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
潞安集團投融資中心
我國近三十年來取得的經濟建設和科技建設的成果不計其數,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在進一步的發展當中,在建設的過程中消耗著巨大的地下資源,煤炭資源就是其中之一。煤炭的應用較為廣泛,工業制造、餐飲等多個領域都需要煤炭資源的應用,可以說煤炭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煤炭資源的應用大大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是煤炭資源的應用也使得一些問題不斷的出現,資源枯竭、城市污染嚴重,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危機。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雖然我國的煤炭資源儲備比較豐富,但是不合理進行利用,也終有枯竭的一天。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需要對此進行有效的應對。
經濟“新常態”是針對我國傳統的模式提出來的,在我國經濟發展過去的幾十年當中,環境的破壞過于嚴重,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不斷的新問題,因此,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相應的轉型和改革。所謂常態就是一種正常的狀態,新常態就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經歷的那段不正常的發展階段后,將經濟發展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因此,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歷了危機之后,一種緩慢恢復的狀態。新常態需要經濟增長相對的穩定,經濟結構得以優化,社會進入到和諧發展的階段,實現持續性增長和發展。我國經濟新常態主要的特征就是中高速發展、優化結構、新動力、多挑戰。
煤炭資源型城市需要以所在城市的自然資源開采和加工作為產業主導,對應的資源開發主要有四個階段,分別是預備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落期。資源開發處于預備期的時候,城市發展也處于初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城市的經濟總量、產業、人口規模都是相對較小的;資源開發處于成長期的時候,城市的建設發展也處于較大規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產業規模都會呈現快速增長的狀態,人口也開始快速的集聚;資源開發處于成熟期的時候,城市的建設已經趨于完善,經濟發展呈現繁榮的景象,人口相對穩定,基本形成了產業格局;最后就是資源開發的衰落期,資源出現衰竭,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其他資源的對接,城市也會呈現衰退的現象。因此,煤炭資源型城市就是煤炭資源的開采加工處于成長期的主導產業。
第一,經濟水平持續提升。煤炭資源是非常珍貴的資源,是工業生產必不可少的,煤炭資源的黃金十年,煤炭資源型城市大量開采,刺激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快速提升、持續發展。
第二,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煤炭資源型城市無論是創造價值還是經濟水平的提升,都需要依賴煤炭資源的開發,資源產業長常規開發,使得非煤產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產業結構單一,城市發展受到限制和影響。
第三,城鄉矛盾突出。煤炭大規模的開采,加大了經濟總量,人口數量也不斷增加,城鎮居多,擴大了城鎮建設的規模,但是伴隨出現的問題就是居住環境不是很好。農村地區進行煤炭的開采,會影響農業的發展,也會污染環境,相應的配套也比較落后,使得自我發展的能力受到限制。另外,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加大了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我國的煤炭資源分布也不是很平衡,也使得含煤地區和非煤地區在發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化尤其發展的必然性,而且會一直持續,這就需要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此有充分而又準確的認識。現如今,煤炭消費已經逐漸放緩,不再有過去高速發展的狀態了,因此不能對煤炭的產量進行過分的要求,否則必將與宏觀發展的走勢相違背,進而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煤炭資源型城市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要保持中高速的速度,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對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進行轉變,進而完成全新發展戰略的制定,完成城市發展的轉型。
煤炭資源型城市都是依靠煤炭完成經濟增長的,發展的產業也都是與煤炭產業相關的,非煤產業很少,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除了種植業,還要充分的利用閑散土地發展畜牧業。而第三產業要注重創新,城市發展要為第三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就是擴充產業鏈,改變單一的產業結構鏈條,豐富新能源資源,通過產品的精細加工來提升經濟水平。
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經濟發展方式得以促進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就是對于開發和保護、污染和治理、破壞和恢復進行堅持和任務的明確,加大環境破壞的懲處力度,對于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進行有效的控制。生態補償機制要建立起來,還要進行生態治理專項基金的成立,做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第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的建設力度要不斷加強,使得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得以提升,生態的承載力也要得到相應的加強。
我國煤炭資源的分布和應用使較為廣泛的,不僅提升了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也極大的改善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條件,其重要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以山西等作為代表,確實依靠煤炭的開采促進了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但是現在這些城市也面臨著資源日益枯竭的巨大危機,對于這些煤炭資源型城市來說,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有效解決資源浪費問題,在改善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促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