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
摘 要: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還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成長需要,構建完善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體系,優化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成長的要素和活動,從而提高思想教育水平。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供給側變革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應當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在供給側變革的理念下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創新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消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弊端,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變革內涵
1.教育服務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變革應當與我國高校思想教育的服務理念相適應,只有從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價值。對于少數民族在大學生來說,供給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當服務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需要,注重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體系的構建需要,放松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管制,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獨特性與學生自主成長目標,能夠組建專家型教育團隊,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思想差異,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思想觀念獲得感、需求側獨特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科學性、豐富性和創新性特征。
2.實用高效
在供給側理念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應當以實用為基本導向,強調思想教育工作要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學習、生活、情感與就業方面的思想需求。注重形成少數民族大學生共同的價值導理念體系。高校教師應當提高思想教育的適應性、特定性,發揮思想教育創新活動載體的價值,在有效的思想教育技術的變革下更好的滿足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心理需求。還要運用有效的形式把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念信息教育等有效傳遞給少數民族大學生,達到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素質,優化思想教育理論性,掌握少數民族群學生思想動態的目標。為了提高思想教育的實用性,還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著力運用有效的方法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在關懷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上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
3.有效互動
供給側變革的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教育還要體現互動特征,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是高校少數民族思想教育的重要內涵,思想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思想教育需工作要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教師在關心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狀況同時還要消除孤立教育的弊端,注重在群體氛圍中發揮學生集體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價值,能夠結合工業時代的社會文明下引導熏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應當體現出思想的社會化特征,做到在人文化的環境里采用互動、合作、拓展型的教育模式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理念,不斷調動少數民族大學生情感、意志與信念需要,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想個體中解放出來,運用交互性的教育方式開展互動教學,并且在全球化的理念下,運用豐富的思想素材供給,群體性的互動活動達到思想引導目標。
二、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變革問題
1.單向灌輸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可以發揮傳統的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以單向灌輸為主,教師沒能充分的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學習成長話語權,通常教師采用顯性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個性,導致思想教育成為一種替代性的教育。傳統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沒能充分的關注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主體意識與學生在接受思想教育時的愉悅性狀態,影響了學生個性化成長。
2.針對性缺失
傳統的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還缺乏針對性,沒能在民族文化性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需求,沒能在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理想信念與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開展思想教育指導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沒能充分的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理念、行為方式與思維邏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沒能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因此造成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成長障礙。例如,當前仍缺乏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不能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探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變革策略
1.民族性與政治性結合策略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典型特征,在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理念的基礎上,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由家觀念向國觀念發展,在建立適應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心理特征的教育模式下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認知與學習習慣。首先,放大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視角,尊重少數民族大學生特有的生活風俗與思維習慣,同時運用優化的思想教育教學素材、豐富的課程活動與優化的教學模式在民族內容的基礎上,更好的進行國家概念、集體理念、共同道德情感認知方面教育,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良好的價值體系。其次,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政治認同,還要豐富開展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活動,注重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在豐富的民族場景、民族文化中感受到國家認同的重要內涵。第三,圍繞民族熱點事件、民族區域發展情況,以及大學生在民族理念與國家理念的沖突進行專門引導,從而提高民族大學生思想成長有效性。
2.實用性與理想性結合策略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成長的質量,還要運用實用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教育策略,有效減少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存在的弊端,注重以課堂為載體,以少數民族學生校園生活為導向,運用實踐化、過程化、參與化與互動化的方式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首先,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滿意度的測評工作,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根據學生的需求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開展差異化、個性化與不同層次的思想教育,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現狀,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程度,以及少數民族學生風俗習慣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活動。第三,圍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實踐活動與校園生活中的熱點事件進行思想教育,構建民族教育典型活動、網絡信息教育供給、實踐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專門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3.互動性與教育性結合策略
供給側變革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采用互動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策略。教師不僅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的疏導,而且還要組織開展豐富的互動活動,注重運用實踐化、互動化的方式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進行思想碰撞,從而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及少數民族文化被廣泛承認,并且通過群體化的方式實現思想教育的有效延伸。首先,教師應當與少數民族大學生以平等身份進行互動,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活動的參與力度,讓少數民族大學生輪流闡述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相互交流碰撞的目標。其次,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還要使用新媒體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收集少數大學生思想個性化傾向,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矛盾問題的基礎上,實現互聯網環境下的主動交流,提高思想教育的適應性。第三,還可能利用高校的公共事件與熱點事件展開廣泛的互動討論,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教育有效互動,實現實踐與理論結合教育目標。
四、結論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還要構建完善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指導方法,著力優化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模式,結合互動、實踐、情境性的活動方式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引導,全面提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思想掌握群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9).
[2]王德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構[J].高教探索,2010,(5):111.
[3]夏鋒.人的文化存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28-35.
[4]李濤.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困境與范式回歸[J].學術論壇,20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