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霞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闡釋了其參與主體、具體方法和主要任務,對當前社會治理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本文在協同治理視角下,以“三社聯動”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各主體的角色定位和運作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路徑,從打造協商共建機制,夯實人、財、物基礎配置作用;挖掘共治途徑,發揮各主體的資源保障作用;搭建共享平臺,完善多元治理主體核心作用三個方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優化機制。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三社聯動”;協同治理;重慶市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一論述全面闡釋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參與主體、具體方法和主要任務。而當前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機制正是我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具體實踐,以黨委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公民參與的多主體、全過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但當前的基層社會治理仍面臨基層政府重視程度弱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短缺、服務專業化水平偏低、社會工作的認同度低、社工機構對社區資源過度依賴、公眾的參與程度較低、統籌協調機制尚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在協同治理視角下,以“三社聯動”為切入點,圍繞重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對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運行機制、優化路徑等展開研究。
協同治理理論作為一門交叉的新興理論,是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的有機結合,是一種以合作、多元、系統、開放、動態角度看待社會發展的理論,成為當前構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理論指導。在國外的研究中,“協同治理”已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美國哈佛大學的Dohahue教授(2004)在公共管理領域最早使用“協同治理”概念,通過案例和具體環節分析,提出各方協同的動因、信任的建立、領導力的影響、評估及苛責,從而提出協同治理的理論分析框架[1]。西方學者更加熱衷于通過構建分析模型來更好地分析協同實踐。Martha Minow(2002)對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在教育、醫療、福利、法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介入情況進行了研究[2]。目前,國內學者對協同治理概念進行界定時多采用“協同治理=協同理論+治理理論”。鄭巧等(2008)認為協同治理是指在公共生活過程中,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個人等子系統構成開放的整體系統,最終達到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的目的[3]。蔡延東(2011)認為協同治理理論是指在公共生活過程中,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個人參與到公共管理的實踐中,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組成和諧有序高效的公共治理網絡[4]。
當前國內外針對“共建共治共享”的專業學術研究近三年尤其是2018年較為集中,顏克高(2018)從“價值”“結構”以及“路徑”三個維度,詮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價值內涵與本質特征,并探索其推進路徑[5]。夏錦文(2018)對從概念框架進行分析,指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主要強調的是主體的一核多元、過程的公共參與和結果的共同享有[6]。“三社聯動”作為我國社會治理領域的新生事物和本土詞匯,國內學者2010年左右開始對“三社聯動”開展研究,目前研究“三社聯動”的學術論文大約25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各地的經驗總結和運行理念及機制等方面。葉南客(2010)、呂青(2012)、徐永祥(2016)為代表的學者對“三社聯動”的概念、策略、戰略、路徑進行了理論分析。其中,葉南客(2010)最早從學術上對“三社聯動”的發展背景、概念、發展模式與理論支撐進行論述,提出“三社聯動”的總體發展思路和五項發展戰略[7]。呂青(2012)認為,“聯動”意味著要在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的同時,釋放社區管理的空間給社會,使其成為公民社會的滋生地[8]。陳麗(2012)、郎曉波(2013)、楊貴華(2015)、李任麗(2017)對江蘇金村地區、杭州江干區、廈門市、上海虹口區“三社聯動”的開展背景、運行過程、政府作用、實施效果進行了描述性研究,分析了各地開展的過程和經驗。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協同治理理論的研究較為宏觀或者是從理論框架層面展開,而從“三社聯動”具體實踐層面角度開展的微觀研究較少,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因此,本文將在協同治理理論指導下,以“三社聯動”的運行機制為切入點,探討重慶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具體實踐。
二、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各主體的角色定位和運作機制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厘清各個參與主體的定位和關系,推動“三社”之間的優勢互補、有機聯動、互惠融合、協調發展。那么“三社”的角色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中政府在“三社聯動”中擔任發揮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需要在頂層設計、購買服務、平臺建設、監督機制等方面發揮作用。如重慶市渝中區成立區社區辦,建立“社工之家”社會工作者協會和“渝中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成為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的交流平臺,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工作機制。社區(村)居委會在“三社聯動”中擔任主導者的角色,社區(村)居委會作為我國最基層的自治主體,發揮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因此,社區在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中必須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社會組織在“三社聯動”中擔任協調者的角色,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服務需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服務,農村留守人員的社會關愛服務,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服務,老年人、殘疾人的社會照護服務需求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交給基層社會組織去承接,鼓勵、引導并支持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公共服務,逐步成為承擔各類社會服務的提供者和利益協調者。社會工作者主要充當各群體間的溝通協調者的角色,專業的社工在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架起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社區居民發揮著志愿參與者的角色,是“三社聯動”中的需求核心和聯動目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歸根結底旨在提升基層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此外“三社聯動”的角色分配、運作機制與聯動流程具體框架結構如下圖所示:
三、“三社聯動”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構建路徑
(一)協商共建機制,夯實人、財、物基礎配置作用
共建作為基礎,發揮各主體的協同參與社會治理,重點需要在“人、財、物”的共建保障上下功夫。首先,需要建立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的培養機制。新時期的社會治理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現在治理理念和掌握治理方法的專業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但當前我國社會工作資源匱乏的現象較為突出,在各主體參與共建的過程中的明顯短板,受“木桶效應”的影響,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社會治理發展程度,如在我國的中西地區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專業社會組織的機構總量偏少、專業社工嚴重缺乏。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社會工作人才培育體系,大力促進傳統的村(社區)專職工作者向“本土”專業社工轉化。同時,大力引進東部沿海地區的成功的專業技能知識培訓,促進其盡快孵化。其次,建立政府購買服務長效利益機制。地方政府應將購買社會服務資金納入各級財政年初預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購買服務項目資金逐年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政府投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規范政府購買服務的程序和方式,社會組織的購買服務一般發生在社區或鎮街等較低層級,應建立社區購買服務的簡易程序和政府統一購買服務的規范程序,確保項目運行的公開、公平、透明,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最后,建立共享平臺建設機制。在居民流量較大、所需公共服務較多的幾個社區結合部建立公共服務活動平臺,通過政府建設、社會組織運作、居民參與、協同監督,開展健康維護、經濟保障、就業休閑、社會參與、婚姻家庭、居家安全等各類社會服務。
(二)挖掘共治途徑,發揮各主體的資源保障作用
共同治理需要進一步發揮各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首先,進行社區需求與反饋分析。一個社區不同群體對社會需求的內容具有較大差別,因此需要社區管理者或者社會組織對社區的服務需求進行摸底,從而為共治提供有效依據和途徑。例如就單純的老人社會工作就包括健康維護、經濟保障、就業休閑、社會參與、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7項需求,其中低齡并且有自護能力的老人對健康維護、就業休閑、社會參與需求普遍;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對居家安全、健康維護等有普遍需求;貧困老人對經濟保障有普遍需求;病危老人、喪親老人具有臨終關懷、后事安排和哀傷輔導等服務需求,因此社會服務主體要在某一類需求對象的具體需要內容和需求類別上下功夫,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社會服務。其次,構建定期聯席與溝通機制。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居民代表應定期就本地區的社會服務和社會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分析現狀和總結問題。同時不定期的通過“互聯網”、線下活動、需求項目等途徑進行信息溝通,使各主體之間真正建立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聯動機制。最后,大力培養基層社區領袖。我國的社區共建機制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具備現代社會治理能力的基層社區領袖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因此,應在一定的范圍內專門物色各類鄉賢、德高望眾的本土精英加入基層組織參與社會工作,發揮基層社區領袖的示范治理作用。
(三)搭建共享平臺,完善多元治理主體核心作用
共同享有是共建共治共享中核心和主要目的,發揮共享作用需要在硬件、軟件建設上下功夫。首先,需要在硬件資源上設立共享機制。將已經建成的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社會工作室”等平臺無償交付給專業的社會組織和社工管理和使用,同時政府和社區進行管理、維護和監督,最大限度發揮專業活動平臺的作用。其次,發揮軟件資源的共享作用。可以通過編寫專業社工服務的活動案例庫、信息資源庫、通過“線下+線上”的共享方式將相關資源信息、案例進行分享。再次,大力加強居民的社區意識培育。培育社區意識指的是社區居民對社區內的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所形成的社區文化的認同感。需要拓寬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途徑和渠道,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熱情,將社區居民吸引到社區治理中來。最后,探索成立社區共享基金。社區(村)作為最基層的自治單位,主要活動經費90%以上靠上級財政撥付,社區缺乏自主的活動資金,我國的社區可以借鑒新加坡的主要做法,如其成立的“人民行動黨社區基金”開展公益慈善類的社區服務。因此,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社區可以探索成立“社區共享基金”為開展社區共享服務提供經費保障。
參考文獻:
[1] Donahue.2004.“On Collaborative Govermanc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No.2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2] Minow.M.2002.Partners Not Rivals:Privalization and the Public Good Boston Beacon.
[3] 鄭巧,肖文濤.協同治理:服務性政府的治道邏輯[J].中國行政管理,2008,(7):49-53.
[4] 蔡延東.從政府危機管理到危機協同治理的路徑選擇[J].當代科學視野,2011,(11):33.
[5] 顏克高,任彬彬.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價值、結構與推進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8(5):46-52.
[6] 夏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J].江蘇社會科學,2018(3):53-62.
[7] 葉南客,陳金城.我國“三社聯動”的模式選擇與策略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 75-80.
[8] 呂青.創新社會管理的“三社聯動”路徑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