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芳芳
摘要 目的:探討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前者采用常規治療法,后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指標、血液黏滯度及治療有效率。結果:治療后,患者BNP、CK-MB、LDH、ALT、AST、BUN、Cr指標均下降,其中前5個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血細胞比容(0.41±o.07)與治療前相比(0.49±0.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100.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臨床效果較優,對患者凝血功能無影響。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鈣;前列地爾;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指由肺組織、胸廓或肺動脈系統病變引起的肺動脈高壓,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一類疾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導致。目前隨著對此類患者微循環改變的深入認識,以及臨床報道的一些治療成功經驗,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微循環障礙已引起廣泛的重視。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此病做了相關的研究,受此啟發,我們試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效果較優,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2月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64~78歲,平均(72.4±4.5)歲。心功能Ⅱ級12例,Ⅲ級18例,Ⅳ級10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內科學》第8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的標準,具有穩定的血流動力學,COPD均是本病的病因。排除標準:意識障礙,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其他心臟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近期手術或出血、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近1個月內用過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藥物。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和疾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治療方法均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抗感染,平喘,祛痰,適當強心,利尿,糾正水、鹽、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等綜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外給予低分子肝素鈣4000U皮下注射,2次/d,再給予前列地爾10μg靜脈注射,1次/d,總療程10d。
觀察指標:將兩組分別采集數據進行對比,評估臨床療效、心功能指標、血液黏滯度(血細胞比容)、凝血系統[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W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和凝血酶時間(TT)和不良反應等。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心功能改善Ⅱ級以上,基本消失的水腫、咳嗽、心悸、氣促、頸靜脈怒張、肺部濕噦音,肝臟縮小超過2cm。②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級,明顯緩解的上述癥狀和體征。③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上述癥狀和體征無明顯緩解。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系統功能分析:治療前,兩組患者APTT、PT和T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3個指標稍有延長,觀察組與治療前相比,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患者心功能指標分析:治療后,患者BNP、CK-MB、LDH、ALT、AST、BUN、Cr指標均下降,其中前5個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患者血液黏滯度指標分析:治療后患者血細胞比容(0.41±0.07),與治療前相比(0.49±0.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析: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顯效率分別為20.0%和65.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100.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分析: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在治療期間,患者出現注射部位有瘀點和瘀斑2例,改換注射部位后或停藥后瘀點和瘀斑可自行消退。
討論
COPD是一種常見疾病,是具有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等特點的肺部疾病,可導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造成肺動脈持續痙攣,內源性血管收縮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血液黏滯度增加,血液常處于高凝狀態或血栓前狀態,易引起肺小動脈血栓微循環障礙及肺動脈高壓,影響肺通氣,血流比值,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并使臨床上心衰難以控制,因此抗凝及降低肺動脈壓力成為治療該病的關鍵。以前傳統的治療包括積極抗感染、吸氧、改善通氣、強心、利尿、對癥支持等措施,往往忽視對微循環的糾正。凝血時間測定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的測定,其值可以反映檢測凝血、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2015年9月-2017年2月收治住院治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前者采用常規治療法,后者在前者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指標、血液黏滯度及治療有效率。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APTT、PT和T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3個指標稍有延長,觀察組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患者的BNP、CK-MB、LDH、ALT、AST、BUN、Cr指標均下降,其中前5個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的血細胞比容(0.41±0.07)與治療前的(0.49±0.09)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100.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由此表明,此種治療方法能明顯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良反應少,對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預后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臨床效果較優,對患者凝血功能無影響,值得臨床參考和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