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野
陜西寶雞中學
使用“糾錯本”的確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法,利用得好就能事半功倍。但是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糾錯本,如何省時省力的利用糾錯本,對我們的學生,尤其普班的學生來說似乎很難,更別說糾錯本的建立和使用還必須持之以恒!檢查發現咱們好多學生是考一次試后才糾錯,就這還要老師要求上交才糾錯,更有甚者是找別人的抄抄也算糾錯。學生似乎就不知道怎么才是行之有效的糾錯。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好多學生就是把考題中選擇題抄一兩道,寫上答案,只有少數學生把簡答題剪貼在本子上,但旁邊什么說明都沒有。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干脆不糾錯。面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深思,并通過調查發現大多學生沒有時間糾錯和反思!個別學生可能真不會學習,也不會糾錯!尤其是我們生物學科,有些內容需要用理科的縝密思維去理解抽象的生理過程,然后用學過的定律從概念的角度入手去做簡單準確的計算或者判斷,而大多數內容是零散的、抽象的知識點,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用心聽講與理解,前后聯系著去識記和歸納。總之比較抽象和零碎。下面我就針對我們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談幾點指導意見。
錯題本中應該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錯題、典型題、易錯題、“潛錯題”、不易理解的觀點;記憶不牢的結論,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整理歸納出的答題技巧、思維誤區、精辟見解等,而不應該挑偏難怪,甚至新課標不要求的非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加強對主干知識的透徹理解。因此,我們的生物糾錯本內容建議可以分為兩部分:規定部分和自主部分。一些有關重點主干知識的重點題目老師要求全部學生都必須記錄下來,而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老師可以設定一個自主整理模塊,內容由學生自己決定。
學生對錯誤一般有一個自己逐步認識的過程: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如何提醒自己今后避免再犯?……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時間,放手讓學生去感悟、去聯系、去歸納。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又能引導學生走出固有的認知“迷宮”,還能讓學生發自內心反思出錯誤的成因,找到知識的漏洞,思維的不當等問題,以便及時改正。另外,我提倡我們老師每一次進行講題評析時,要故意促使學生暴露錯誤思維,然后再幫助分析錯誤成因,這樣,學生才能對錯誤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老師要提醒學生在糾錯欄中添加必要注釋,比如,用紅筆注明錯誤歸類——知識遺漏?思維定式?審題不清?答題不規范還是粗心大意?以便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糾錯本”建立是基礎,但正確運用它,才能省時省力如虎添翼。所以要求學生在空閑時間和準備下一次考試前,必須要拿出“糾錯本”多瀏覽,折去糾錯一欄,對著錯題欄再做一遍,這樣就會使“糾錯本”真正發揮出最大價值。在今后遇到同類題型時,會立刻回想起曾經血的教訓,從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題、同一類題絕不錯兩次,這才是真給自己減負。如果糾錯本是活頁的最好,可以讓學生大膽地抽去已經很有把握的部分,這樣“糾錯本”就會日漸變薄,收獲囊中。
在時間極其缺乏的情況下,為了讓學生養成及時糾錯,深刻糾錯的好習慣,我們高二生物備課組給學生每周抽出一節學科自習專門糾錯,每兩周要求科任老師檢查一次糾錯本,目的就是督促學生把一周來需要寫進糾錯本的東西及時、認真、全面地進行落實。目前老師們已經在努力實施!但時間的確太有限,因為一周就兩節學科自習,為了趕進度,自習課上老師要評講作業單子和課后作業,學生還要做練習冊,再加上還要糾一周的錯,學生的確力不從心,所以有關時間缺乏的問題還需大家集思廣益,從根本上解決。
糾錯本建立和使用,貴在堅持。最終要變成不拘時間,不問多少,不管大小,不分課內和課外,凡是值得進入糾錯本的東西就應及時的一字不落地主動收入,詳細記錄,以免掉入汪洋題海中下次又錯,反而添負。
總之,學習是個累積過程,查漏需要勤快,補缺更需要及時,不管是學,還是查,還是補,都需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