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芬何華亮孫 文吳麗麗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29; 2.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北京100037;3.北京中醫藥大學教育部養生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29)
辟谷是我國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之術,有“斷谷”“絕粒”“休糧”“卻谷”之稱,意即不進食五谷雜糧。最早起源于道家修煉養生之術,后世佛、儒、醫等諸家逐漸效仿。我國最早發現有關辟谷的記錄,是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獻中,有“卻谷食氣”的記述。后世醫家往往認為辟谷是指避免或減少谷類、肉類等食物的攝取,但其實是改善飲食結構的一種方法。文獻記載辟谷分為4大類,即服餌辟谷、服氣辟谷、服石辟谷、服水辟谷[1]。“氣”是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不僅代表人體生長壯老已的運動規律,也涵蓋了自然界乃至宇宙的運動形式。從人體的生理到病理,氣機的升降出入、元氣的培育、氣味的厚薄與消蝕等都在不同的辟谷方法中得到體現。而現代醫學中的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的防治理念正好與辟谷所提倡的內容相吻合,是否可以另辟蹊徑研究以辟谷的方法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及其作用機理。本文即從“氣”運動的角度來初步探討辟谷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相應”,人是由氣、氣機正常的升降出入運動維持生命,“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說明氣是充養人體的基本精微物質。《黃帝內經·素問》記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有保持心神的安定,才能讓身體精氣充沛,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中醫理論認為,“氣足不思食”。辟谷即通過氣功練習、導引吐納或服食辟谷藥物來補足不吃食物時的“胃氣”和“全身之氣”,使體內元氣充足,保持“不食、不饑、有精神”的良好狀態,最大限度地吸納自然之氣,以達到“除百病、輕身、延年”的目的。在現代社會,服餌辟谷法是大家較為推崇的一種方法,即服食對身體有益的中草藥物來替代五谷雜糧的養生之法。因為服餌辟谷多選用營養價值較高的藥物,故服用后消化時間長,具有耐饑或不饑的療效,其處方種類多樣,長期服用有健身益氣之功效。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出現較多的中藥如茯苓、人參、熟地、黃精、枸杞、白術、桂枝、天冬等。從性味歸經來看,大多數性味甘平或者甘淡,以歸脾經、腎經及肺經、肝經為主[2]。服氣辟谷法,即通過呼吸吐納鍛煉達到養生的目的,是最難修煉的,通常情況下服餌與服氣辟谷相配合,而非只提倡憑借呼吸吐納而不食任何藥物和食物,故在現代社會,服氣辟谷已作為一種輔助方法應用。不難看出在中藥應用上仍以調整先天、后天之元氣,補養腎精,恢復脾氣為主要目的。所以,“氣”的概念及氣機的運動在辟谷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辟谷期間,人體在進食很少或不進食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精力充沛,維持正常體力活動,這與辟谷的“納氣”有密切的關系。氣在人體的運動周流的規律是中醫學理論基礎之一,這是對辟谷現象的較為科學的解釋,長期辟谷的現象反過來又印證了一氣周流的思想。
《黃帝內經》中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提示過量不節的飲食不僅損傷人體腸胃功能,還會消蝕精氣、元氣,產生疾病,加速人體的衰老。《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五味不當,飲食不節,反而傷害人體的精氣,損傷元氣。“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傳統的理解是藥物的性味之分產生不同的病理狀態或者人體生理、病理之火。馬蒔在《素問注證發微》中指出:“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這里主要反映出藥食氣味的厚薄對人體氣機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過量或厚味的飲食,消蝕脾胃之氣,阻滯氣機升降,中焦樞軸運化失常,打亂人體一氣周流,或發口瘡,或生飧泄,或生痰濁,或變消渴等,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服餌辟谷則最大限度地減輕脾胃負擔,調動機體臟器的自身潛能,恢復脾胃的升發之力、散精之功,以達到輕身延年,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如同經典方劑腎氣丸,借助少量附子、桂枝微微生發腎之元氣,以達到補益坎中之陽,少火生氣的目的。
現代醫學的胰島素抵抗是一種代謝過剩,也是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基本病理機制之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長期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攝入量遠遠超過人體臟腑需要和接受的范圍,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糖脂代謝紊亂。
《素問·奇病論篇》中早就提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意指長期暴飲暴食,或恣食肥甘厚味,會引起水谷精微郁積生熱,燥熱或郁熱消灼陰液,造成氣陰兩虛,日久陰損及陽,即成消渴一病。從臟腑功能分析,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失和,脾胃不能游溢精氣,水精四布,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產生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日久而生肥滿及消渴。故減輕脾胃負擔或者增強臟腑功能尤其是脾胃或胃腸的功能均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其治療方法之一即限制攝入量,改變飲食習慣,清淡飲食,正好與流行的限食療法及辟谷具有相同的本質[3]。
儲維忠等[4-5]觀察辟谷食餌療法對小鼠代謝指標的影響,發現小鼠一般情況未見異常,無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脂肪減少,空腹血糖明顯下降,代謝指標均有改善。燕曉雯等[6]觀察6名辟谷者7天后其體質量、血壓、血糖等基本生理指標變化,均在正常范圍內,無明顯不適感。長期服食辟谷食餌既安全又能夠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起到降糖作用[7-8]。限食還能改變小鼠脂肪細胞胰島素信號通路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延緩衰老[9]。說明辟谷或限食療法安全可靠,能夠改善機體的基礎代謝,減少病理產物的生成,改善胰島素抵抗狀態。正如道教研究大家蓋建民[10]指出:“從理論上來講,降低攝食量可以減緩生命的成長和老化過程,吃得越少,體內產生的自由基的量也少,而自由基是導致人體日益朽壞老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飲食是人類的一條長壽之道。”結合現代醫學防治糖尿病,提倡控制飲食、改變飲食結構、加強運動、減輕體重的方法,即類似于辟谷的要求,以達到限制熱量攝入,減輕胰腺負擔及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目的。
隨著人類對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調節腸道菌群,尤其是通過改變腸源性脂多糖LPS受體水平能夠調節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中的S-亞硝基化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11]。腸道菌群變化能夠影響機體能量的攝取、代謝、消耗及全身低度炎性反應的發展[12]。相反,過度的能量攝取在某種機制下反而阻礙能量代謝,加重代謝失衡。如同中醫的“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的理論,辟谷或限食療法首先能夠改變消化道的代謝狀態,調節腸道內環境。最新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對機體的代謝有重要影響,并可能在肥胖、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13]。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辟谷的方法就是通過對胃腸道的直接影響,減少飲食的刺激和負擔,清除或排出腸道內的腐敗物質,從而起到加強腸胃消化吸收能力的作用。服餌辟谷以一些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的中藥調動機體的自身修復功能,發掘臟腑自身的潛力,調節腸道菌群,改變其微環境,從而達到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作用,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而言之,辟谷不是絕食,并非絕對不吃任何東西,只是避免或減少谷類、肉類等食物的攝取,實質上就是改善飲食結構的一種方法。所以不能夸大、盲從以損害身體健康,應該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服餌辟谷在大量減少主食攝入,降低基礎代謝的同時,依據中醫氣機升降運動理論,以升清降濁、疏肝健脾、補養腎精的辨治方法,恢復臟腑自身機能,達到延年益壽,是我們所提倡的辟谷方法。在胰島素抵抗的防治中,現代醫學主張的控制飲食、減輕體重與中醫辟谷療法本質相通,同時通過辟谷或限食調節腸道菌群,改變胃腸微環境而達到改善胰島素抵抗,又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基于倫理學的要求,目前大多數辟谷的研究都局限于動物實驗,尤其是鼠類的觀察。對于人體,只有一些基本代謝指標如體重、血糖、血脂等的觀察,深入細化到分子細胞水平或者具體作用機制,尚無系統研究。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更加細致、有效地發掘辟谷療法對人體代謝和疾病的作用,揭開其能夠延年益壽、健身養生的神秘面紗,以對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