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
摘 要:針對伯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可以從教養(manners)這一角度來進行相關的研究,這樣的研究視角也在很大程度上為重新審視伯克文化觀與英國文學兩者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從伯克開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應用教養這個題材的英國文學家有很多,并且教養在英國來說,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言談舉止中,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更對于國家的治理、社會風氣的養成,特別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以作為秩序的文化為視角,著重分析和探究伯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希望為大家理解相關話題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秩序;文化;伯克;英國文學
從文學史上來看,埃德蒙·伯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是特別深遠的,所拓展的影響范圍也十分廣泛,涉及很多方面,在各個方面特別是作為秩序的文化方面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伯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所涉及的具體方面,特別是以教養為視角的研究還寥寥無幾。
一、教養勝于法律的思想
在伯克的眼中,他所稱之為的教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思想積淀,也是一種權利的落腳處,文化深深的扎根在這個范圍內。這樣的思想內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簡·奧斯汀所終身關注的領域,在簡·奧斯汀的著作中深刻的體現出教養的內涵,例如,在《傲慢與偏見》中兩位比較年長的貝內特姐妹,在奧斯汀的筆下,就淋漓盡致的展現出教養和文化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上更是身份和人格特征的象征,這充分的說明抽象的道德原則,最終還是要借助得體而生動的體驗,才能充分的展現出來,而只有這樣也才能被世人所接受,從而使整個人變得可愛鮮活。同時必須把法律和規則有針對性的轉變成吸引人的行為方式,這樣才能讓人們去欣賞和接受法律法規的力量,如果只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社會的下層對于國家保持忠誠,就不能只是簡單的用一種抽象的法則,從上到下進行貫徹落實,恰恰相反的是,要依靠一種更整體性的生活方式,以教養和文化為切入點,讓整個社會保持優雅有序的狀態,這也是對整個社會的穩定性與和諧性負責。由此也可以進一步總結,對于社會進行有效治理的方式,不是壓制和強迫,而是要以一種文化的角度來規范社會秩序,作為秩序的文化是治理社會的健全方式,而不是壓制。
在強制和文化規范兩個方面,強烈的體現出伯克的自我懷疑的精神,而這種自我懷疑的精神正是伯克所提倡的,同時也是他身體力行的。陸建德在論述伯克的思想和自由觀時,有針對性的指出,伯克思想中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對于國家的秩序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內容,他在為身不由己的熱情所壓倒的時候,仍能保持一種自我懷疑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是英國文學或者任何民族文學中最優秀的品質。從這里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從伯克到奧斯汀,其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治國理政和文化教養緊密結合的優良傳統。
同時,伯克也多次強調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針對這方面內容,他著重指出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盡管從根本上來講,秩序的形成和維護是要以法律為基礎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伯克的思想深處認為,一個合格的立法者首先自身必須要有足夠的教養,立法者心中也應該充滿情感,熱愛同胞,尊重同胞,同時也能夠保持自我的警覺性。伯克這種思想對于狄更斯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并且十分明顯,狄更斯也特別注重教養和秩序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狄更斯認為如果在某些方面缺乏教養,一定會從根本上導致執政者的完全失敗,這是狄更斯給后人的警示,同時更是對伯克的呼應。
二、教養與道德想象思想
在伯克的文化思想中,教養始終占據著道德的制高點,針對這方面而言,美國學者希梅爾法勃就曾經有針對性的發表過《道德想象》(The Moral Imagination)一書,在本書的第一章中,他就專門有針對性的對伯克進行討論,針對這部分內容,他專門選用“道德想象”作為副標題。在本書的這一章中,他多次重復的論述教養和道德之間的關聯性,并且在引言的內容里邊著重強調,道德想象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樣的題目也可以當做所有章節的副標題。在這本書中,他還有針對性的介紹了英國其他的文學家,例如,特里林,在這篇文章中,他用“道德想象”來串聯起伯克、英國文學和特里林,其本身就提供了一條非常富有啟發性的思路,這對于后世對于教養和道德之間的內涵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并更有效的理解伯克對于英國文學的重要影響,對于理解教養概念的道德內涵尤其如此。 從這樣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在另一個角度上有比較深刻的體會,也就是,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真正意義上確保長治久安,從根本上要取決于社會群體中每一個細小的力量,衣著和環境,特別是涉及對象的價值取向的指引,甚至每一個人的語氣、手勢和禮貌用語等等一系列相關方面,與此形成呼應的是,特里林在全文結尾處兩次全部使用了道德想象這樣的詞語,雖然他沒有從根本上指出道德想象的概念,但卻針對這樣的詞語,有針對性的指出,“自由發揮道德想象的成果是道德現實主義”,并且進一步著重指出,小說是“道德想象最有效的手段”,在其中他也切實有效的指出了教養和道德想象兩者之間內在的聯系:道德想象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對于行為動機的觀察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在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對于細小行動和相關的語氣、手勢等相關行為所呈現出的敏感性和與之相對應的洞察力,從根本上來講,這種道德想象和觀察力,本身就對教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自我懷疑精神也在這方面有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道德想象還代表著一個人的心胸是否開闊,是否具備在大千世界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長廊中奔馳和自由想象的能力。換句話說,這里所提到的道德想象包含了特別多方面的更豐富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教養,或者說是教養的另一個升華的層面,事件的升級版本,道德想象所做的工作不能只是靠理性來進行的,從根本上來講,這樣的思想也正是伯克當年提出“道德想象”這個概念的初衷。如果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只是單純的依靠理性來進行,就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出現無序的狀態,甚至產生暴力和殺戮,而道德想象從根本來講,就是這種秩序的有效保障。看到這里,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伯克的上述學說跟英國文學有怎樣的關系,對于文學有怎樣的影響呢?希梅爾法勃寫《道德想象》一書,似乎就是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是她就給了我們一個總體的印象:不需要對于道德想象的概念進行界定,因為它的含義是不言而喻的,在英國的很多知名的文學家中都有最深刻的體現,例如在喬治·艾略特、奧斯汀、狄更斯、迪斯雷利等人的作品中都有淋漓盡致的展現。不管是在愛情和事業成就方面,也正是有無數的體現教養的細小行為,再經過自身的不斷反思和優化,逐漸收獲了成功。這樣的主題在絕大多數的文學家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描述。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伯克對英國文學的影響有著十分廣闊的范圍,范圍之廣泛程度,似乎遠遠超過了我們在這篇文章說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影響程度從根本上來講是特別深刻的,同時是需要進行深入細致論述的,必須要經過長篇的論述才能具體的說清楚,而在我們這一次的論文中用一個比較少提及的切入口作為文章的思想脈絡,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使我們能夠真切的體會到作為秩序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英國文學所展現給我們的,而這正是伯克思想脈絡的集大成。
參考文獻:
[1]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爾貝[M],李自修等譯。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6.6.
[2]Eliot,George.Felix Holt,the Radical.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2016.6.
[3]利維斯,偉大的傳統[M]袁偉譯.北京:三聯書店,2016.6.
[4]陸建德,破碎思想體系的殘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