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大田中學
在新課改的教育形式下更加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擁有科學人文素養。特別指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核心素養”作為理論依據,通過優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素質建設,在輕松愉悅的教育氛圍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看,發展核心素養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引導學生對自然科學和生命本質的興趣和探索,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理念。如何實現核心素養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滲透成為初中化學教師不斷探究的課題。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形成的思想品格與專業能力,它能夠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和對社會的不斷適應。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能夠使學生擁有一定的生物情懷和審美情趣,并且用生物學科思維解決問題;另外可以培養學生在生物教學中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在生物實驗中積極探究心理,并且學會將生活現象與生物知識相結合,不斷進行創新與研究,提升自己實踐能力,深刻掌握生物知識。
生物教學也屬于理科教學,但也帶有探索自然性質,也能給學生帶來濃厚的興趣。但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一直強調嚴謹性和科學性。實驗課堂上大多都是給出實驗課題、進行實驗過程操作、得出實驗結論,最后再結合理論知識 驗證試驗結果。在實驗中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感悟,進而啟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情感,應該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隨著學生對實驗的逐步展開,進而得出結果,學生會感到對自然生命的興趣,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初步實現學生的情感核心素養。
在實驗教學中進行分工合作,每個實驗結果都是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協作配合完成的,小組間進行交流,結果的論證。通過交流表達,讓學生意識到實驗的成功離不開合作擔當與團結友愛,也樹立起科學嚴謹的探索精神,逐漸增強學生對生物實驗的理性認知,提升了核心素養的發展。
初中生物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植物、動物、人類三者的本質以及存在的特殊關系,從而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尊重生態環境。這不僅是初中化學的教學任務,也是每一位學生必備的素養。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中有對校園、公園或農田中生物種類的調查,教師可以選擇一條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讓學生沿著路線觀察并記錄各種植物、動物和其它生物的名稱、數量以及生活環境的特點,要特別注意落葉、泥土中的小生物。最后進行歸類與總結,讓學生初步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感受不同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獨特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看待不同物種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融會貫通所學生物知識,對知識進行梳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從而站在更高角度上認識生物世界、把握生命本質。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是對生物知識有一定掌握,并且能夠借助理論知識對生物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因此,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采用提出問題—猜想結果—開展實驗—得出結論—交流溝通的流程設計實驗,讓學生以自己的力量完成對生物實驗的探究。比如在七年級上冊中“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教師就可以按照以上設計順序先讓學生猜想葉片結構包括什么?該怎樣選取葉片?實驗過程中要怎么觀察葉片標本?確定好之后就可以展開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探究的過程,不斷養成勇于探究的精神。
實驗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嚴謹性、科學性以及追求真知的特點,而初中生在生物實驗課堂上一般表現地都比較隨性,沒有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只是將其作為考試增分的途徑,以至于實驗中漏洞百出,不利于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從塑造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入手,一是要在實驗操作中要按照標準要求進行,二是對實驗現象記錄時要實事求是,尊重實驗探究中本來的結果,端正科學態度,最后是在實驗出現問題后,要全面考慮造成問題的原因,從多方面查漏補缺??茖W嚴謹的態度是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必備素質,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眾多方面之一。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要不斷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教師不但要指導實驗順利開展,還要轉化學生思想,提升其對生物實驗的感情認知,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科學探究意識以及在實驗中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全面提升初中生在化學學科上的綜合素質,實現硬實力與軟實力雙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