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勤 周恩超
(江蘇省中醫院腎科、鄒燕勤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江蘇南京210029)
中醫之謂腎,是一個綜合性功能單位,其生理功能范圍較廣,包括主管生長發育、生殖、水液代謝、生髓化血、納氣,以及濡養臟腑等多個方面。腎氣通于耳,主聞音辨聲,是胃之關,與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華在發,開竅于二陰而主二便。而中醫腎病,廣義來講,就涵蓋由此引起的各類病證,包括了現代腎臟病學的各種疾病,以及婦科、男科、兒科、內分泌及其他科的部分疾病,以及腎氣虛弱引起的各類證候。腎病,亦稱腎臟病,在古代文獻里并無腎臟病之名,但有腎病之稱,如“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1]。家父鄒云翔先生在1954年創立了腎臟炎研究小組,次年出版了國內首部中醫腎病學專著《中醫腎病療法》,從而開創了我國中醫腎病學研究的先河。筆者長期隨父學習,并在50多年的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整理,對中醫腎病的辨治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積累了一些有效經驗,今擇其要者,簡述于下,以供同道參考。
1.1 腎氣不足,發病內因,保腎氣治病求本
1.1.1 腎氣為本,五臟之根 秉承父訓,筆者非常重視腎氣的作用。腎氣在人體的作用至關重要,腎氣是全身臟腑功能的化源,對人體的生長發育、預防疾病、健康延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腎藏之元陰元陽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與最重要的功能。保護好腎的功能,能促進生長發育,減少疾病,提高療效,增強體質,卻病延年。
1.1.2 腎氣不足,發病內因 腎炎、腎病、腎衰發病的原因,總不越內、外因兩端。內因主要是指人的腎氣,外因是指外感諸邪、瘡毒、藥毒。腎氣充足,一是指腎的精、氣、陰、陽充盛,二是指腎陰、腎陽的功能正常。但凡腎氣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瘡毒,或使用常規劑量的腎毒性藥物,一般都不會發生腎炎、腎病。其發生腎炎與否,決定因素在于腎氣的強弱。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將腎氣理解為人的體質,泛指腎的氣化功能,人體的正氣,也包括調節免疫,抵抗腎炎發生等功能。
1.1.3 維護腎氣,治病求本 因此,不論從預防、保健、延壽或治療疾病來講,維護腎氣也就是求本之法。維護腎氣,加強腎的氣化功能,是治療腎系疾病的根本原則。維護腎氣的方法有三:一是在具體用藥上,在辨證論治方中,可以根據臟腑虧損程度佐以益腎之品,如川續斷、桑寄生(或槲寄生)、生地黃、山萸肉之類。其二,根據“陰陽互根”之理,于溫腎之劑中佐入制首烏、枸杞子、懷牛膝、白蒺藜之屬,以達“陰中求陽”;在滋腎方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靈脾、肉蓯蓉等,以期“陽中求陰”,并少佐枳殼、佛手、陳皮等以防滯膩。其三,禁用苦寒、辛涼之品以免損傷、克伐腎氣,必要時可以小劑量、短期服用,同時注意藥物配伍,以監制其偏。西藥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常傷腎氣,臨床要慎用、少用,盡可能不用。
1.2 五臟相關,治腎不泥腎,注重整體調攝 家父曾說:“腎臟有病,非特腎臟有損傷,即內臟各部門都不健全,抵抗力薄弱,才會發生腎臟病”[2]。所以說,五臟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對腎炎水腫的治療,筆者多從肺、脾、腎三臟入手,以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溫腎利水、補氣行水、活血利水、淡滲利水等為常用之法。家父早在抗戰時期就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水腫,他認為“溫腎、行血、宣瘀,佐以通暢行氣的藥物,腎臟血流才不發生障礙”,“各種慢性腎炎,中醫治法都用補氣養血,化瘀溫腎整體的根本治療,以增強抵抗力”,并提出“五臟中肺與腎最為嬌嫩與柔脆,凡是氣候上的變化,物理上的刺激,情緒上的波動,外因與內因各方面,都能影響到肺臟與腎臟”[2]。治療腎病不能拘泥于治腎,必須強調辨證施治,整體調攝,根據病情結合其他臟腑的治療。例如腎臟病中根據肺的證候可以采用疏風宣肺、降肺理氣、清肺解毒、養肺滋陰、金水相生、肺腎同治等法則;筆者也研究了腎與脾的關系,必須指出,先天與后天的關系尤其密切,所以在辨證中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脾腎氣陰兩虛的治療才能絲絲入扣;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亦要注意腎與肝、心等臟器的關系,從而運用多臟同治進一步提高療效。
2.1 氣血沖和,百病莫生 夫百病皆生于氣,《素問·調經論》云:“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丹溪心法·六郁》亦謂:“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通過活血和絡,以運行血氣,達到增強腎氣的目的,經絡血氣運行通暢,則百病不生。
2.2 補行宣降,重在氣化 五臟之中,腎氣乃根本,但與五臟相關。(1)補氣,針對氣虛而言,一者徑補腎氣,或通過五臟相關及五行化生理論來補脾氣、心氣和肺氣,間接達到益腎氣的目的。補氣有以下諸法:補腎氣以固其根,常用杜仲、續斷、寄生,如兼陰虛者,當合以生地、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補脾氣以養先天,常用生黃芪、白術、苡米、茯苓;益肺氣以生腎氣,重用生黃芪30~50g,亦可選用沙參、桔梗,俾肺氣旺,金水相生,上源清則下流潔;養心氣以濟腎水,可用丹參、遠志、麥冬、五味子以補心氣,濟腎水,使陰陽平和。(2)行氣,目的有二,一是在于使氣機通暢,令“氣行則水行”,“行氣以滲濕”。臨證可采用木香、生姜皮、大腹皮行氣,加強利水之功。二是氣行則血行,通過行氣以活血,如川芎、蘇木、香附、郁金之屬。(3)宣氣,主要針對肺氣失宣而言。肺氣失宣,水失通調,則水腫矣,故一旦外邪襲肺,或痰濁、痰熱壅塞肺氣,則以宣發肺氣為主;肺衛失和,則以宣肺散邪為先;若以咽喉腫痛等肺經熱毒證為主,則當清宣肺氣;如痰濁、痰熱阻肺者,則當宣肺化痰清熱為法。(4)降氣,適用于急慢性腎炎水濕泛濫,上逆清竅,肺氣不利者,治當急降肺氣以調水道。此外,胃氣上逆者,則以降逆和胃為治[3]12。
2.3 活血和絡,運行血氣 古人治水腫,不外開鬼門、潔凈府、去宛陳莝,從肺、脾、腎著眼,鮮有從活血和絡來施治的。宗家父活血化瘀法治療水腫之旨,筆者認為腎病皆有血氣郁滯,絡脈運行不暢、腎絡閉塞不通的病理,運用活血和絡之品常常能提高療效,對慢性腎病久病入絡,從血分求之,療效更為明顯,所謂“久病必和絡”。根據瘀血程度不同,可分別采用和血、活血、破血類藥物。此外,治療此類病證,筆者常參以化痰軟堅之品,因久病必然痰瘀膠結,用藥可佐入生牡蠣、海藻、昆布之類,特別是慢性腎衰、尿毒癥之腎絡閉塞,腎臟萎縮之證;此外結合解毒、清熱、滲濕之品以期使“瘀”勢孤也[3]15。
2.4 久病腎虛,陰陽不足,貴在平衡 久病體虛者,陰陽俱虧損,只是偏勝而已。不論老年腎虛或老年腎炎、腎衰,其所患之病與青壯年所患有所不同,老年或久病,腎氣自虛或漸衰,氣血陰陽俱損,且常兼夾外感、濕熱、水濕、瘀血諸邪實。用藥上始終要注意:(1)維護腎氣,平衡陰陽。久病、老年腎臟病,尤其著重補腎,維護腎氣,增強其氣化、封藏之功。用藥首選性味平和、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枸杞子等。(2)調理脾胃,顧護后天。久病腎氣漸衰或老年人腎氣自衰,脾胃功能亦日趨減退。腎病日久,脾胃功能更加虛弱,故健運脾胃,以后天補益先天,且脾胃功能健運方能更充分地發揮補益藥的作用。(3)注意和絡,運行血氣。久病或老年腎臟病患者由于腎氣自衰,正氣不足,氣血虧損,或由虛而滯或因郁致瘀,故有必要在辨證處方中佐入活血和絡之品。(4)勿用攻伐,平藥為上。“任有外邪,忌大汗吐下,宜平和藥調之。”切忌用傷害腎氣之藥,克伐腎氣之方,即使需用苦寒、辛涼之品,亦當防止過用,并注意配伍[4]。
3.1 首辨虛實,臟腑標本 腎病的辨證,以虛實為綱。暴病多實,久病多虛,這是一般規律,但大多實非皆實,實中常夾有虛象;虛非均虛,虛中亦兼有實候。因此,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的治療,是從虛治,從實治,還是攻補兼施,不是從急性、慢性來區分,也不是從發病時間的長短來分別,而是依據所辨證候來決定的。雖然純虛純實之證亦有,但臨床以本虛標實者十居七八,特別是慢性腎炎,因此務必重視扶正祛邪。根據不同病程,不同病情,虛實之間,孰輕孰重而靈活處理。對于腎炎、腎衰,不論其表里,也須分虛實,因多數腎臟疾病以本虛標實為基本病理類型,即使感外邪,亦不離乎其本虛一面。此外,尚須分別病變臟腑,如肺、脾、腎、肝、心,或胃、腸、膀胱諸腑,首犯何經,傳于何經何絡,方能用藥中的。
3.2 治分三焦,宣運固澀
3.2.1 上焦如羽須輕靈 五臟之中唯腎與肺最為柔脆,而肺為五臟華蓋,位居最高,外感六淫,內傷痰飲、火熱皆可傷肺,治肺為急,用藥最貴輕清靈動,切忌過燥過辛。臨床用藥一者輕宣,如用沙參、桔梗、杏仁、桑葉、桑白皮之屬,二者量小,一般用量為6~10g。
3.2.2 中焦如樞貴健運 《臨證指南醫案》云:“上下交損,當治其中。”胃主收納,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責在脾;不能食,責在胃。脾以運為常,胃以通為補。健脾宜升,如李東垣之法,可采用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筆者習用太子參、黨參、生黃芪、炒白術、生薏苡仁、懷山藥、小紅棗、甘草;通胃宜降,如和胃降逆、清熱和中、溫中散寒,常用生姜、干姜、吳萸、半夏、陳皮、茯苓、竹茹、川連、肉桂、旋覆花、代赭石。治法不一,其要在于健運。
3.2.3 下焦如權宜沉重 腎系疾病之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均屬此類,病位深處下焦,腎元虛損,或虛實夾雜之證,邪伏腎臟,如油入面,與正氣相并,治非易事,藥非輕淺能達病所,久痼之癥亦非一日之功。故下焦之病,藥量較大,用藥偏于補益腎元之品稍多,又佐以杜仲、川續斷、桑寄生、懷牛膝等作為引經之藥,以期藥達腎臟或腎府[5]21。
4.1 圍繞疾病主要矛盾,分期分階段治療 例如,慢性腎炎的治療既要抓住脾腎,又要注意臟腑陰陽氣血的整體調理。腎炎見浮腫者,治療一般先側重治其腫,腫消退或退其大半后調治臟腑虛損,治療蛋白尿,保護和改善腎功能。水腫期多見證型:脾腎氣虛,水氣不運;脾腎陽虛,水邪泛濫;氣陰兩虛,水濕逗留;瘀滯阻絡,水液潴留;風邪外襲,水氣犯肺等。治療需辨別證型,扶正祛邪,運用補氣滲利、溫陽利水、滋陰利水、活血利水、祛風瀉肺等方法治療。無水腫期多見證候為脾腎氣虛、脾腎陽虛、氣陰兩虛、肝腎陰虛、濕郁絡阻。氣虛、陽虛證常反復出現水腫,多伴見水濕證;氣陰兩虛、肝腎陰虛常兼夾濕熱或肝陽亢盛,需用辨證方調治獲效。
4.2 厘清標本緩急,因人因病施治 由于大多腎臟疾病為慢性久病,而腎臟病常見的水腫、腰痛、少尿或多尿、蛋白尿、血尿等也常與腎失封藏、氣化不利、開闔失節、水濕內蘊、精微下泄等腎氣不足有關,并常涉及肺、脾、心、肝,故治本之法根本在于調節腎之陰陽,或填精,或益氣,或溫陽,或滋陰,并根據合病的臟腑,或補肺益腎,或健脾補腎,或滋補肝腎等,培補虛損的臟腑功能。腎病常見的水濕、濕熱、濕濁、痰濕、瘀血、肝風等,均為標實之候。治標即通過多種手段,去除其邪實證候及病理因素。標本既是對立著的矛盾,又常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治標之法有利于祛除邪實,而邪去則正安,從而有利于固本。治本則正氣充足,有利祛邪外出。故臨證應權衡標本緩急,或治標為先,或治本為主,或標本同治[5]22。
5.1 醫宗孟河,和緩王道,平淡之法顯神功 孟河名家費伯雄在其《醫醇賸義·自序》中云:“不足者補之,以復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歸于平。是即和法也,緩治也。毒藥治病去其五;良藥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緩治也。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家父乃我國中醫腎病學的奠基人,師從費氏高足劉蓮蓀先生,得其精髓,治宗和緩。筆者在繼承家父學術思想的基礎上,治法更求純粹,方藥更趨平淡。
5.2 腎病之要,補益腎元,平補緩圖竟奇效
5.2.1 治腎衰平補腎元,不用滋膩 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為氣、血、陰、陽不足,虛弱勞損,且以腎元虛損為主,故在治療中強調維護腎氣,即“保腎元”作用,以求增一分元陽、復一分真陰。扶正祛邪,扶正不用峻補用平補,祛邪亦主張緩攻,治療中不妄投辛熱、苦寒、陰凝之品,防溫燥傷陰,寒涼遏陽,滋膩濕滯。而以甘平之劑為主,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緩緩圖治,延緩腎衰發展的進程。
5.2.2 治腎炎健脾補腎,平補為上 對于各種腎炎腎病一般采用平補的原則,鮮用滋膩重濁之品。如健脾每用太子參、黨參、生黃芪、炒白術、生苡仁或炒苡仁、茯苓;補腎多用杜仲、牛膝、川斷、桑寄生、狗脊以益腎氣,玄參、麥冬、旱蓮草、女貞子、山萸肉以滋腎陰,當歸、枸杞子、桑椹子補血,淡附片、肉桂、仙靈脾、仙茅、鹿角片、巴戟天、肉蓯蓉等溫腎陽。
5.2.3 循八法知常達變,變法取勝 治病除“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為常法外,臨床中還經常用到八法之外的變法,究其實質,仍是審因論治,治病求本也。如平時所用引火歸原、塞因塞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提壺挈蓋、增水行舟、行血以止血、治風先治血等變法獲效。
6.1 水腫之病,淡滲利水,輕藥重投忌攻逐 慢性腎衰竭病程較久,脾腎俱虛,故利水應防傷正,忌峻猛攻逐利水之品,宜淡滲利水,輕藥重投,緩緩圖之。臨證辨治常配合茯苓皮30~50g、車前子、豬苓、冬瓜皮、澤瀉、生薏苡仁、玉米須、葫蘆瓢15~30g等淡滲泄濁。
6.2 注重配伍,相須相使,常用對藥增療效
6.2.1 清熱利濕藥對 下焦濕熱證者,常用清利下焦濕熱藥對。知母合黃柏治下焦濕熱兼有陰虛者;萹蓄配瞿麥用于尿路感染最多;椿根皮伍蜀羊泉對于婦科帶下病較為有效;石韋配貓爪草治下焦濕熱而蛋白尿較多者;車前草合荔枝草、白茅根合仙鶴草利濕清熱,對血尿作用較好[6]。
6.2.2 清熱解毒藥對 熱毒較盛者,常用清熱解毒藥對。蛇舌草合蛇莓、丹皮合赤芍清解血分熱毒,多用于狼瘡性腎炎;半枝蓮配半邊蓮治泌尿系腫瘤術后余毒未清者;龍葵伍山慈菇抗癌解毒;石打穿協白毛藤治療肺經熱毒[3]28。
6.2.3 祛風解毒藥對 外風作祟,或內風擾腎而出現蛋白尿,或外風犯腎引起的咽癢痛、皮膚瘙癢癥狀,常伍以祛風解毒藥對。制僵蠶、蟬衣相合用于咽癢痛或蛋白尿較多者;全蝎伍地龍能祛內風外風,對于減少蛋白尿作用明顯;射干合牛蒡子,有更強的清解熱毒,祛風散濕,消腫利咽之功;荊芥配防風多用于風邪侵襲引起的表證、皮膚瘡癤[3]28。
6.2.4 活血軟堅藥對 桃仁合紅花,這是筆者應用最多的活血藥對,有祛瘀生新之功,破血但不傷血;丹參伍川芎,活血行氣,可用于大多數血瘀證;赤芍合懷牛膝,對于腎性高血壓、高血壓腎病,不論有無瘀血征象均可選用;絲瓜絡伍玉米須,疏通經絡,滲濕利水,卻無耗傷正氣之慮,兩味合用,能降低血尿酸;昆布每配生牡蠣,利水潛降,收斂澀精,對蛋白尿、高血壓及降低尿毒癥毒素有一定作用[3]28。
6.2.5 滲利泄濁藥對 蒼術合生苡仁,辛散寒降,升降相應,暢利氣機而化水濕;車前子配茯苓皮,內能利腎水脾濕,利中有補,外能行皮膚水濕,行水而不耗氣;半夏伍生姜,和胃蠲飲,適用于脾胃水濕痰飲隨氣上逆之證;鳳尾草與六月雪,味均淡,具淡滲之效,助邪外出,其性寒涼,有下降之勢,能迫濁下泄[3]28。
6.2.6 補腎藥對 筆者最喜用制首烏與菟絲子來平補腎元;太子參合生黃芪用于補益脾肺腎氣;川續斷伍桑寄生,補腎壯腰,同時常作引經藥;制狗脊合枸杞子,補腎氣養肝血;麥冬配玄參補肺腎之陰,多用于腎病兼有咽痛者;旱蓮草、女貞子、桑椹子多用于腎陰虧虛或陰虛見血尿者;黃精伍玉竹,補腎陰而益心氣;生地合山萸肉,用于腎陰虧虛兼有陽虛者[7]。
7.1 腎勞疑難,一方一法難奏功,多途并舉 慢性腎衰竭是多種慢性腎臟疾病末期出現的腎元衰竭、濕毒潴留、虛實錯雜的病癥。治則雖不離扶正祛邪,但仍需根據正虛邪實的孰輕孰重各有側重。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臨證中筆者總結出口服、靜脈滴注、灌腸,甚至配合藥浴、足浴、外敷、耳穴埋籽等多途徑的治療方法,綜合治療,臨床療效明顯提高。早期一般單用中藥口服即能取效,中晚期均配合靜滴及灌腸,即三聯療法,較單純口服效果好。
7.2 慢性虛損,丸藥膏滋久服用,祛病延壽 各種腎臟疾病,均有本虛一面,或以虛為主,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治療除湯劑外,經常單獨或配合丸、散、膏、丹諸劑型,一求方便患者,二者病久宜緩圖,虛損者難得驟補獲功。如部分病情穩定,但尚須鞏固續后,可結合病情、體質等制作一料丸藥或散劑,日服2~3次,病家易于接受,且能堅持久服。此外,每至冬令,筆者常以膏滋調理慢性虛損者,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病情基本穩定或屬恢復期,但感到精力不支、體質虛弱或容易感冒者均可服用膏滋治病強身,療效很好。
[1]張登本,孫理軍.全注全譯黃帝內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38.
[2]鄒云翔.中醫腎病療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5:87.
[3]周恩超.鄒燕勤中醫腎病學術經驗傳承與創新[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周恩超,孫偉.鄒燕勤腎病學術思想探究[N].中國中醫藥報,2014-07-24(4).
[5]周恩超,易嵐.鄒燕勤中醫腎病臨床求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6]周恩超.鄒燕勤治療腎病常用清利藥對擷萃[J].中醫藥通報,2009,8(2):34.
[7]周恩超.鄒燕勤治療腎病常用補腎藥對拾貝[J].江蘇中醫藥,2009,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