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田中學
身為初中語文教師,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曾經一度的困惑,有課本,有教參,但就是感覺所教內容龐雜,一時間無法做到系統而科學,學生也如墜迷霧,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認真聽不一定考分多,缺一陣課,回來也考得不算少,因此有的教師和學生就認為語文學不學都一樣,愛看書就行。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但也反映了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缺乏有效設置和實施的現狀。
語文教學內容的統籌安排和宏觀設置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內容的宏觀設置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將知識系統、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么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下面就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就這些方面的問題,來談談我自己的認識。
語文教學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語文知識并不是由多到少的遞增,而是從內容上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承載這些知識的文章深度逐漸增加。例如,在小學,就開始學習字音、字形、成語、標點、詞義辨析、修改病句、語句鏈接、修辭、古詩古文的學習、閱讀、作文等,到了初中,這些內容依然沒變,可有些學生學起來還比較吃力,就是因為難度增加,到了高中,還是這些內容,難度更有所提高。因此,在進行教學設置時,應該首先讓學生有一個宏觀的知識體系概念,自己畫知識樹,這樣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對教師所做的教學內容的設置就能及時對號入座,不至于教師講半天自己還迷糊著。這樣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有的教師,在講課時,很隨意,跟著課本,上面有什么就講什么,教師、學生對知識體系并不側重明確,課文的載體功能并不清晰,為了講課文而講課文,里面出現修辭就講修辭,里面出現成語就講成語,一節課下來,內容散亂無序。因此,教師必須將知識體系梳理清晰,使學生知道自己在聽什么,在學什么。這樣語文教學的效率肯定會提高。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內容?!钡欠治鰧W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用定期測試的方式,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做一個摸底檢查,并讓學生自己建立一個不斷更新的學情檔案。掌握了這些基本信息,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活動安排就有了側重和目標。例如,有的初中學生拼音標調部分都還是弱項,對這樣的學生,切不可歧視,應該及時給予輔導。有的教師一看連拼音標調也不會,就咧嘴嘲笑,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沒了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是神仙也沒辦法。學情檔案,無疑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
一般而言,女生比較感性,對語文比較感興趣,而男生多數對語文不感興趣,原因就是因為內容繁雜。為此,教師應該變換教學形式,盡量結合男生理性思維強的特點選擇文章載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
大的方面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征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
要改變以往漫無目的講課的隨意性,要結合所講課文的特點,做到目標明確,有所側重。比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我訂了兩個目標,一個是閱讀教學中的寫作手法:借物抒情,一個是修辭。就全篇而言,本文運用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明確借物抒情這一手法的特點,即首先將物的特征通過描寫手法描寫的明確而具有感染力,融入自己的感情,最后使自己的感情與所寫事物有一個結合點,最后揭示出來。然后,具體揭示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看其表達效果。這樣,一節課內容清晰,目標明確,最后再做小結。
教學目標定位,即教學內容的確定,這是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因素。確定了這一點,教師也就不再無所適從,漫無目的,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才會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問題,一直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眾說紛紜,對現行教育,褒貶不一,尤其是一些批評的呼聲更高一些,但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效率低下現狀,需要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改變教學理念,推陳出新,提高效率。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