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軍
摘? 要:馮至是中國著名的詩人,他一生深受德國文化的影響,在早期留學過程中,對德國浪漫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受到賈斯珀斯的影響,其思想逐漸轉向存在主義哲學。本文對馮志先生從浪漫主義到存在主義的轉變過程進行了較為具體的回顧,并試圖從中抽繹出馮志先生思想轉變的內在原因。
關鍵詞:馮志;德國;浪漫主義;存在主義;轉變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01
在1930年的時候,我國的著名學者馮至留學德國,他曾經在德國著名的柏林大學以及海德堡大學進行深造。馮至同時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詩人、學者、翻譯家。他學過中西方語言,而且寫了很多東西。他在詩歌、散文、小說創作、德國文學翻譯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世紀20年代,馮志毅的詩集《昨日之歌》、《北游記》等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為中國現代新詩提供了別樣的境界和風格,從而奠定了他在現代新詩史上的地位。
馮至在與德國文化接觸之初,對德國浪漫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馮至形成的這種浪漫主義,深深地充滿了對死亡與黑暗的贊譽,同時也充滿了猶豫并傷感的心情,這些心情也同時深深影響著他的文學風格。在他的早期的創作中,他是從感情出發,以愛和想象的原則去追尋內心的“詩的王國”。在一般情況下來說,生活和詩歌的統一,生活應該是詩意的生活,而不是庸俗的散文;精神生活應該建立在人們的真實情感的基礎上,人的思想是否能夠保證正確的判斷,人們應該用自己的精神去感知外界來作為認識世界的基礎,反對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而給人們造成的人與自然的對抗與分裂,人們應該用直接的感知以及道德的信仰來作為認識世界的基礎,在這樣感知的背景下人們用有限的生命去尋找生命存在的價值,把極其有限的生命,轉化為把握超然時間的永遠的、美麗的瞬間,去尋求人與自然的融合。馮至在德國留學期間,他先后了解并閱讀了許多德國文學家的作品,其中主要有歌德、里爾克、尼采等人的作品,在這些文學思想的影響之下,馮至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化,從浪漫主義思想逐漸轉化為存在主義思想,與早期的文學風格漸行漸遠。在20世紀30年代,他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明確表達了他不認為自己創作的詩是詩,他認為只是對他的侮辱,尤其是在《北方之行》中的“暮光之城”的口音,更加說明了這一點。在德國留學期間,歌德、里爾克等人的文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馮至,以至于使其文學風格發生重大改變。
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主張:“用心去做”,他認為:“我們的內部世界存在著一個外面的世界,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深深地連接在一起,用心靈去感知外界世界”,里爾克正是繼承并發展了這種浪漫主義思想,近幾千年來,人們雖然在不斷進步發展,盡管取得了許多發明,但卻依然停留在生命的表面,從來不知道那些和人類自身有關的事情。——他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他應該如何生活。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里爾克提出“詩是體驗”的命題。他能夠深入體驗萬物,認為保持孤獨、“工作和等待”,實現由內而外的統一,馮至深受這種所謂“經驗論”的影響。對于十四行詩中時常出現的“等待、責任、經驗、工作”,我們準備好深入地去接受它,我們一生都在接受它。作為一位詩人,格爾德還是一位博物學家。著名的變態理論便是由他提出。他認為所有存在的植物,都由一個所謂“原型”演變而來的。他強調人必須要“否定”和“決定”自己,這也是從自然科學理論到人類社會進行的擴展。尋找變革的機會,浮士德形象便是這一思想最重要的體現。歌德的生命智慧對馮至40的轉折點迷宮的作用,主要從內外生命和反否定精神兩個方面來闡述。面對人生的抉擇和困惑,馮至把歌德當作人的楷模。
馮至在德國留學期間,曾聽過存在主義哲學家賈斯珀斯的著作,讀過《時代心理》和《哲學三卷》,賈斯珀斯作為馮至先生的博士論文口述辯護書的主要審稿人。馮至先生的哲學思想也同樣受到了雅斯貝爾斯的一定影響,雅斯貝爾斯和里爾克都深刻陳述了孤獨的重要性。對于雅斯貝爾斯來說,沒有什么比孤獨更可怕,特別是社會的孤獨,他認為客觀的世界是一個非理性的世界,其真正重要的是孤獨本身,一個孤獨的人面對艱苦的生活,甚至是在生命的考驗面前,他一定可以把牢牢握住自己的命運,去和生活作斗爭,使自己的生命存在地更有價值與意義;相反,里爾克認為孤獨乃人類生活之中的本質,并不會隨著交流而慢慢消失,人類應該在孤獨中站立起來,去勇于承擔自身的責任。馮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定格了自己小說風格的主題,并且馮至先生認為:“當人們面對生存的決定意義時,他們會考慮自己到底適合走哪一條的時候,他會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在選擇之時的艱難”。當他下定決心,勇敢地走上前去時,他感到生命的光榮不是動物或原始人所能感受到的。它越難,它就越重要。
對于馮至先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個人而產生,整個德國的文化同樣對其產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響,這些德國的思想和文化,陪伴了馮至先生的一生,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