁流竄全身臟腑經絡,阻滯氣血,不通則痛,從而產生癌痛。針對癌痛“痰阻絡脈”的病機,在消痰散結法基礎上加山慈菇、威靈仙、制川烏、全蝎、蜈蚣等通經散結活絡藥物,達到痰消絡通而痛止。臨床觀察表明,消痰通絡凝膠能降低癌痛患者NRS評分(疼痛數字分級法),疼痛緩解有效率達86.37%[17]。對晚期胃癌出現的癌性胸腹水,痰證理論認為其病機為痰濁內阻,經脈樞機不利,津液輸布障礙,從而導致水飲內停。因此在消痰散結基礎上加豬苓、茯苓皮、澤瀉、大腹皮、半枝蓮、半邊蓮等藥物消痰利水,以達到痰水同治的目的。此外以消痰散結法加疏肝解郁藥物可以治療晚期胃癌相關性抑郁,改善患者的情緒、幫助睡眠和提高生存質量[18]。
綜上所述,“胃癌痰證理論”抓住“痰”這一胃癌發病的病理基礎,應用消痰散結法治療各個病程階段的胃癌患者。由于胃癌患者術后5年內存在較高的復發轉移機會,制定了消痰散結法的5年全程治療方案,根據各階段患者不同的病理基礎和臨床特點,充分發揮中醫藥多靶點,多途徑的抗腫瘤作用,從而最大限度的在患者容易發生復發轉移的時期抑制腫瘤發展,減少復發轉移的機會。對無法手術的晚期胃癌患者消痰散結法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體質,臨床分期,癥候表現,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2):69-90.
[2] 院存珍, 樊晨. 胃癌外科的綜合治療研究進展[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5, 9(1):111-116.
[3] GOMES C L, ALMEIDA A, FERREIRA JA, et al.Glycoproteomic analysis of serum from patients with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J Proteome Res, 2013, 12(3): 1454-66.
[4] 鄧惠民. 論胃癌術后的中醫藥分期治療[J]. 天津中醫藥,2009, 26(5):405-406.
[5] 徐晶鈺, 張璇, 裴蓓, 等. 從痰論治胃癌缺氧微環境逆轉細胞上皮間質轉化理論探析[J]. 吉林中醫藥, 2014, 34(5):433-435.
[6] 施俊, 魏品康. 胃癌從痰論治理論體系[J].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11, 9(5):581-587.
[7] 桂牧微, 魏品康, 陸燁, 等.消痰散結方藥物血清對人胃癌MKN-45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 8(3):250-255.
[8] 龐斌,魏品康,毛竹君,等.消痰散結方對裸鼠MKN-45人胃癌組織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1, 18(8):42-44.
[9] 龐斌,魏品康,李勇進,等.消痰散結方對裸鼠MKN-45人胃癌組織中VEGF-C及其受體VEGFR-3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3l(2):204-208.
[10] 郭維,魏品康,桂牧微,等. 消痰散結方對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P16基因甲基化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0, 17(10):28-31.
[11] 修麗娟,劉煊,劉寧寧,等.消痰散結方對裸鼠人胃癌細胞SGC-7901皮下移植瘤RUNX3 NF-κB P65蛋白表達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6, 50(1):70-73.
[12] 巨大維,魏品康,孫大志,等.消痰散結方對鼠胃移植瘤相關炎性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 2011,20(3):407-409.
[13] 周偉,李勇進,魏品康.消痰散結方對人胃癌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擬態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31(4):532-536.
[14] 修麗娟,魏品康,秦志豐,等. 胃癌復發從痰論治理論探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 2012, 20(11):512-514.
[15] 施俊, 秦志豐, 王曉煒, 等. 消痰散結中醫治療方案用于胃癌術后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1,18(10):14-17.
[16] 顧群浩, 胡波, 張曉東, 等. 消痰散結方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患者32例臨床觀察[J]. 中醫雜志, 2013, 54(23):2008-2011,2017.
[17] 葉敏,孫大志,秦志豐,等.消痰通絡凝膠外用治療癌性疼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0, 17(7):22-24.
[18] 楊玉興,魏品康,修麗娟,等.白龍解郁顆粒對腫瘤相關性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 16(5):1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