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嬌嬌 范煥芳
(1.河北中醫學院研究生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91;2.河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二科,河北石家莊050011)
近年來,胰腺癌發病率明顯增高。據《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胰腺癌發病率位于男性惡性腫瘤第8位,死亡率位于人群惡性腫瘤第7位[1]。本病在古代醫籍文獻中并無明確病名,其典型癥狀為腹痛、黃疸、消瘦乏力、腹部包塊和腹水,據此通常將其歸為“積聚”“伏梁”“黃疸”范疇[2]。《黃帝內經》《難經》中提到,“伏梁”多是由氣血凝結而成的腹部痞塊[3]。胰腺癌中腹痛、腹脹、腹部包塊見于“癥”“積”范疇;目黃、皮膚黃染、瘙癢則見于“黃疸”[4]。筆者通過查閱中醫經典古籍文獻,結合近代醫家的一些臨床經驗,將胰腺癌病因病機、診法、治則方藥等解析如下。
1.1 寒熱錯雜 胰腺癌上腹飽脹不適、疼痛、食欲不振、腹瀉癥狀均符合厥陰病表現,而厥陰病本質為肝陽虛,肝主升發,為陰盡陽生之臟,肝陽乃春生少陽之氣,始萌未盛,易受戕伐而致肝陽虛,形成臟寒。然又內寄相火,郁而化熱,易成寒熱錯雜之癥。
1.2 氣機失調 《靈樞·百病始生》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指出積聚成因與情志不調、肝失疏泄有關。
1.3 瘀阻膽道 胰腺癌并發梗阻性黃疸多是由于肝氣郁結、濕熱內蘊、氣血瘀滯致使膽成為不清之府,從而變化發展出現黃疸。如《諸病源候論·黃疸諸候》言:“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瘀……脅下滿痛,而身發黃,名曰瘀黃。”
1.4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是積聚形成的基本病機。《衛生寶鑒》曰:“凡人脾胃虛弱或飲食過常或生冷過度,不能克化,致積聚結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積聚總論》中言:“《素問》曰:積聚……癥瘕堅硬、腹滿,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
1.5 正虛邪戀 《靈樞·刺節真邪》:“虛邪……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醫宗必讀·積聚》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指出正氣虧損,外來之邪乘虛而入,羈留不去而致積聚[5]。
《內經》中確立了四診合參,并積累了一些積聚類疾病的診斷經驗,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載:“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2.1 脈診 《內經》關于積證脈象有諸多論述。關于寸口脈診法在積聚病的應用,《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指出積聚所在臟腑與脈象的關系。
2.2 按診 按診是診斷積聚的主要方法之一。《素問·腹中論》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是指通過按診可以辨別伏梁病的性狀。《靈樞·刺節真邪》曰:“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日以益大,則為骨瘤。”通過按診判斷積聚的軟硬程度,從而預測其病變部位及其病情發展。
2.3 問診 《素問·三部九候論》載:“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指出接診時問診的重要性。《靈樞·百病始生》言:“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不得散而積成矣。”指出通過問診,可得出飲食不調、起居不節為積聚的成因之一。
2.4 望診 《靈樞·本臟》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指出通過觀察疾病的外在癥狀,來推理相應臟腑的病理變化。《靈樞·五色》曰:“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指出色的聚、散可以作為積聚形成與否的判斷依據。《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載有對黃疸的論述,如“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指出胰腺癌并發梗阻性黃疸可以通過觀察皮膚、眼睛、尿色來判斷。
3.1 治療原則 關于積聚治療原則,《內經》中言:“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菀陳則除之”。《內經》還認為“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即治療積聚之證不可過用大毒之品,否則耗傷人體正氣[6]。對于黃疸,《金匱要略》曰:“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指出總的治療原則為祛濕退黃。且黃疸病多可累及肝膽,少陽失和,肝失疏泄,從而膽汁不循膽道,故治療黃疸也可從疏泄肝膽氣機方面著手。
3.2 主要治法及經典方劑
3.2.1 清上溫下法——烏梅丸 劉渡舟[7]183指出,厥陰病病因病機為“厥陰疏泄不利,氣機失調,以致寒熱格拒上下,陰陽氣不相順接,并進而影響脾胃不和,升降失常”,與胰腺癌常見的上腹飽脹不適、腹痛、食欲下降的癥狀頗為相符。《傷寒雜病論》中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取烏梅斂肝柔肝,當歸養肝血,兩者同補肝體;附子溫補陽氣,幫助恢復肝陽;黨參健脾益氣;因肝陽易郁而化火,遂加清瀉火熱之黃連、黃柏,黃連之清瀉配以附子之溫引,可使邪熱散盡;干姜、川椒溫中,使中焦寒濕得以溫化;細辛、黃柏合用起沉寒,清濕熱;桂枝溫心陽,推動陽氣上升[8]。方中寒熱并用,調和陰陽,消痞散結,可改善胰腺癌患者疼痛、食欲不振的癥狀。
3.2.2 辛開苦降法——半夏瀉心湯 《內經》中最早提到辛開苦降法的運用。《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胰腺癌患者既有心下痞滿,遇寒而痛或痛甚,脈沉弦或弦緊等偏虛寒的一面,也有嘈雜反酸、大便秘結、煩熱、舌紅苔黃或黃膩等偏熱的一面,此寒熱錯雜之證實為寒郁日久,氣機不暢,清陽不能升發,寒濕阻遏發為陰火,故選用寒溫并用、辛開苦降之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起源于《傷寒雜病論》,本方辛開苦降、調和脾胃陰陽[9]。半夏瀉心湯主癥中除有心下痞塞,還伴有惡心、嘔吐等胃氣不降,以及腸鳴下利等脾氣不升之癥。“心下即胃之上脘,地處中焦……為上下交界,氣機升降的交通要道”[10],“中焦不治,故陰邪得逆于下而陽邪遂阻于上,陽上陰下,是為不交之痞”[11]。方中半夏、干姜辛開而溫,以散中焦之寒;黃芩、黃連苦寒,以降胃熱;人參、甘草、大棗甘溫調和脾胃,補中益氣,恢復中焦氣機升降,此為辛開苦降、甘溫調補之法[7]96。
3.2.3 宣暢氣機法——小柴胡湯 氣機不調為胰腺癌發病的病機之一,故治療上選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此方調暢全身氣機,使邪無定處,適用于胰腺癌伴發熱、惡心、嘔吐等癥。《傷寒論》第96條曰:“……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小柴胡湯主之。”從小柴胡湯主癥中可反映出其致病特點為少陽樞機不利,膽內郁熱,脾胃失調,治宜和解少陽,使邪去病除[12]。方中柴胡配黃芩,柴胡疏泄少陽經腑邪熱,黃芩清少陽膽腑郁火,二藥相配,經腑同治,使氣機調暢,膽腑清和;半夏配生姜,一助柴胡、黃芩祛邪散郁,二可降逆止嘔、調和脾胃,三可化痰逐飲以暢達三焦;人參、甘草、大棗相伍,一者扶正祛邪,二者防柴胡、黃芩苦寒之性損傷脾胃[13]。
3.2.4 利膽祛濕法——茵陳蒿湯 關于黃疸,中醫多認為與肝膽的疏泄功能有關,肝郁氣滯、濕熱內蘊從而導致膽管不暢,膽汁瘀滯而發為黃疸,故選用濕熱黃疸代表方劑茵陳蒿湯,以疏肝利膽、清熱祛濕退黃。關于茵陳蒿湯,《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曰:“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其中“無汗”“小便不利”為濕熱之邪郁阻三焦,體內濕邪不能宣泄,其病機為濕熱郁結肝膽,膽熱液泄,膽汁泛溢肌膚[14]167。方中茵陳蒿清熱利濕,兼有疏肝利膽之作用;梔子通泄三焦濕熱,利小便;大黃泄熱逐瘀。三藥共用清膽腑瘀熱,疏肝膽氣機,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
3.2.5 暖肝溫胃法——吳茱萸湯 中焦脾胃虛弱為胰腺癌發病的基本病機,胰腺癌患者多有腹痛、惡心嘔吐等脾胃虛寒癥狀,故選用吳茱萸湯以調和脾胃,溫補中焦虛寒。《傷寒論三注·卷四》載:“然則仲景立吳茱萸湯……蓋脾胃既虛,則陽退而陰寒獨盛,與辛熱之氣相宜,況土虛木必乘,乘之不下泄,必上逆,自然之理也。”“土虛木乘”即為病機。第309條曰:“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病機為少陰病,寒入中焦脾胃,胃氣上逆,如《醫宗金鑒》載:“名曰少陰病,主厥陰藥者……厥陰之病多陰盛郁陽,故主以吳茱萸湯之辛熱,迅散以通陽也。”此處論述中病機都為肝胃兩寒,濁陰上逆。方中吳茱萸性辛苦而溫,暖肝溫胃,散寒降濁,為君藥;生姜性辛溫,溫中、降逆、止嘔;人參、大棗性甘溫、甘平,調和脾胃,溫補中焦虛寒[14]166。
3.2.6 溫中補虛法——大建中湯、理中湯 大建中湯適用于中焦虛寒引起的腹痛。《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曰:“上中二焦所以受寒邪者,皆由于中氣素虛也。虛則陽氣不布,而所積者為寒飲,所沖者為寒氣,所濕者有影無形,為寒痛。故取辛熱之品以散其邪,甘溫之品以培其土,則中州已圮而復立矣,故名曰大建中。”指出陽氣虧虛,中焦感寒,寒氣上犯心胸為本證的病機特點,此與胰腺癌病機相一致。《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大建中湯主之。”此處“寒”指因陽氣虧虛而感,并非指寒邪,最終致“嘔不能飲食”[15]。方中蜀椒、干姜溫補中焦陽氣,祛寒外出,人參、飴糖起到補氣緩中之效,全方溫補中焦陽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促進體內陰寒之邪散盡[16]。
理中湯是中焦虛寒性病證的代表方,主治脾胃虛弱,正氣虧損,寒邪稽留人體,可用于化療后腹瀉、腹脹、乏力、面黃、食欲不振、脈無力者,還可用于其他消化系統腫瘤引起的腹瀉[17]。關于理中湯,《傷寒論》第386條:“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主治太陰虛寒下利,寒濕停滯,阻礙氣機,致使清濁之氣升降逆亂,出現吐利并見;第396條:“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宜理中丸”,多為久病后中焦虛寒,脾失健運,水濕之邪留滯成痰,“喜唾”則因肺寒不能布散水氣,聚而成飲。可見,理中丸主治上逆下陷癥,其病機多為脾陽虧虛、升降逆亂,“上逆”癥狀表現為嘔吐、胸痹、頭痛、吐涎沫等,“下陷”則表現為下利[18]。方中人參、炙甘草補脾益氣,干姜溫中散寒,白術燥濕健脾,全方共奏溫助中陽、調和脾胃之效,故張仲景謂“理中者,理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