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所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具體指的就是相關主權國家為了實現將內外區域的經濟達到良好合作、共同進步的目的而實行的一種制度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二戰后開始出現萌芽并得到迅速擴散和發展,其主要分為全球性區域經濟安排和全球經濟區域集團化這兩個階段,前者出現在二戰結束后初期,也就是20世紀50-60年代;后者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并得到迅速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風靡全球了。近年來,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積極發展經濟,經濟呈現全球化趨勢,但越來越多的經濟組織慢慢崛起形成了區域經濟。為此,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前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能有效地推動各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
目前,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無非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二者并肩發展為推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進程做著貢獻。單經濟區域化相比經濟全球化來講,具有多方面的優勢,比如日前多哈談判回合進行窘境困局之后,經濟區域化就完美展現了其發展速度較快和推進更加容易的優勢,進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據WTO發布的數據統計可知,RTA(區域性貿易協定)的實施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迅速增長,并且在21世紀達到了增長最高峰。其數據具體如下表1所示:

年份(年) RTA數量 增長數量1950-1959 3 -1960-1969 19 16 1970-1979 39 20 1980-1989 14 -25 1990-1998 82 68
由上表數據可知,RTA數量的增長較為迅速,但在1980-1989年出現了一次下降趨勢,究其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間。自1992年后RTAS的數量平均增長都保持10個以上并向WTO上報。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之初是以相互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為基本載體進行發展的,伴隨著各個國家或地區自身需求的不斷增加和多樣化,其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也十分快。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其慢慢打破了地域條件的限制,逐漸在更大的范圍內出現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甚至出現了亞太經濟、歐盟等聯合組織等等跨洲際合作的組織。這種跨洲際合作的組織的成立為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極大地增強了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并且對不同國家間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這一類組織的形成也是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新階段開始的里程碑,將全球經濟一體化向區域經濟全球化這一更為高效的層面邁進。
由于組織內各個成員國都保有各自的利益和意愿,這為他們之間的合作帶來了較為親密的合作關系,但與此同時,各個成員國之間也存在著相應的競爭關系。眾所周知華爾街曾爆發一場巨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站在發達國家的角度上來看,區域間經濟貿易協定談判成功之后必然會出現強強聯合的局面。因此,在各類要素的共同推進之下,美國、歐洲、日本之間出現了兩兩互相之間的具有一定實質性的自貿區協定談判。其中,日本在2009年以美國邀請的形式加入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組織,并且在2013年順勢加入了TPP談判,同年4月日本就逐漸開始參與到歐盟FTA的正式談判之中。同年7月初,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跨大西洋貿易以及投資伙伴關系(TTIP)的正式談判拉開序幕,這一談判的開展是昭示著世界范圍最大的北北類型自由貿易區域開始形成的標桿。因此,美國、歐盟以及日本三者之間的聯合逐步加強并發展成為FTA創新發展與合作的目標。
針對戰略導向方面,我國必須充分考慮社會主義社會的特色,通過對自身實際情況的調研和分析,擬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維的特色自貿區戰略規劃,并將該戰略計劃劃分自貿區為資源導向型、政治外交導向型、市場導向型這三種類型。與此同時,還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對自貿協議合作者進行篩選的時候,這三種類型中任一種導向類型都可以作為核心部分,并且需要兼顧其他兩種類型,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針對戰略布局方面,我國應當堅持鞏固周邊、放眼全球的原則。要想切實落實上述原則,應從多方面開展對策,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好內部團結,以促進海峽兩岸以及特別行政區的經濟、文化向融合為先導,打造出中華經濟特區,做到在面對經濟挑戰的時候能夠一致應對外部的能力;其次,應當對“南北兩翼”持平等的態度,不斷促進其共同發展,打造與周邊相鄰國家之間友好和諧相處的合作環境。其中“南翼”主要指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著重“南翼”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比如,將貿易領域、投資的市場準入原則擴大;改善原產地貿易原則,改善知識產權保護原則;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合作以及各海洋經濟之間的合作,具體可以表現為對各項標準進行一致化要求、減少非關稅壁壘等方式,來對自貿區規則標準進行相應的改善;與此同時,為不斷積極改善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機制的穩固性,我國應積極展開對落后經濟體增強其能力建設的幫助和支持?!氨币怼睂氖且陨虾:献鹘M織作為核心的經濟組織,需要我國積極開展西進戰略;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圍內推廣1+X的模式,致力于促進形成以中國作為核心因素的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網絡的構建。
將可持續綠色發展和全球價值鏈作理念加入目前先進理念的制定標準中去,同時我國應當對這兩種理念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分析過程中還應該包括對常規貿易、投資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除此之外,還應當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的新規則,在新規則談判中明確攻防利益的重要地位,以便于將監管權力的合理性進行有效的保留,使權利與義務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不斷擴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以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基準起點,積極推進西進開發戰略。同時以經濟利益作為基本紐帶,結合了絲路精神與中國特色經濟優勢,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利益得到拓展和深化的根基,加強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與資源共享,為國家經濟發展營造出地緣經濟、政治安全、共同發展的穩定環境。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范圍內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全球各國家與區域之間涌起了經濟發展的新浪潮,并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新特征。以此為背景,各國以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積極開展一系列的行動。在開展我國未來區域化經濟的合作工作中,達成各國互利共贏、友好和睦、和諧相處的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