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光輝
石家莊煉化分公司審計處
關鍵字:內部審計;職業化;建議
內部審計職業化是將內部審計工作作為一種職業看待,無論是內部審計組織、人員資格認定、審計業務的取得、審計程序的執行、審計證據的搜集、審計評價意見的發表等一系列工作,都必須按職業化標準加以要求。
我國的內部審計制度從1983年建立,1987年4月成立中國內部審計學會,2002年5月,內部審計學會更名為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在其宗旨中明確提出:“以內部審計職業化建設為主線,通過向會員提供優質服務、實行職業自律管理。”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企業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公司監督控制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內審人員多是從財務轉來,半路出家,要把新人培訓成一名具備職業道德修養、職業技術技能的內審高手,需要多年時間,職業化道路建設任重道遠。
實現內部審計職業化,有利于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審計監督職能;有利于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有利于提高執業水平、執業質量;有利于提升內審隊伍的形象和權威;有利于促使職業化內審隊伍得到穩定和健康發展。
內部審計職業化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就是把內部審計機構從下屬分公司中完全剝離出來,設于集團董事會或監事會之下,組建全新的內審機構,對下屬分公司進行審計監督。第二種模式就是在社會上創建內審事務所(公司),使之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存在于社會中。這兩種內審職業化模式保證了內部審計結論更趨于獨立性、客觀性,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重大作用。
(1)內部審計職業化以后,董事會、監事會下的職業化內審機構接受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委托,派出內審小組,對下屬多個分公司進行審計監督。職業化內審事務所(公司)接受企業所有者委托聘請,派出內審小組。內審小組成員可以執行多個企業的內審業務,可以兼任多個企業的內審顧問,做到了內審人力資源共享,反映了職業化內部審計的社會性。
(2)內部審計職業化以后,職業化內審機構或內審事務所(公司)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內部審計方法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洞察企業風險。幫助企業發現經營管理問題,實現企業目標,起到服務企業的作用。職業化內審機構或社會上內審事務所(公司)為審計委托人服務,為投資者服務,具有為企業全面發展服務的性質。
(3)職業化后內部審計有明顯的獨立性。職業化內審機構或內審事務所(公司)與被審計企業不存在領導和被領導關系,內部審計人員個人職務的升降、工資收入高低與被審企業無關;內部審計機構業務合同的取得由被審企業董事會、監事會或上級管理部門委托;內部審計人員的業績評價、獎懲、職務晉升、工資收入等都由內審機構(或內審事務所)決定。
職業化內審機構組織實行垂直管理,由總部董事會向各個分公司派出下級內審部門,下級內審部門對總部負責;下級內審部門的審計人員的升遷、調動和考核等人事管理均由總部直接管理,內審人員的薪酬和內審業務所發生的費用預算由總部統一安排,不與下屬企業發生任何利益關系。
遵循內審行業國際化的必然趨勢,以《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國際內部審計協會的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為依據,引入國際內部審計的先進理念,制定內審具有可操作性的審計業務標準。
一是健全內審從業資格考試與注冊認證,鼓勵內審人員參加CIA考試,對獲得CIA證書的人員加以獎勵。二是加強內審職業道德建設,教育內審人員要有客觀公正、廉潔奉公的職業精神。三是加強內審人員后續教育,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檢查與考核。
國家審計以1995年1月1日實施的《審計法》作為法律依據,社會審計以1994年1月1日實施的《注冊會計師法》作為法律依據,而內部審計只有2003年5月1日審計署發布實施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一項部門法規,缺乏更高級別的法律規范來指導規范內部審計工作。
目前,審計部門監督的領域越來越寬,審計部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但是審計干部隊伍職業化建設水平較低,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非常緊缺,審計力量不足與審計任務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為保證內部審計工作職業化順利進行,必須建立和健全內部審計職業化法規。我國現行的法規體系中已有審計署發布實施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建議加快制訂《內部審計法》,讓審計工作有法可依。
形勢的發展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應該是復合型人才,不但要懂得財務會計,還要具備工程技術、法律、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同時,提高內部審計行業的準入門檻,鼓勵參加內部審計師執業資格考試,把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專業人員充實到職業化內部審計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