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愛 楊舒穎 葉鍶茵
摘 要:文章基于對廣大培正學院大學生閱讀習慣的調查,分析出現今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轉變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轉變與問題,分別從個人、學校、社會三個維度進行了相應策略的研究,并探討了當今信息化閱讀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習慣;網絡信息化
一、閱讀現狀
信息化時代正在高速發展,高新技術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信息網絡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與此同時,刺激了新興閱讀方式的崛起。然而,學生的閱讀習慣會有何轉變呢?紙質閱讀會因此消逝嗎?從中我們又會發現什么新機遇潛在于高校中呢?
(一)閱讀方式的轉變
筆者在廣東培正學院中隨機對222名學生進行了關于閱讀習慣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關于閱讀時間,喜歡并堅持每天看書的學生占15.77%,喜歡但只是偶爾看書的學生占59.91%,不怎么喜歡看并沒有看書習慣的學生占21.17%,壓根兒不喜歡看書的學生占3.15%;關于閱讀方式,選擇電子書閱讀的學生占34.7%,習慣購買紙質書籍的學生占32.3%,通過圖書館借閱的學生占20.5%,選擇聽書的學生占8.6%,上網找資料打印閱讀的學生占3.6%。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經常閱讀的人數越來越少了,而另一方面,選擇電子書閱讀的比例變得越來越大,還出現了新的閱讀方式——聽書。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已成為學生主要的課余消遣之所。相比傳統閱讀而言,上網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獲取我們所需的資源、信息,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碎片化信息閱讀的崛起
據我們調查發現:喜歡閱讀小說的學生占84.62%,喜歡閱讀情感類短文的占65.38%,喜歡閱讀雜志或漫畫的占50%,喜歡閱讀成功/勵志類書籍的占38.64%,閱讀歷史類書籍的占34.62%,心理學類的占26.92%,考試類干貨的占3.85%。由此可以推斷,在日常閱讀中,學生閱讀主要傾向于消遣及滿足興趣愛好。由此可見,學生更加追求輕松閱讀,快樂閱讀。
因此,現今的閱讀傾向于一種碎片化的信息閱讀,即“有效的短時間+電子設備”的閱讀。這是現今信息時代高速運轉過程中的刺激產物,是時代發展的一種潮流。比起傳統的紙質閱讀,碎片化信息閱讀更能及時有效地滿足人們即時閱讀的心。信息的高速運轉,讓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迅速搜索意向書籍進行閱讀,大大縮短了在書店,在圖書館搜選意向書籍進行閱讀的時間。然而時間就是金錢,這也是如今人們強調的行事準則之一即高效。除此之外,碎片化信息閱讀正是一種輕松閱讀,快樂閱讀的閱讀方式。它不限閱讀場合,不限閱讀時間,隨時隨地,想讀就讀,并且能隨時地迅速鎖定自己想閱讀的書籍。它集高效閱讀、輕松閱讀、快樂閱讀于一體。
網絡的強大功能大大地避免了傳統閱讀給我們帶來的不便之處,例如,在課間、在排隊中、在地鐵上等等的一些碎片化時間里,我們就可以隨手拿起手機、kindle抑或是其他電子設備進行閱讀。在這個信息時代,有了網絡、有了手機、有了微博,一切信息都是高速和海量的,少了門檻,但也少了深思熟慮。
二、解決方案
(一)個人方面
針對以上大學生閱讀習慣和方式的改變,我們必須順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結合目前大學生新的閱讀習慣合理地去應對。首先要從個人下手,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對閱讀保持一定的興趣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有效率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
由于現在大多數人都離不開手機,通過網絡打卡閱讀非常值得提倡。雖然調查中發現大學生比較喜歡看紙質書,但是電子閱讀也漸漸占據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數字閱讀是他們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體的崛起也使得他們逐漸深化電子閱讀在他們生活中的影響。所以網絡打卡閱讀在大學生閱讀中值得嘗試,比如微信公眾號中的閱讀打卡。首先可以調動個人閱讀的積極性。個人堅持閱讀的天數,可以打卡到朋友圈。既調動了個人閱讀的積極性,又帶動朋友圈中好友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呼吁周圍的人一起打卡閱讀。第二,手機微信公眾號打開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閱讀,可以充分地利用碎片時間閱讀。譬如排隊、在地鐵上等,都可以隨時拿出手機點開閱讀,不浪費排隊的無聊時間。最重要的是,微信公眾號打卡閱讀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保持每天閱讀的頻率。
如今網絡上的聲音FM在年輕人中十分流行,可以通過聽書頻道來“閱讀”一本書。譬如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里面的頻道種類各式各樣,其中就有讀書頻道。人們可以在睡前、公交車上,不方便打開一本書或者使用手機時,插上耳機聽書。通過聽各種有趣的書來提高閱讀興趣。
(二)學校方面
除了讓高校大學生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方面也需要做出努力,不僅要讓他們讀書,還要他們會讀書,讀好書。宣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營造校園內的讀書氛圍,吸引大學生閱讀經典,深化閱讀科學研究,提高閱讀專業水平,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和鑒賞能力。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靈魂,肩負著傳承校園文化和教育學生的使命,在塑造大學生閱讀習慣方面要做好帶頭作用,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高校圖書館要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針對上述調查問卷中大學生閱讀習慣的特點,運用圖書館網頁宣傳、手機圖書館、公眾號、微博推送等技術,建立圖書館與大學生之間無障礙的橋梁,吸引大學生,使他們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圖書館、愛上閱讀。
除了吸引學生到圖書館閱讀,學校還要組織學校讀書活動,營造讀書氛圍。學校的社團組織可以舉辦一個讀書節,讓大學生了解閱讀的作用和要領、閱讀生理機制、閱讀原則和方法等等。不僅要閱讀,還要掌握閱讀的方法。如果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或者只知道單純地看書,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去理解、判斷,那么此番閱讀則是做了無用功。讓大學生學會閱讀,是當代高校責無旁貸的義務。學校可以每學期舉辦一次閱讀講座、知識競賽,或者開設“閱讀與生活”課程,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方式閱讀。
(三)社會方面
在校大學生都是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社會閱讀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2018年是“世界讀書日”二十三周年,世界各國都相應開展了許多活動。我國也開展了一些活動,但是反響不夠大,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世界讀書日”是什么時候。說明我國人民對“世界讀書日”不夠重視,不能很好地養成閱讀習慣。目前我國尚未明確全國性的社會閱讀活動的組織協會,無實施計劃,無落實辦法。為保護我國閱讀文化,完善社會閱讀活動,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閱讀活動,比如成立全國性的“閱讀指導委員會”,舉辦“中國文化閱讀月”,向人民宣傳閱讀,學習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使社會閱讀活動真正成為具有知識,具有群眾,具有成果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讀書使人進步,閱讀使人快樂。提高國民創新能力是國家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結語
閱讀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日常。閱讀說之易,可如何高效閱讀?如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卻是一件困難事。然而,如何讓人們持續對閱讀產生良好的熱情,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如今是一個信息全球化的時代,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想要搜尋某種信息已非難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給我們提供的資源,與閱讀結合,從而形成一種對自身投資最小,收獲極大的項目—讀書。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深刻認識到閱讀給自身帶來的益處是不可小覷的。閱讀給我們帶來的最基本的東西是文化,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參考文獻
[1] 陸波.大學生閱讀現狀與圖書館干預[J].圖書館雜志, 2012,31(03):58-60.
[2] 曾艷.大學生數字閱讀習慣及高校圖書館對策[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3,3(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