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倩 邢明非
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
鄉村旅游最近幾年被“炒”的很火熱,利用鄉村的現有條件來發展旅游,改變了傳統農業的以農業為主的經濟來源方式,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相比之前增加了收入。鄉村旅游有著其他旅游不可替代的優越性——目的地距離近,參與程度高,可以體驗鄉村的生活方式。鄉村旅游最初的發展形式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回老家”,所以鄉村旅游對于大眾來說并不陌生,也更容易被接受。但在這些有利條件的背后,鄉村旅游也面臨著發展不規范,環境污染,旅游商品化等諸多的弊端和挑戰。
生態旅游是旅游發展中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一種開發方法[1],而鄉村旅游就是生態旅游的一種形式。鄉村發展旅游改變了鄉村的經濟來源構成,帶動了鄉村從原來的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同時提高了鄉村人員的就業率,從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鄉村發展旅游業可以減少人員的外出就業情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鄉村旅游業在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帶動當地的餐飲、交通和住宿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相對其他旅游而言距離較近,游客可以選擇自己鄰近的地區出行,減少在交通上的花費。而且鄉村旅游是一個地區發展旅游,并無什么門票一說,游客們還可以體驗自己動手采摘和勞作的樂趣。一個家庭出行,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親近田野,在旅游度假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培養孩子愛護環境和自主獨立的意識。
旅游業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效益的提高,但隨著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業會呈現出商業化的特征,導致游客的旅游體驗下降,也失去了原本的鄉村感覺。鄉村旅游業目前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實現規范化,服務意識不夠,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目前的鄉村旅游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內涵深度也不夠。很多人只是把鄉村旅游簡單的定義為農村觀光旅游,沒有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的各種發展形式,例如特色莊園,休閑度假農場等。而且鄉村旅游目前的發展與當地的文化結合不夠緊密,缺乏發展特色。
據國家旅游局的最新測算,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數已經達到三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占全國出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的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比例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2]。在其他類型的旅游市場近乎飽和的情況下,鄉村旅游作為一種較為新興的事物,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國家出臺了各項的政策法規扶持,對于農村轉型發展十分重視,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挖掘當地的旅游特色,爭取讓旅游業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鄉村旅游發展的又一強大推力就是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有尋求放松休息的需求,尋求旅游的愿望強烈。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收入也較以前來說更高,受教育水平也更高,旅游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雖然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但鄉村的生態環境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當鄉村旅游發展初具規模,游客進入量不斷增多,但是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太多的消費活動會破壞當地的環境。游客的進入量太多會導致環境遭到破壞,自我修復能力減弱。而且我國人民的旅游素質意識較低,亂扔垃圾、亂寫亂畫等現象屢見不鮮,這會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且有些破壞甚至是不可逆的,這會使鄉村旅游失去其發展旅游的生態資本,最終導致鄉村旅游的衰敗。我國目前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籌備上都給予了一定的支持,這就導致各種旅行社和旅游景點如雨后春筍一樣興起。自從鄉村旅游概念提出后,各地紛紛開展鄉村旅游,雷同性很高,各地模式相近,很容易產生遮蔽效應。目前旅游業由于競爭壓力大,常采取低價招徠游客,但低價又無法滿足旅游開支,所以“強迫購物”等現象時有發生,容易導致惡性循環,破壞旅游行業的風氣。
鄉村旅游目前開發的力度不夠,形式單一,市場并沒有飽和,因此開發前景巨大。依托旅游發展當地經濟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劑“強心針”,旅游業綠色生態,相對第一第二產業來說對土壤污染程度小,而且有利于宣揚當地特色,幫助交通堵塞地區擺脫貧困現狀。但鄉村旅游發展要注意與當地特色進行有機銜接,不是單純的發展鄉村觀光。而且旅游業發展中后期,鄉村環境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與破壞,所以在最初制定旅游發展計劃時就應該考慮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鄉村旅游發展能加快建設農村資金流轉,在短時間內有效緩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支持[3]。而且目前國家對于新興的第三產業十分重視,鄉村應該把握好政策和社會形式的“春風”,結合自身的特點,大力發展旅游業,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