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臻佳
摘 要:在高校貧困資助過程中,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深刻反映出保障高校貧困生平等受教育權的實質正義與貧困生隱私權的程序正義的碰撞與協調。本文將重新解讀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并從法理層面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其法律保護的正當性,并分析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特殊性及其法律規制。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隱私權;正當性;法律規制
一、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及其正當性
(一)解讀高校貧困生隱私權
高校貧困生是指因家庭經濟困難,依靠個人及家庭經濟能力難以支付其在校期間的教育及生活費用,導致其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高等院校學生。①基于該主體的特殊性,高校貧困生隱私權雖一樣受到法律保護,但其所涉及的隱私范圍的側重點與一般公民隱私權涉及的隱私范圍有所不同。
筆者認為可將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界定為:高校貧困生所享有的個人信息和私人生活安寧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公開、侵擾和利用的人格權利。這些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其家庭經濟狀況,個人消費情況,其父母的婚姻狀況,家庭成員的患病、工作等相關信息以及生活經歷等。私人生活安寧則是指高校貧困生得以排除他人的不法侵擾,維持其私生活安穩寧靜的狀態,具體可指其個人消費不受干涉,不被迫暴露真實而悲慘的自我等。
(二)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正當性
隱私權起源于隱藏在人性深處的羞恥之心,關乎著人的尊嚴和內心安寧。人們希望能夠存在一個安全私密的空間可以隱藏某些事物,不被他人所注視、知曉和評論,“隱私”意識應運而生。
但當高校貧困生被貼上“貧困生”標簽時,自卑與羞恥感愈加明顯。當隱私暴露時,會感到主觀上的不適。只有在隱私權的庇護下,他們才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空間,逃避緊張與喧囂,享受安全與寧靜。但人類又有好奇的天性,導致了隱私不可避免地會被侵犯。因此,需要法律對這兩種人類本能予以協調,這在權利層面就構成了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
高校貧困生的隱私若被他人品頭論足,將使他們感到自卑與窘迫,不利于心理健康。因此,隱私權構筑的私密空間除了可以使人們對抗公眾的窺私天性,還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發揮著重要功能。高校貧困生有權決定是否申請貧困認定,也有權控制披露自身隱私信息的多寡。
(三)保護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必要性
高校貧困生隱私權保護的價值不只是保護個人的利益,還有利于社會保障體系下的貧困資助制度向良善發展。
1.保護高校貧困生隱私權是實現程序正義的要求
建設法治中國,追求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同等重要,有時甚至程序正義更重要。實質正義關注的是活動結果的正當性,不管在形成這種結果時經歷了怎樣的過程都是可以接受的。而程序正義則更關注活動過程的正當性,要看它能否保護一些獨立的內在價值,比如人的尊嚴、人的自然權利等。
在貧困資助過程中,多元化的資助體系切實減輕了貧困生的經濟負擔,保障了他們的平等受教育權,實現了教育公平的實質正義。但實現這種美好結果的過程卻不一定符合客觀的正義性與合理性標準。在貧困認定與資助過程中,貧困生隱私權被大肆侵害,人的尊嚴得不到維護,隱私權得不到保護,正是程序的不正義。
因此,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保障高校貧困生受教育權這一實質正義的同時,應充分考量資助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即要重視保護高校貧困生的隱私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
2.保護高校貧困生隱私權是保護個人精神世界的要求
對高校貧困生進行資金資助是在物質形態上給予幫助,但物質形態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精神世界中的信仰、情緒及感受是生活的另一部分。當高校貧困生隱私權遭到侵犯而產生自卑、抑郁的心理障礙時,會影響生活學習,不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因此,在貧困資助的過程中,我們要意識到保護貧困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性,這便要求我們要重視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保護。
二、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特殊性
(一)主體為特殊主體
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權利主體有其特殊性,必須為高校在讀的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既有來自邊遠貧困山區的農村學生,也有來自城里的低保困難戶。
(二)權利本身容易被忽略
貧困生隱私權的權利主體以及侵權人雙方通常并沒意識到某些行為造成了對隱私權的侵害。侵權人認為他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在維護貧困生獲得物質幫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貧困生本人也以為獲得資助的必然代價是讓渡自己的隱私權。資助行為本身成為了侵害隱私的正當理由,高校貧困生隱私權也因此被忽略了。
(三)侵權行為有易發性及隱蔽性
1.侵權行為有易發性
由于資助工作的需要,很多人會或多或少地接觸到貧困生的隱私,包括生源地的相關工作人員,高校的資助工作者,提供資助的銀行、企業、其他社會組織等,以及貧困生的同學等。由于法律意識淡薄,他們在資助過程中沒有對獲悉的貧困生私人信息進行保密,往往會不經意泄露、傳播貧困生隱私,由此造成對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侵害。
2.侵權行為有隱蔽性
在實施侵權行為的過程中,侵權行為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在侵權,反而認為自己的行為保障了貧困生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實踐中,高校資助工作者為了做好資助工作,保證有限的資助資金用在最需要的貧困生身上,會通過各種方式收集貧困生的個人信息,這是行使高校管理權的需要,卻導致侵犯貧困生隱私權的行為被“合法”外衣所覆蓋,使得侵權行為具有極大的隱蔽性。
(四)受侵害的損害后果具有潛在性
侵害貧困生隱私權的損害后果往往不會導致明顯的精神損害,通常只是加重了貧困生自卑、抑郁的心理障礙,可能對他們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但卻很難被發覺。高校貧困生是一個敏感的群體,他們更易感到自卑并進入自我否定之中。部分貧困生還會為了“自尊”而放棄得到資助的機會。
貧困生的個人信息泄漏,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從事詐騙活動。2016年一名剛被大學錄取的女學生就在一場助學金詐騙中喪失了寶貴的生命。②在這起案件中,作案者是有針對性的選擇詐騙對象,導致其郁結于心,心臟驟停離世。
三、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法律規制
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在一定限度內予以必要限制,才能使資助政策發揮最大效用。
(一)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受公共利益限制
我國多元體系的貧困資助屬于一種公益事業,由于受助范圍有限,當一個人得到資助,就意味著別人得不到或少得到資助,這就意味著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受公共利益限制。
基于公共利益的限制,為了有限的資助資金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使用,貧困生信息方面的隱私權就必須作出適當讓渡,以滿足相關人員的知情權,以便高校資助工作者和提供資助者了解、判斷該生是否應該獲得資助。這也是實現公平、公正的需要。高校貧困生的事務對于同樣申請貧困認定的同學而言是具有合法利益的話題,為了讓資助資金確切地用在貧困生的學習與必要的生活消費中,高校貧困生的消費行為也受到監督。
雖受公共利益限制,但要謹防以知情權壓制隱私權,要求高校貧困生事無巨細地公開自己的個人隱私。
(二)高校貧困生隱私權受言論自由限制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③雖然要保證被議人員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是言論自由的應有之義,但口頭傳播所造成的損害一般而言如此微不足道,法律很有可能為了保障言論自由而將它們完全忽略。
當高校貧困生個人隱私的知情權群體被不恰當擴大,造成貧困生的個人隱私在同學之間被品頭論足時,法律難以提供救濟。貧困學生將可能陷入自卑與自我否定的情緒之中,因此從源頭上防范個人隱私的泄露顯得尤為重要。
(三)高校貧困生在公開發表時將失去這部分的隱私權
當一個人將事實公開發表或同意發表時,就失去了這方面的隱私權,這是版權法中常見規則的另一適用。貧困生在參加助學征文比賽時公開發表一些個人經歷及家庭情況或同意新聞媒體發表與其個人隱私有關的新聞報道時,他們就對公開發表的這部分信息不再擁有隱私權。
但限定意圖的私下交流在版權法意義上不屬于公開發表。貧困生在遞交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等相關材料④以及對資助工作者自述家庭經濟情況時,應被視為限定意圖的私下交流。這個限定意圖是為了申請貧困認定獲取資助,不能認為是公開發表,因此不代表貧困生失去了這部分的隱私權。
四、結語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社會保障體系下的貧困資助工作不應僅滿足于保證貧困生的平等受教育權的實質正義,還應達到資助過程中保護好貧困生隱私權的程序正義。除了要在物質上資助貧困生,還要關注貧困生的精神世界,要重視保護高校貧困生的隱私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高素質的大學生,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貧困資助的初衷,體現現代法治的理念。
注釋:
①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將貧困生界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
②2016年8月,臨沂一個即將踏入大學的學生徐玉玉,接到一通詐騙電話,被騙走了學費將近1萬元,郁結于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離世。經查,犯罪嫌疑人利用技術手段攻擊了“山東省2016高考網上報名信息系統”,盜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內的大量考生報名信息,再以發放助學金名義對高考錄取學生實施詐騙.
③《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④通過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來了解貧困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是各地高校進行貧困認定工作的普遍做法.
參考文獻:
[1]馬特.隱私權研究——以體系構建為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路易斯.D布蘭代斯.隱私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張俊英.高校貧困生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4,29(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