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紅
寧鄉市委黨校
寧鄉市域總面積2906平方公里,全市下轄29個鄉鎮(街道),220個行政村和58個社區。截至2017年底,我市246個行政村(32個城市社區除外)中,無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空殼村”51個,占比20.7%;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146個,占比59.3%;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49個,占比20%。寧鄉作為農業大市,人口眾多、地域寬廣、產業基礎較好,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有長沙其他區縣市不可比擬的優勢。
全市村級集體土地有330萬畝,其中包括耕地118.7萬畝,林地152萬畝,山地8萬畝,水塘河流21萬畝,其他荒地灘地31萬畝。全市各村均有可供開發的資源性資產,尤以中西部行政村為主。境內有溈、烏、楚、靳四大水系,有溈山、灰湯、花明樓、炭河古城等知名景區景點,是全國17個首批旅游強縣之一。
全市現有各類農民合作社2753家,家庭農場927家,成功申報“湖南省萬戶家庭農場”224家,市級家庭農場項目14個,省級家庭農場項目1個,先后培訓職業農民4000余人;農產品加工企業1355家,其中規模企業10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上市公司1家;休閑農業企業356家,其中國家級五星農莊2家,省級五星農莊1家,省級四星農莊4家,省級三星農莊3家;累計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園13個。全市園區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大部分支村兩委認真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義,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比較高,合作社組織數量質量雙增,為村集體經濟壯大提供了內生動力。
有些鎮村結合打造全域旅游景區,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如夏鐸鋪鎮天馬新村重點打造石侖關景區,建設相思花海、三國古驛站等景點,增加了村集體資源開發收入和服務經營收入。有些村鎮對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施招、拍、掛后的土地出讓收益以租賃或入股形式用于發展集體經濟。
近年來,寧鄉先后獲批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省首批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寧鄉花豬、溈山毛尖入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些試點、示范和品牌,為寧鄉爭取了諸多的政策支持,成為不斷培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力支撐。
從近年來的探索實踐來看,凡是村級集體經濟發達的地方,農村發展就繁榮興盛,村級治理就心齊勁足,鄉村振興就穩步推進,但是通過調查,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在農村基層還十分薄弱,培育發展也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占到近80%,發展不平衡,收入水平低的村居多。由于各村地理環境、資源條件不同,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差距拉大,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嚴重。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交通便利、靠近鄉鎮中心,資源豐富、有招商引資企業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較高,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較低,有的甚至沒有其他收入,底子較薄弱。
總體上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基礎總體偏弱,負債比較嚴重,化債能力不足。目前,各村村級集體經濟主要以發包土地、林地,出租房屋等租賃性收入為主,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雖然村級債務近幾年來采取多種方式得到部分化解,但目前仍然有上億元負債。另外,資金來源單一,支出項目多元化。基礎比較薄弱的很大一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項目,僅靠財政轉移支付和一些獎贈、扶持收入,但支出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為民辦實事和村干部報酬等等,種類較多。村級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發展滯后。
產權不明晰,管理體制不順暢,而且在合并村的過程中,隨著管理難度的加大,均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閑置、流失現象。農村集體資產形成時間長,構成復雜,目前多數沒有進行確權登記,產權不明,容易造成資產流失。加之目前集體資產的經營和管理主要還是支村兩委成員,多數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監督,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從目前的村干部隊伍來看,一些村干部年齡過大、學歷較低、思想保守,缺乏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新思路、新舉措,對本村的資源優勢挖掘不深;一些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后,認為集體經濟就是集體辦企業、上項目,怕字當頭,缺乏創新發展意識,發展信心不足,主要表現為難作為、怕作為、不作為,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保證,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就要嚴格按照長沙市委要求,堅決守住不改變村集體產權性質、不損害村集體利益、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條底線,走一條符合我市實際、具有寧鄉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一個村發展好不好,農民群眾是否有獲得感和幸福感,關鍵在于這個村的黨組織強不強,干部得不得力,村級黨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的“神經末梢”,村干部是村級各項工作的直接推動者、組織者,實踐者,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必須選優配強村級黨支部班子,注意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真正把懂農村、愛農業、愛農民的人選進班子,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另外,要堅持不懈的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和信心和本領,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發展和壯大村級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一是大力發展資產租賃型經濟。開發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學校、廠房、市場、倉庫等資產,通過租賃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增加村級經濟收入。對一些地處邊遠且無任何集體經營性資產的“空殼村”,實行整合掛點幫扶部門的項目資金或由市級財政兜底,在城區、集鎮購置店面等固定資產,通過租賃經營獲取收益。二是大力發展資源整合型經濟。借鑒“鵲山模式”,在全市推進土地合作經營工作,成立村級土地合作社,合理流轉農戶承包的耕地、山林、水面等資源,進行土地整理、連片開發,集中流轉或以股份合作形式給農業企業、合作社,進行規模經營,在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發揮資源最大效益的前提下,使村集體從中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三是大力發展穩健投資型經濟。要堅持防控風險,盡量選擇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發展模式,確保集體資源資產保值增值,注意控制債務風險,防止盲目舉債經營,避免產生新的村級債務,可以鼓勵有一定閑置資金的村,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適當購買債券、基金等理財產品,搞好資本運作,增加村級收入。四是大力發展區位特色型經濟。一些有區位特色的城中村、城郊村、園區村在征地拆遷中,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和用地政策的情況下,利用留用土地,發展集體經濟。五是大力發展服務創收型經濟。村集體可以多種渠道發展服務創收型經濟,如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提供生資供應、技術指導、產品銷售、信息提供等服務并從中獲取收益;通過組織園區用工、家政中介(保潔、月嫂)、物業管理等服務,獲取中介和服務性收入等。
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要規范開展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對集體所有的資源、資產、資金、負債全面清查核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明晰集體所有產權關系,完善村級集體“三資”臺賬。要明確集體產權關系,對確權到戶、到人的集體資源資產,嚴格按要求予以確權頒證,在此基礎上,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對未承包到衣的集體資源資產,及新增的集體資源資產,要確權到相應村或組集體經濟組織統籌管理,用來發展集體經濟。要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村級集體資金的使用堅持民主、公開、透明的原則,開源節流,防止濫用亂用。加強村級財務的監管,對村級財務收支、債權債務、“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及財政獎補等資金使用情況定期審計,促進村級財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要減輕村級組織負擔。大力精減和壓縮面向村級組織的各項行政性工作檢查評比活動,減少村級集體的壓力。對于有負債的村,按照“一村一策、一債多策”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逐步化解現有債務。
土地、人才、資金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所必須的三大要素。要素不活,集體經濟就難以激活。要盤活土地,重點在盤活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上做文章,對分散的耕地、閑置的宅基地、低效使用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全面整理,用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激活人才,注意發現、培養、用好本鄉本土人才,著力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強的能人選為發展集體經濟帶頭人。要用活資金,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用有效機制整合現有支農資金,采取股權量化等形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同進,可以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總之,村級集體的強弱關系到農業農民農民的解決質量,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農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關鍵是農民增收,農民增收主要靠發展、靠產業,只有村級集體經濟強起來,農村才有真正的“造血”能力,才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農村才能興旺,鄉村振興才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