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雅靜 李 軍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天津300193)
“血不利則為水”出自《金匱要略·水氣病脈癥并治第十四》:“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仲景用其指導水氣病的治療,首次提出了“水病”可從“血瘀”論治,通過活血以利水消腫。在婦科臨床中,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常常伴有子宮內膜充血水腫、盆腔積液、輸卵管積水等病理之“水”的產生。筆者以活血理氣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收效頗佳。遂將“血不利則為水”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治療中的指導意義探析如下。
“血不利”是對血液運行遲緩,血行不暢,甚至血液停滯等多種瘀血狀態的總稱?!把焕麆t為水”的“水”是病理之“水”,是指因津液輸布排泄障礙產生的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血瘀則氣滯,氣滯則影響津液輸布,導致水停,故血瘀常伴水停。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以一句“曰血分者,謂雖病于水,而實于血也”,一語道破“水病”的病本所在。唐宗海在其《血證論》中也提到“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瘀而兼水也”。由此可見“瘀血”與病理之“水”的產生密切相關。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是指發生在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炎癥,以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則痛連腰骶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帶下異常,月經不調,甚至不孕??蓺w屬于中醫學“婦人腹痛”“帶下病”“癥瘕”“不孕”等范疇,現中醫學稱之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主要分為濕熱瘀阻、寒濕瘀結、氣虛血瘀、氣滯血瘀4個證型[1],病情多纏綿難愈,易反復發作,病程較長,久病入絡,故其病機關鍵為瘀血阻絡[2]?,F代研究發現,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黏度明顯高于健康女性,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且因盆腔炎癥的存在,多會出現盆腔血流動力學的異常,經治療炎癥消退后,血液黏度及盆腔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會有明顯改善[3-5]。這進一步佐證了血瘀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病機。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常因持續性下腹疼痛或盆腔積液前來就診[6],瘀血內阻,血流不暢,不通則痛;瘀血阻滯氣機,氣滯則水停,從而出現黏膜水腫、輸卵管積水、盆腔積液等水停的表現,此即謂“血不利則為水”。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在慢性炎癥過程中,由于細胞因子的異常表達,致炎因子持續存在[7],一方面造成盆腔血管持續充血、水腫,血管內壓升高,炎性滲出增加,另一方面,致炎因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漿液外滲,也會導致相應的組織黏膜水腫、輸卵管積水或盆腔積液等,形成病理之“水”;此外,因炎性損傷及滲出造成的組織粘連、增生及瘢痕的形成,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進而形成血流緩慢的瘀血狀態,另外,病理性血管新生、毛細血管側支或不成熟血管增多,也會造成血管彈性下降、管腔狹窄,血流速度減慢、血流量減少。故“血不利則為水”與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發生密切相關。
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中,要抓住瘀阻脈絡的病機關鍵[8-9],活血以利水。此外,血與津液的正常運行均需要氣的推動與溫煦,故氣虛、氣滯等氣的功能失常均可導致血行不暢,脈道阻滯,水溢脈外,形成“病理”之水;血瘀津停也可導致氣機不暢,進一步加重血瘀水停。故在活血利水的同時,要注重氣機的調暢,在活血的基礎上,輔以理氣,氣血水同調。活血則脈道得通,瘀血得行;理氣則元氣充足,氣機通暢,推助血行。血脈流通,氣機通暢,津液得以正常輸布代謝,則“水”行腫消、疼痛得止。
管某,女,32歲,已婚。2016年1月10日初診。
主訴:間斷右下腹隱痛半年,加重2周。患者平素月經5~6/30d,經量中等,痛經(-)。Lmp:2015年12月30日,經量中等??淘\:右下腹隱痛,乏力,氣短,納寐可,小便調,大便干結,舌淡黯、苔白,脈沉細。PV:外陰已婚型,陰道暢,宮頸可,子宮后位,宮體輕壓痛,左附件(-),右附件區可捫及條索狀物,壓痛(+)。查B超示:右側輸卵管積水,范圍約3.7cm×2.5cm;子宮大小:4.9cm×5.0cm×4.0cm;內膜厚0.7cm;宮頸多發囊腫。中醫診斷:慢性盆腔炎(氣虛血瘀證)。治以理氣散結,活血利水。處方:
生黃芪30g,太子參10g,丹參15g,赤芍15g,白芍10g,大血藤30g,忍冬藤30g,柴胡6g,香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夏枯草15g,浙貝母15g,生牡蠣30g(先煎),防己10g,炒白術10g,茯苓15g,豬苓10g,郁李仁10g,甘草6g。7劑。水煎服。
2016年1月17日二診:患者服藥平和,腹痛減輕,夜寐欠安,納可,二便調,舌淡黯、苔白,脈沉細。Lmp:2015年12月30日,量中等。效不更方,于上方去延胡索、忍冬藤,加炒棗仁30g、半枝蓮15g。7劑。水煎服。
2016年1月24日三診:服藥平和,腹痛消失,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為鞏固療效,于上方去白芍,加丹皮10g。7劑。水煎服。
如此將息,腹痛未再發作,于2016年1月31日查B超示:右側輸卵管積水,范圍約3.4cm×2.3cm。積液量較前減少,故以上方為基礎方,臨癥加減,連續服藥3月,分別于2016年4月3日、2016年5月22日查B超均未再提示輸卵管積水。
按語:本患者辨證屬氣虛血瘀,婦科檢查右附件區可捫及條索狀物,屬中醫“癥瘕”范疇,病機本質在于血瘀,血行瘀滯“不通則痛”,故見右下腹隱痛;“血不利則為水”,故B超下可見輸卵管積水;另伴見乏力、氣短等氣虛之癥,患者病程較長,久病氣虛,無以推動血行,則進一步加重血瘀,形成惡性循環。治療上以理氣散結,活血利水為主。方中以生黃芪、丹參為君藥,理氣活血以利水;太子參、赤芍、白芍、大血藤、忍冬藤為臣藥,益氣活血通絡;柴胡、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夏枯草、浙貝母、生牡蠣化痰散結通絡;以防己配黃芪,輔以茯苓、豬苓、白術,益氣行水,通利停聚于下焦沖任之水濕。全方共奏調氣活血、利水消腫之功,血脈流通,氣機通暢,津液得以正常輸布代謝,則“積水”得消,其痛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