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憶雯
摘 要:喘息服務對于我國養老領域而言是一個新名詞,但它在國外和我國的港臺地區發展卻發展的比較成熟。過去多年,老年人的權益被大眾及各界學者關注,但是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權益及問題卻長期被忽視。隨著十九大對居家養老的大力推行,喘息服務開始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被視為是輔助居家養老發展的一把利劍。由于國內喘息服務經驗較少,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來更有效地推動國內喘息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機構式喘息服務;居家式喘息服務;成功經驗
一、喘息服務的界定
喘息服務最初的概念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是指志愿者到醫院去為患病的患者提供服務,從而使患者的家屬得到暫時性休息的一種服務[1]。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社會工作界對喘息服務的研究才剛剛興起,所以并沒有對喘息服務做出權威的、標準的定義。在臺灣和我國的護理界曾經給出過相關定義。2000年,臺灣將喘息服務定義為為體恤照顧者辛勞,推出長期照顧暫托,給與照顧上的協助,讓其得到適當的照顧與調適,具體操作方式視照顧者的照顧對象類型分類而定。曾莉(2010)認為喘息服務是為照顧者提供的,使其獲得臨時性、短暫性的放松或休息的一系列服務方案[2]。這里它是從護理視角出發的,更多的強調醫生、醫院的主體性,同時它沒有對服務提供者、家庭照顧者以及照顧對象進行具體地界定。在歐美國家,喘息服務的提供者都是具備職業資格的專業人士,但是目前我國都是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擔任。學術界將家庭照顧者又稱為非正式照顧者,是指長期照護照顧對象的人而非短期、暫時性、志愿性的照顧者,同時規定照顧時間每周需累計超過30小時[3]。而針對照顧對象的定義各個國家也是在不同的時代做出了不同的劃分,在美國,七十年代是因為家庭中有殘疾人才開展了喘息服務;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上了失能老人家庭;九十年代智障兒童的家庭也包括在內,形成了老幼殘全面覆蓋的喘息服務。澳大利亞由于早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所以最初的喘息服務也是針對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展開。到了后期,智障兒童家庭、自閉癥兒童家庭和殘疾成年人家庭也被包含在內。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喘息服務這一概念界定為:由專業人士為特殊家庭的照顧者提供的,使其獲得臨時性、短暫性的休息或放松的一系列服務。
二、喘息服務的分類
(一)機構式喘息服務
王上、李珊(2014)認為機構式喘息服務,是將照顧對象從家中移送到機構中,使照顧對象由機構工作人員代為照顧幾天,從而使家庭照顧者能夠得到短暫的喘息時間[4]。第二,將需要照顧的照顧對象集中到一起便于管理和照顧,同時也方便醫療資源的使用。第三,考慮到我國目前大多數家庭屬于“4+2+1”類型,家庭照顧者既要照顧家中年邁失能的老人,又要照顧處于青少年階段的小孩,照顧負擔十分之大,所以將老人暫時送到機構去也是一種有效地喘息辦法。
(二)居家式喘息服務
居家式喘息服務是指由專業人員到需要的家庭中為家庭照顧者提供各類服務,最終也使其能夠獲得臨時性的、短暫性的放松和休息。其實,居家式喘息服務和機構式喘息服務的最終目的和服務對象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家庭照顧者能夠獲得短暫的休息和放松以及提高照顧對象的生活質量。它們的區別在于地點的不同,居家式喘息是專業人士上門為照顧對象提供諸如如廁、送餐、助浴等服務。到了近21世紀,開展居家式喘息服務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為了彌補資金不足。區別于機構式喘息服務的統一管理,居家式喘息服務能夠根據家庭的不同作出不同的服務內容。
三、喘息服務的內容
雖然喘息服務會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使用不同的喘息服務內容,但是基本的內容還是相同的。
(一)居家式喘息服務的內容
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三大類,具體內容包括送餐、助浴、巡診、康復鍛煉、陪送看病、打掃衛生、洗衣、陪老人聊天等[5]。
(二)機構式喘息服務的內容
除了給予被照顧者日常生活照料外,還提供專業護理照護、治療、營養及社交活動服務。 此外,為照顧者搭建與臨床醫生咨詢健康的渠道、舉辦照顧技能培訓班、成立照顧者支持團體或安排短期的郊外旅游項目也是機構式喘息服務的內容[6]。
四、影響喘息服務在我國發展的因素
第一,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诜床负透卸饔^念的深入將國外的機構式喘息服務引進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而這一點在澳大利亞卻是不被接受的。澳大利亞2010年頒布的照顧者承認法案中(Carer Recognition Act)明確規定,家庭照顧者應該被視為是有自我需求的人,并且也是有需要跳脫出自己的護理角色之外。此外,該法案還突出強調照顧者的照顧是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是應該得到認可和支持的。
第二,缺少財政支持。當前的中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與歐美等西方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相比資金缺口還是相差甚遠。美國早在1933年就制定出了《親屬及醫療休假法案》(我們將其簡稱為EMLA),EMLA中就規定了照顧對象在社區機構中的照顧費用由家庭和政府按對象類型分類后共同承擔。2000年,《美國老年法》進行修訂后,將喘息服務推廣到了全美境內,國家出資大力支持各類喘息服務。2006年,頒布了《壽命喘息法案》(the lifespan respite care of 2006),該法案宣布喘息服務所需的資金將會由國家統一分配到州,各州可以將該資金用于家庭照顧者獲得臨時性的休息或暫時性的替代照顧服務。澳大利亞政府考慮到了家庭照顧者這一因素,特地制定了《照顧者休養法案》(我們將其簡稱為NRCP),NRCP規定凡是符合規定的照顧者都可享受到政府給予的一定量的補貼。
第三,缺少立法保護。由于我國養老還是一個在不斷深入探索的領域,所以還有很多關于養老方面的立法沒有制定。對比美國,除了上述的一系列資金支持法案,美國還制定了很多保護服務提供者、家庭照顧者、受照顧對象以及機構的立法。如社區生活援助服務和支持(community living and assistance services and supports act )、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和照顧者支持法案(Alzheimers? treatment and caregiver support act)、軍人家庭就業保護法(military family job compensation act)、帶薪家事假(pay family leave)[7]。
第四,缺少專業人士。我國喘息服務使用率不高且服務質量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少人力資源和現有的專業人員缺少專業素質。澳大利亞規定提供服務的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例中的一個:①擁有專業資質并與機構簽訂合約且嚴格按照合約標準提供服務的人;②是在慈善、福利或社區組織進行專業工作的人;③是作為教育培訓專業知識技能的專職人員。
五、國外對我國喘息服務發展的啟示
從外國經驗出發結合我國自身特色,尋找出以下五個方面的突破方向:
第一,加強有關喘息服務的立法。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我們首先應該在國家層面制定喘息服務法,針對喘息服務的標準、程序、內容、收費等進行明確規定。然后地方上要有各自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喘息服務行動法規法規。
第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于成為合格的喘息服務工作人員,其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學科背景。喘息服務工作人員在上崗前應接受崗前培訓,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專業技能、道德素養、溝通交流上。日常也要安排一些常規培訓學習,包括基本溝通技巧的培訓等,以及對照顧技能的學習、國內內外先進喘息服務經驗的借鑒。
第三,擴充人力資源。喘息服務的開展不僅需要專業人員的專業服務,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和參與,社會志愿服務者的參與也是廣大群眾了解及幫助喘息服務的一中有效方式。
第四,促進服務系統化與個性化。建立對家庭照顧者和照顧對象的事先調查制度。想要做到服務的系統化與個性化就必須詳細記錄好每一位照顧者與照顧對象的情況,對照顧者的不同需求進行歸類,定期為相同需求的照顧對象提供服務這樣既能達到個性化又能做到資源的節約。
參考文獻:
[1]黃美娜.臺灣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政策[J].社區發展季刊(中國臺灣), 2005,(6):29-32.
[2]曾莉,周蘭蛛.喘息服務發展現狀及對我國護理工作的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6.
[3]Griffith D. Respite care[J].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s, 1993,(306):160.
[4]王上,李珊.國外喘息服務的發展對我國居家養老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72):285-287.
[5]Development in short-term care: Breaks and Opportunities[M].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8.
[6]Sansoni J,Vellone E,Piras G.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Italian Alzheimers disease caregiv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04,(2):93-100.
[7]Jardim C,Pakenham K I.Carers views on respite care for adults with mental disorders[J]. Advances in Mental Health,2010,(1): 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