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邱靈慧

摘 要:目的:研究醫學生疑病心理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方法:以贛南醫學院大一到大五的504學生為被試,通過MMPI疑病子量表為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醫學生疑病心理陽性檢出率為60.71%,疑病現象隨年級、生源地和性別變化而變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醫學生疑病心理現象較普遍。
關鍵詞:醫學生;疑病心理;三年級病
醫學生疑病現象是指醫學生在學習期間,由于缺乏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經常依據教材或者老師所講的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自身變化作對比,沒有系統分析從而做出錯誤判斷,懷疑自己患某病的心理現象,同時產生消極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有大量研究顯示,醫學生在疑病心理、抑郁、精神分裂等病癥上的得病率存在高于普通大學生的現象,其中醫學生疑病心理更因為高發生率而產生了醫學生“三年級病”現象[2]。針對于醫學生疑病心理的研究,國內還甚少,從研究內容上來看,我國學者側重于對醫學生疑病心理的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醫學生疑病心理的影響因素包含醫源性影響、人格易感性和認知錯誤。國內研究仍大量為現狀調查與大范圍影響因素的分析,對醫學生疑病心理的針對性探究還不普遍,對其與其他因子的關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筆者在前人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加深對于醫學生疑病心理的理解。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隨機抽取贛南醫學院在校本科一至四年級的醫學生,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3份,回收率為95.5%,篩選出不符合標準和極端值的問卷后,有效問卷為504份,有效率為87.96%。其中大一93人(18.4%),大二136人(26.9%),大三185人(36.7%),大四90人(17.9%);男生226人(44.8%),女生278人(55.1%);來自城市230人(45.6%),農村274人(54.4%)。
(二)方法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疑病子量表 該量表是較常用來判定疑病現象的量表,該量表共含有33個條目(需配合MMPI中的矯正量表(K)進行計分,該量表包含29個條目),得分采取2分制,根據回答“是”或“否”進行正向或反向計“0”或“1”分,采用T分作為計分結果,T分達60分才有意義。
(三)統計分析 問卷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采用描述性統計和卡方檢驗。
二、結果
不同人口學變量上醫學生疑病心理檢出率比較
在504名被調查的醫學生中,有306人被檢驗出存在疑病傾向,檢出率為60.71%,檢出率較高。進行卡方檢驗發現年級間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5);男生157人(69.47%),女生149人(53.60%),男生得分大于女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5);來自城市的學生147人(63.91%)和來自農村的159人(58.03%)的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5),來自城市的得分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由此我們可知,當前的醫學生較大部分存在一定的疑病傾向,且在不同的人口學變量如年級、性別和生源地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詳細見表1。
三、討論
不同人口學變量上醫學生疑病心理檢出率結果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疑病心理在醫學生中有著極高的檢出率(60.71%),這和前人研究相一致。醫學生疑病心理得分在年級變量中,大三均值高于其他三個年級,這與張仁漢[2]研究一致;同時,醫學生疑病心理在年級、性別和生源地變量上都存在顯著差異,這與馬珺[4]、馬輝[5]等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其并未檢測生源地差異,且其年級差異為大四學生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學生而本研究為高低年級即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具有顯著差異。其可能的原因為本研究的被試選擇主要是贛南地區的醫學生,和其不同的成長條件、環境有關。疑病心理是醫學生中的常見心理問題,高檢出率是其最直接的證明,而究其可能原因有三,首先是醫學生的高醫源性接觸率,即醫學生較其他大學生更為高概率的與疾病或有關知識接觸,而正在學習的學生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醫學認識,因此更易懷疑自己患有疾病;第二是醫學生的高心理壓力[6],醫學生作為課業繁重和學習艱難的大學生代表,被廣泛稱作為“醫學僧”意為“學習醫學的苦行僧”,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壓力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最后則是社會支持的缺乏,醫學生由于繁忙的課業而不足以具有充足的時間去經營自己的社交網絡,因此與其他大學生相比會更為缺乏社會支持來幫助個體應對心理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對于緩解醫學生疑病心理問題,首先醫學生可在面對問題存在困難時,需第一時間向親人朋友或老師尋找幫助,積極地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學會成熟的應對方式去迎接挑戰。醫學生也應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加強體育鍛煉,尋找有益的減壓方式合理發泄消極情緒,有效調節自我,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其次學校應設置校心理咨詢室供學生咨詢使用,定期進行心理知識相關宣傳,建立相關的網咨體系,對于存在問題的學生幫助其解決問題。校輔導員或班主任應積極地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關注內向、情緒幅度較大和存在困難的學生,在學生遭遇困難尋求幫助時應第一時間給予鼓勵,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醫學老師在教學時應多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疾病有更為透徹的了解,注意教學措辭以防產生一定對學生的消極心理暗示;再次父母要與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對于孩子的問題要耐心的聆聽和體會,對其表示理解并給予正確的鼓勵和支持。在孩子存在問題時積極與老師進行聯系和溝通,關注孩子的動態以預防孩子嚴重心理問題的出現;最后從社會方面,正確宣傳相關心理知識,對學生起正確的引導作用。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帶動大眾關注有關問題來加強對問題的解決。在醫學將心理障礙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對于已存在問題的個體應采取理解和接納的態度,應幫助個體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變化的生物依據,從而對其進行治療促進其康復。
綜上所述,疑病心理作為醫學生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需要從自身、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進行提高來進行應對。
參考文獻:
[1]吳昊,魏小慶,廖遠洋等.醫學生疑病心理影響因素及應付方式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7,44(03):490-494.
[2]張仁漢.從醫學生“三年級病”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05):382.
[3]韓秀,楊宏飛.Nolen-Hoeksema反芻思維量表在中國的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05):550-551+549.
[4]馬珺,楊小麗,馮澤永等.2014年重慶市醫學生疑病心理狀況及其與人格和健康行為的關系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7,24(08):902-905.
[5]馬輝,王志中,王俊峰等.醫學生疑病傾向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06):915-917.
[6]孟婧婧,李婷,張璐等.醫學生疑病傾向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