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玲

[摘要] 目的 研究飲食指導在糖尿病護理方面的應用價值,為臨床護理作出實踐參考。方法 選擇該院內分泌科在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64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糖尿病護理方法及基礎上采取飲食指導的針對性護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后,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空腹血糖指標、餐后2 h血糖指標、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以及患者并發癥產生率進行比較。 結果 采取差異化的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觀察指標的比較上顯著優于對照組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該院實行的飲食指導針對性護理對糖尿病患者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并且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效果,值得進行廣泛應用和繼續研究。
[關鍵詞] 糖尿病;糖尿病護理;飲食指導;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173-02
糖尿病是當前影響我國國民的普遍性慢性病之一,其具有病程時間長、難以根治以及并發癥產生多的特點[1]。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提高,其不良生活行為和飲食習慣也因為物質生活的豐富而變得不夠健康,這也導致了糖尿病的產生率不斷提高和康復時間的延長[2]。國內外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也越來越受到以世界衛生組織為首的政府、社會和醫療機構的重視,認為是保證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關鍵方法之一。基于此,該院于2014年7月—2017年7月選取收治的128例患者開展飲食指導在糖尿病護理方面的應用價值研究,并與常規護理方法進行了統計學方法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的該次研究選擇了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64例患者,觀察組64例患者。其中,對照組包括40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患者的年齡處于37~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35±7.24)歲,包括Ⅰ型糖尿病患者15例,2型糖尿病患者49例,患者的病程時間為0.9~13年,平均病程時間為(6.79±3.16)年;觀察組包括37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患者的年齡處于38~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02±7.40)歲,包括Ⅰ型糖尿病患者17例,2型糖尿病患者47例,患者的病程時間為1.0~12年,平均病程時間為(6.52±3.45)年。所有被選為研究對象的患者不存在不利于該次研究開展的病史和其它癥狀。除此之外,上述兩組患者在年齡分布、性別比例、病癥類型、血糖指標和病程時間等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飲食指導方法
該次研究的方法為,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糖尿病護理方法及基礎上采取飲食指導的針對性護理方法。其中,觀察組飲食指導的主要內容如下。
1.2.1 蛋白質攝入 糖尿病患者在蛋白質方面的攝入與健康人大同小異,也可以微高一些,以防患者產生負氮平衡。對蛋白質的攝入要保證持續性,以肉、蛋、奶和大豆制品為主,無其他并發癥患者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保持在體重1.0~1.2 g/kg為宜,對于并發腎臟疾病的患者應當保持正常攝入量的50%~65%為宜。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腎臟疾病患者不適合采取豆制品進行蛋白質補充,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會對腎臟產生更多的負擔。
1.2.2 碳水化合物攝入 很多人都認為糖尿病應當盡量減少所有糖類食物的攝入,包括主食等。其實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在短期不會造成血糖的升高,碳水化合物攝入應當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處于200~400 g/d,在食物的配比上護士要叮囑患者選擇多種類型的復合碳水化合物食品。同時要保持適當的活動和鍛煉,將多余的糖分進行消耗,防止出現血糖升高的情況。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的高攝入能夠保證患者對胰島素的吸收,促進葡萄糖的利用。
1.2.3 脂肪攝入 指導糖尿病患者進行脂肪攝入時要堅持低脂肪的原則,并且在脂肪攝入的食物選擇上盡量食用植物油脂,減少食用含有動物脂肪的食品,以控制不飽和脂肪酸的指標。
1.2.4 維生素攝入 由于在上述幾個環節中,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提出了較多的限制,在維生素的攝入環節缺少多樣性,應當醫囑患者依據自身實際采取維生素藥物、保健品等進行補充。同時,要盡可能多的食用適當的水果蔬菜,多綠少紅,即在蔬菜水果的顏色上多選擇綠色蔬菜水果,防止血糖增高。在補充維生素的同時要多喝水,減少食鹽的攝入,保持清淡飲食。
1.2.5 纖維素攝入 纖維素對于糖尿病患者也有較為重要的影響,其不僅能夠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得到顯著控制,還能夠促進患者的腸胃蠕動,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益。這一環節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攝入25~35 g/d左右。
1.3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的觀察指標為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空腹血糖指標、餐后2 h血糖指標、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以及患者并發癥產生率。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對該次研究的所有資料采取t檢驗和χ2檢驗的方法進行處理,分別用(x±s)、[n(%)],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在采取差異化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工作之后,數據顯示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為(40.54±6.24)分,SDS評分為(41.22±6.01)分;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為(32.27±3.51)分,SDS評分為(31.06±3.27)分。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在SAS評分和SDS評分的比較上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說明飲食指導對患者的心理狀況有較大的改善,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見表1。endprint
2.2 空腹血糖指標和餐后2 h血糖指標
在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兩項血糖指標相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統計匯總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標為(9.33±3.64)mmol/L,餐后2 h血糖指標為(11.49±3.18)mmol/L;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標為(8.02±2.21)mmol/L,餐后2 h血糖指標為(9.10±2.44)mmol/L。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空腹血糖指標和餐后2 h血糖指標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滿意程度和患者并發癥產生率
對照組對常規護理滿意的患者人數為48例,護理滿意率為75.00%,產生并發癥的患者人數為11例,并發癥產生率為17.19%;觀察組對飲食指導針對性護理的滿意人數為60例,護理滿意率為93.75%,產生并發癥的患者人數為3例,并發癥產生率為4.69%。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滿意程度和并發癥產生率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571,P<0.05)。
3 討論
雖然當前我國醫學機構和醫院對糖尿病的治療有較為成熟的方案,并且在藥物方面也有較多的種類,但是從糖尿病產生的因素和保健要求方面來說,患者的飲食習慣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是持續存在的,甚至由于飲食行為的不正確會降低甚至抵消治療效果,加重患者的病情,使血糖變得難以控制,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從糖尿病這一慢性疾病本身出發,即使糖尿病不能得到根本治愈,但是在常規治療的同時,也可以采取飲食指導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科學規劃,使糖尿病對患者的影響減小,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標。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指導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營養均衡和食物的配比,也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盡量選擇患者喜愛的食物,以保證長期飲食指導的可行性,防止患者出現厭煩情緒。同時,在進行飲食指導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患者飲食健康知識方面的宣講,使患者對糖尿病飲食產生重視,進而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在生活中形成科學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產生。因此,該院采取的飲食指導從患者的蛋白質攝入、脂肪攝入、碳水化合物攝入、維生素攝入和纖維素攝入幾個主要環節入手,提出了保證患者營養均衡,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攝入,低脂肪攝入和多方面促進維生素和纖維素攝入的方法,使患者在飲食方面得到了較為科學的規劃,對其身體健康和維持血糖穩定有積極意義[3]。
在糖尿病患者的細節管理方面,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用餐的定時定量,即一日三餐要保證規律飲食,早中晚三餐要在規劃指導下科學進行,保證患者的血糖平衡,以促進患者治療保健的穩定性。同時,也需要注意化整為零的指導思路,即在患者體內血糖控制較為良好的情況下,科學進行水果、零食等的食用。在這一方面,不推薦患者在餐后立即進行水果等零食攝入,盡量在餐后2 h左右進行,并且在食用水果時,分幾次進行,例如每顆蘋果分為3次食用完畢等。化整為零的思路能夠保證患者糖類攝入的單次減少,平衡血糖指數。同時,還要注意食物的“干”“稀”性質。日常飲食中,能夠食用干性食物例如米飯、饅頭等,就盡量減少面條湯等“稀”狀食物的食用,這是因為越稀的食品被人體吸收的越快,進而可能影響血糖的增加。
綜上所述,采取該醫院內分泌科實行的飲食指導針對性護理對糖尿病患者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并且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效果,有益于患者身體健康,值得進行廣泛應用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愛秋.飲食指導在糖尿病護理方面的應用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80.
[2] 龔玉蘭.飲食指導在糖尿病護理方面的應用探討[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24(6):81.
[3] 吳君麗 ,胡夢娜.飲食指導在糖尿病護理方面的應用價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179-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