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 汪慧敏



摘 要: 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對珠江-西江經濟帶內54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空間可視化處理,并在空間分布分析基礎上探索經濟帶非遺分布影響因素與作用機理。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結構上以民俗類和傳統技藝類項目為主,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曲藝類項目較為稀缺。經濟帶內非遺分布范圍廣泛,但各市間在分布數量和類型上均存在不均衡性??臻g上整體與各類型非遺均呈集聚型分布,且大多以南寧和廣州為密度分布主核心區。非遺空間分布主要受流域分布、民族文化和經濟發展等因素影響。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珠江-西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G122;K9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8)12-0039-11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各族人民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既承載著歷史見證與表達的重任,也擔負著促進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創造力的使命,對其施行保護意義重大。作為人類瑰寶,非遺不僅在經濟方面存在著直接價值,在民族、文化、精神等層面也擁有著絕對價值。由于是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中的人的文化創造,其具有民族文化歷史記憶保存價值、群體與民族認同價值和新文化推陳出新基礎價值 ① 。保護非遺能夠傳承光大民族優秀文化,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時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揮世界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② 。我國雖基于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民族構成和龐大人口基數,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對其重視與保護起步較晚,直到2001年中國昆曲成功入選世界級非遺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群眾對文化與精神世界的追求愈加迫切,作為現代文化創作的不竭源泉、廣大勞動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被重視程度正在日益提升,尤其是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后,各界學者對身兼促進文化繁榮、提升文化多樣性等重任的非遺的研究熱情更是與日俱增。
近十幾年間我國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定義、分類、保護與開發等方面,隨著定性研究的豐富,不少學者另辟蹊徑,結合地理科學,開始了對非遺的定量研究。利用GIS軟件將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結構、格局、規律圖示化,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到當地非遺空間分布的規律,并追根溯源,探索非遺產生的原因與規律、流傳的方向與路徑、演變的條件與趨勢,實現對各個地區非遺現狀的量體裁衣,制定有針對性的高效保護措施。這是隨著非遺研究的逐步深入與細化的必經道路。由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不盡相同,從中國整體來看,非遺呈帶、團狀分布,且東多西少、南密北疏,分布受河流分布、氣候、GDP、民族組成等因素影響 。從各省情況來看,福建以市級非遺為主,國家級最少,以傳統技藝、民俗類非遺較多,傳統醫藥、曲藝類數量較少,空間分布與各大水系分布有關,并以廈門、泉州等地為分布中心,閩北、閩西分布較少。廣東非遺以省級為主,其次市級,類型結構上以民俗和傳統舞蹈類為主,民間文學、傳統醫藥類較少,空間上以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為分布中心,并受各大水系的影響??偟膩碚f,無論是在中國整體、特定區域還是省市范圍內,我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呈非均勻的密集型分布,并多以傳統技藝、民俗類非遺數量為首??臻g分布上受水域分布影響較大,并與當地自然條件、民族分布、經濟水平等因素存在一定相關性?,F有文獻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但大多從國家或省市層面出發,研究區域選擇較為狹窄不具有多樣性,且對不同類型非遺的分析較為粗淺,少有對特定經濟區劃內各類型非遺空間分布的逐一探析。
對非遺空間分布的探析并不能作為非遺研究的落腳點,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進行探索后需根據其分布特征進一步挖掘非遺分布的影響因素,這是非遺研究的重要一步,也是非遺保護的關鍵一環。羅道爾夫·斯塔文哈根據文化生態理論提出,社會文化與自然生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傳承發展,注重其文化生態性,才能不斷進化,不斷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環境。由于文化的本質就是不同民族與群落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生產力水平等條件所作出的擇優選擇,因此代表著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隨地理環境與民族群落的不同產生差異,且會隨著外圍環境的變化發生改變,即進行“文化進化”。由于各地非遺分布差異性的存在,通過對非遺空間分布的分析,探索當地非遺分布的影響因素,從而實現各地區非遺的針對性保護是未來非遺研究的熱點。
珠江-西江經濟帶在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由于兩廣11市在各方面普遍存在著現實差異但又同屬一個經濟區劃內,經濟帶已成為各領域學者的研究焦點?;诮洕鷰ё陨硖厥庑?,其區域面積廣闊,達16.5萬平方公里,常駐人口基數龐大,超5千萬人,區內多民族共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11市多地地理位置相連,部分習俗相通,廣泛流傳著多項同一非遺項目,有著一定文化重合性和非遺空間分布相似性,但兩廣人文環境、經濟發展又差距懸殊,在非遺的保護措施與成效上各有特點,因此選取涵蓋了兩廣11市的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國家級與省(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研究目標,對其空間分布結構與特征進行分析,探索非遺分布影響因素,以期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二、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至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含擴展項目)和廣東、廣西政府公布的兩地第一至六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含擴展項)為基礎數據,各級各批名錄主要摘錄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等政府官方網站。從非遺名錄中摘挑出申報地位于珠江-西江經濟帶內的數據后,為進一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對其進行以下處理:將在各級名錄中均有出現的同一項目僅作為國家級進行統計;將多地共同申報的非遺項目按申報地個數拆分累計統計;將申報地為單位或協會的項目歸入單位與協會所在的地級市下轄縣區內統計;將原始數據中類型劃分較為混亂的非遺項目依照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所使用的類型名稱進行修正。在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后共得到549條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數據,以經濟帶內十一座地級市的下轄縣區為研究單位,并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矢量地圖為底圖,建立珠江-西江經濟帶非遺數據庫。
(二)研究方法
在數據處理與整理后,通過統計分析法對經濟帶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結構和級別結構進行分析。利用GIS軟件中平均最近鄰工具測算珠江-西江經濟帶總體和各類型非遺項目的集聚程度指數以確定其空間分布類型。采用核密度估計法繪制經濟帶內總體和各類型非遺核密度圖,探索非遺主要分布區域。
三、結果與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結構分析
1.類型結構分析
在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十類非遺項目中,民俗類項目所占比重最大,共有151項,占總體的27.50%;其次為傳統技藝類項目,有107項,占總體的19.49%;傳統音樂類項目排在第三,共有71項,占總體的12.93%;剩余各類型非遺數量較少,每類占比均不足總體的一成,傳統戲劇、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和傳統美術類項目依次有50、47、41和32項,占比總體的9.11%、8.56%、7.47%和5.83%;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曲藝類項目排在最后,分別有24、13、13項,占比總體的4.37%、2.37%和2.37%。經濟帶內非遺類型分布具有明顯不均衡性,由于珠江-西江經濟帶內聚居著大量少數民族群眾,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復雜的民族結構孕育了當地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也創造了各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各民族間生產生活與習俗差異的存在,形成了基數龐大的民俗和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加上非遺項目主要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舞蹈類項目較多,而醫藥、曲藝類等知識與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非遺項目流傳相對困難,最終形成了珠江-西江經濟帶以民俗和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傳統音樂、戲劇、舞蹈和美術類項目次之,而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曲藝類非遺項目較少的分布結構。
2.級別結構分析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至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珠江-西江經濟帶共有分布于兩廣10市的60項非遺項目在列,其中廣州是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多的城市,高達19項,佛山的數量次之,為14項,排在第三的為分別分布有8項國家級非遺的百色和南寧,柳州也較多,共有4項,剩余幾市分布較少,肇慶和梧州均為2項,來賓、云浮和崇左皆為1項,貴港則是經濟帶內唯一尚未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城市。經濟帶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明顯呈現東部地區較西部多,西部地區較中間多的現狀,且主要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廣州和佛山兩市,而經濟帶內省(區)級非遺的分布卻恰恰與這一傾向相反,主要集中分布于桂西、桂南的南寧和百色,且整體呈西部地區分布多于東部態勢。
在11市共533項?。▍^)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南寧和百色非遺數量均獨占總體的五分之一以上,分別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126項和104項,而經濟帶內國家級非遺數量排名一二的廣州和佛山,省級非遺項目僅分別為70與43項。有著絕對非遺資源優勢的南寧和百色,在國家級非遺項目評定中卻處于后位,這與兩廣間懸殊的經濟差距不無聯系。廣東由于改革開放較早,整體經濟發展快于廣西,尤其位處開放前沿的廣州與佛山,經濟實力雄厚。在豐碩的財政收入支撐下,兩市對非遺項目保護的資金投入充盈,因此,雖然非遺資源較南寧與百色偏少,但整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為深入、完善,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更多。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分析
1.空間分布類型
運用GIS軟件中平均最近鄰工具,對珠江-西江經濟帶非遺數據進行計算,分別得到總體與各類型非遺平均最近鄰指數(見表2)。結果顯示,經濟帶總體平均最近鄰指數為0.64,小于1,說明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呈集聚型分布。單獨從各類型非遺來看,十類非遺項目的平均最近鄰指數在0.96-0.48之間,也均小于1,呈集聚型分布,由于平均最近鄰指數越小,集聚程度越大,平均最近鄰指數越大,集聚程度越小,指數在1-0.9之間的曲藝與傳統舞蹈類非遺集聚性最低;指數在0.8-0.7之間的傳統戲劇和民間文學類非遺集聚性相對較低;指數為0.65的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空間分布最接近總體,集聚程度較高;而傳統醫藥、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民俗類非遺平均最近鄰指數均在0.6-0.5之間,空間分布集聚性相比傳統音樂類更高;指數為0.48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集聚性最高。從總體上看,經濟帶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呈現明顯的集聚性分布,但各類型間集聚程度不同且存在較大差異,這一分布特征的形成與各類型非遺項目自身特性、流傳的難易性等因素存在較大關聯。
2.市域分布特征
以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十一座城市為單位,通過對各市中分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與類型的統計,借用GIS、EXCEL等軟件進行制圖繪表,對比各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差異。
(1)市域間數量差異
在GIS軟件上對經濟帶內549項非遺項目的空間分布進行分級色彩處理,從而得到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域分布圖(見圖2),顏色越深表示區域內所含非遺項目越多,從圖2可以看到,經濟帶內各市非遺項目的分布呈現不均衡性,整體為兩頭多中間少,其中南寧與百色的非遺數量均在100以上,合占經濟帶非遺總量的43.17%;廣州與柳州非遺數量都在60項以上,占經濟帶總量的25.14%;佛山有非遺項目45個,占比8.20%;來賓、崇左、梧州和云浮非遺數量在20-30之間,四市共占經濟帶總量的16.94%;肇慶和云浮非遺數量均在10個以上,占總量的6.56%。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含量最大的幾座城市中,南寧和廣州分別是廣西與廣東省會,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百色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民族文化繁榮;柳州自兩千多年前就已存在,發展歷史悠久;佛山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由以上城市特點不難看出,一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的豐富與否,不僅與當地經濟狀態呈正相關,還與歷史、民族、文化等影響因素有著密切關聯。
(2)市域間類型差異
城市間各自獨特的背景與環境,不僅為當地豐富非遺項目的誕生與遺存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形成了各地在非遺類型分布上的差異。由于經濟帶內民俗與傳統技藝類非遺約占總量的五成,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和曲藝類項目之和不足總量的5%,十一市大體上以民俗和傳統技藝類非遺數量為最,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和曲藝類項目數量較少,剩余各類型非遺則每市分布差異較大,如百色由于能歌善舞的多民族共居,除民俗外,音樂類非遺項目最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最少;20世紀80年代前粵劇就已是當地一大名片的梧州和貴港,現今傳統戲劇類非遺排在第一;南寧由于流傳性廣泛的民間傳說眾多,除民俗和傳統技藝類非遺,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最多,傳統美術類項目最少;廣州和佛山因早先手工業發達,廣州除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傳統美術類非遺最多,曲藝類最少;佛山除民俗與傳統技藝類項目,傳統美術類非遺最多,民間文學類最少。
3.密度分布特征
在ArcMap10.2中打開ArcToolbox,找到工具箱中的Spatial Analyst工具,然后點開密度分析工具集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對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進行核密度估算,從而生成經濟帶總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密度圖(見圖4)和不同類型各自核密度圖(見圖5)。
(1)總體分布特征
由圖4可以看到,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呈團、帶狀分布,且有著一個主核心區、一個次核心區和一個三級核心區,其中主核心區以廣州越秀區、荔灣區和珠海區為中心向佛山、肇慶和云浮多地輻射。次核心區以南寧興寧區和青秀區為中心,輻射范圍包括百色多地和來賓、貴港部分區域。三級核心區沒有明顯中心,核密度較小且覆蓋面積不大,主要為柳州兩大少數民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及其周邊區域。經濟帶總體非遺分布特征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對人的強烈的依賴性,非遺的誕生與傳承均以人為載體,作為兩廣首府的南寧與廣州,人口基數龐大、生產活動頻繁,而有著大量少數民族聚居的柳州少數民族自治縣更是各民族間文化交融中心,正是三地人口和多民族基礎促使其成為經濟帶非遺分布核心區。
(2)不同類型分布特征
不同類型非遺分布雖有著或以南寧或以廣州或二者共為核心區的共性,但相互間分布特征的差異性也同樣顯著。如圖5所示,民間文學和傳統技藝類非遺分布較為零散,其中,民間文學類以南寧青秀區及周邊區域分布最為密集,此外在百色、來賓、梧州、云浮和廣州部分地區分布也較為集中;傳統技藝類非遺以佛山和廣州部分地區為主核心區,以南寧為次核心區,并在百色和柳州等地分布較為豐富。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傳統醫藥類分布區域較小且主核心區重合,均為廣州佛山兩地接壤處及周邊區域,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傳統醫藥類次核心區重合,為南寧興寧區、青秀區及周邊區域,而曲藝類次核心區為百色田陽縣和德保縣等地。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和民俗類非遺分布范圍較廣,且均在南寧、佛山和廣州分布最為集中,除此,傳統音樂類還在百色、柳州有主核心區,在貴港有一次核心區;民俗類在柳州有一次級核心區。在十類非遺中,傳統戲劇類分布最為廣泛,主要集中在百色田東縣、南寧賓陽縣和梧州藤縣等地。傳統美術類分布最為集中,以廣州越秀區、荔灣區、珠海區和天河區等地為核心區。從整體上看,珠江-西江經濟帶各類型非遺密度分布呈以下特征:第一,分布不均衡且分布范圍差異較大;第二,非遺分布主要集中于南寧、廣州等人口眾多且具有一定經濟優勢的省會城市,次集中于百色、來賓和柳州等多民族聚居地區;第三,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技藝類等文化要求較高類型非遺分布范圍較小,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民俗等民眾可參與程度較大類型非遺分布范圍較廣。以上特征表明,非遺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類型上的差異性,雖然地區開發程度越大、經濟水平越高、民族文化越繁榮,當地非遺分布往往越密集,但不同類型非遺由于留存環境的不同,誕生地區、易參與程度、流傳速度與范圍等存在差異,形成了在分布上的差異性。
四、珠江-西江經濟帶“非遺”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理
(一)流域分布
文化生態學理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保護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該理論認為,“文化生態”是由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組織環境三個層次構成的“自然-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復合結構,因此,不同地區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差異性的存在將導致區域間文化生態的不同,從而影響區域非遺的分布。流域作為文化生態理論中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同樣對非遺分布有著決定性影響。河流水系不僅為人類孕育了生命延續的肥沃土地,而且河流具有溝通、聯系的作用,提供了文化形成、互動的場所與通道,加快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競爭,基于其特性,人們一直以來遵循著鄰水聚居的準則,因而河流往往被視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非遺分布的密集區。
珠江-西江經濟帶以珠江、西江為軸串聯兩廣十一市,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且呈現沿河流域分布的特征。經濟帶內非遺主要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珠江、西江、綏江、北江四江交匯處,梧州境內桂江、潯江、西江三江交匯處,柳州市內融江河段和南寧邕江、百色右江等水系附近流域。這一分布特征與河流本身功能密切相關,河流流域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易于耕作,為人類創造了良好生存條件,而人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承載者”,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與河流水系趨向一致 ,水供給充沛的河流水系周圍往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較為密集,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非遺分布也正驗證了這一規律。
(二)民族文化
民族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重要特性,是指為“某一民族所獨有,深深打上了該民族的烙印,能夠體現特定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智慧、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意識、情感表達等因素” 。由于我國自古以農業經濟為主,發展緩慢且較為封閉的經濟與文化環境形成了各民族間獨特的民族文化,從而使依民族文化誕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濃烈的民族性特征。受民族性影響,民族的聚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富集區,而珠江-西江經濟帶正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區內民族結構成分豐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密集。
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除漢族外,還有壯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十多種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特點,因此自然形成了多個民族縣鄉,如位于廣州市正果鎮的畬族村,位于肇慶市懷集縣的下帥壯族瑤族鄉和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南寧都安瑤族自治縣等,受濃郁民族文化影響,這些民族縣鄉往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密集,且多以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非遺為主(見圖7)。例如,來賓金秀瑤族自治縣和南寧都安瑤族自治縣分布有瑤族非遺20余項,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申報有苗族非遺18項,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分布有侗族非遺19項,再加上經濟帶內多地分布的共80余項壯族非遺項目等,珠江-西江經濟帶共計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130余項,占據非遺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見,民族文化對非遺數量有著積極的正面影響。此外,在經濟帶11市88個下轄區縣中,非遺分布最多的兩個縣域均為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有非遺項目24項,融水苗族自治縣有21項,再一次印證了民族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積極作用。
(三)經濟發展
文化進化理論提出,文化會根據一定的規律和適應性進行演進和發展。根據該理論,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產生相應的反應。如一些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經濟發展的當代變遷把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了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對其也變得越來越重視,從而使非遺在人們的認識和重視之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繼承 。經濟發展除提升了人們對文化與精神生活的追求,加大了群眾對非遺的認識與關注外,還在區域非遺的保護上給予了充足的資金支撐,使得當地政府與組織能夠在非遺保護工作上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一般而言,隨著地區經濟發展的提升,當地會更加注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區域內留存分布的非遺項目也將更多,即地區經濟發展越好,非遺分布越多。
珠江-西江經濟帶內非遺分布也遵循了這一規律,通過對珠江-西江經濟帶內11座城市GDP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數量間進行關聯分析,以各市非遺項目數量為橫坐標,GDP總值為縱坐標生成矩陣分析圖(見圖8),可以明顯發現地區非遺數量隨經濟發展變化。如圖8所示,第一象限內僅有廣州一市,其非遺數量與GDP值均較高;第三象限非遺數量與GDP皆處于平均線以下,列于其中的城市較多,有貴港、梧州、來賓和崇左、云浮等市,這些地區由于歷史、區位等因素人口相對較少,經濟也較為落后,非遺項目創造環境先天不足,因此現有非遺數量相對較少;第四象限內非遺數量與GDP呈一高一低分布,柳州、百色和南寧由于廣西自身發展,經濟處于相對落后地位,但三市均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文化豐富,激烈的文化碰撞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的來說,廣州、佛山等經濟發達地區非遺分布較多,貴港、云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非遺分布較少,雖然柳州、百色等GDP與非遺個數處于反向趨勢,但主要受多彩民族文化的影響,說明了珠江-西江經濟帶內經濟發展對非遺分布影響較大,非遺項目數量一般隨地區經濟增長而增加,二者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
結 論
珠江-西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以民俗和傳統技藝類為主,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舞蹈、民間文學和傳統美術類項目次之,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和曲藝類項目較為稀缺的結構特點。國家級非遺整體呈東部地區數量多于西部地區,恰與省(區)級非遺的分布態勢相反。經濟帶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范圍廣泛,但各市間非遺分布數量差距較大,且分布側重類型不同,南寧、百色和廣州擁有非遺數量在經濟帶內排名前三,但相較而言,南寧民間文學類非遺較多,百色傳統音樂類非遺較多,廣州傳統美術類非遺較多。經濟帶內非遺在空間上無論整體或各類型均呈集聚型分布,但不同類型非遺集聚程度不同,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分布最為集中,曲藝類非遺分布最為廣泛。珠江-西江經濟帶有著以廣州為主核心區、南寧為次核心區的多核分布結構,另外,各類型非遺也多以南寧和廣州為核密度中心分布,但相互間又存在一定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主要受流域分布影響,與民族文化關聯程度較大,并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成正相關性。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極易受到人為、制度、評定標準等外界因素影響,本文僅從空間分布角度對其類型、結構等進行了分析,未來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其評定制度等方面的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為非遺保護研究提供參考。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Pearl River-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Liang Jun Wang Huimin
Abstract: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o Pearl river -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in 549 spatial visualization process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belt intangible factors. Economic bel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folk and traditional art projects,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recreation and acrobatics and quart projects are relatively scarce. In the economic belt,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distribution, but there is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distribution. In the space, the whole and all kinds of non-retractions are clustered, and most of them are in Nanning and Guangzhou.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earl River -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