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芳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指導:周道友
陳某,女,35歲。2018年1月15日初診。
主訴:反復右側偏頭痛3年。緣患者3年前熬夜后遇風寒遂出現右側偏頭痛,冷痛不適,經治癥狀好轉,但未能痊愈,若勞累熬夜、遇風則頭痛發作劇烈。刻下:右側偏頭痛,每因扭動脖子時加重,眠差,無頭暈視物旋轉等不適,納谷一般,惡風畏寒,偶有痰涎,舌淡暗苔薄白,脈弦。辨證:肝經風痰,瘀阻腦竅;治宜祛風化痰,通絡止痛。自擬祛風止痛方加減。處方:
川芎15g,葛根20g,白芷20g,白芍20g,法半夏10g,黃芩5g,生甘草6g,全蝎5g,蜈蚣1條,僵蠶10g。7劑,水煎,分服2次。
2018年1月22日二診:患者頭痛頻率及程度減輕,守上方續服7劑。后隨訪,已痊愈。
按語:患者偏頭痛反復發作3年,每因風邪而加重,可知此頭痛為內傷頭痛,外邪侵襲,牽動內風發作。王旭高云:“凡人必先有內風而后外風,也有外風引動內風者。”該患者右側頭痛,呈冷痛,反復發作,可因情緒波動或疲勞過度而引發,可知病位主在肝,與脾相關。外感風邪,引動內風,故見右側偏頭痛,畏寒,痛連及右肩;痰濁內生,脾不能運化,故見納谷一般、滲痰涎;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為肝經風痰瘀阻之象。高巔之上,唯風所及,可用風藥治之。方中以川芎祛風活血化瘀;葛根、白芷祛風;半夏燥濕化痰;黃芩清熱燥濕;白芍、生甘草緩急止痛,又可防風藥過于溫燥;全蝎、蜈蚣活血通絡;僵蠶化痰通絡。全方祛風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以收良效。
周師認為頭痛總的病機為外風上犯,痰瘀閉阻,腦竅失養。外感內傷為主要病因,外感主要指感受風邪侵淫,內傷則以臟腑功能失調為本,痰瘀阻滯為標。《醫學入門·丹臺玉案》言:“風邪一入,頭即痛焉。故有頭痛之病,風痛居多。”《素問·太陽陽明論》云:“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指出風邪在侵犯人體過程中,頭部首當其沖。外邪侵襲人體,上犯巔頂阻遏清陽,導致氣血逆亂,不通則痛;肝腎虧虛,精氣不能濡養腦竅,腦失所養,不榮則痛。故臨床上以祛風化痰、活血化瘀治法為主,根據不同兼癥,隨癥治之。
祛風止痛方是周師多年治療頭痛的經驗方,由川芎15g,葛根20g,白芷20g,白芍20g,全蝎5g,僵蠶10g,蜈蚣1條,地龍5g,生甘草5g組成。川芎辛溫發散,為其辛香走竄故能行氣,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頭目而祛風。張錫純云:“川芎升清氣者也,清氣即輕氣也。按化學之理,無論何種氣,若在輕氣之中必然下降,人之臟腑原有輕氣,川芎能升輕氣上至腦中,則腦中熱濁之氣自然下降。”《本草衍義》曰:“此藥今日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神農本草經》曰:“主中風入腦頭痛”,故川芎可治療各類頭痛。葛根辛甘性涼,《本草正義》認為葛根“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使清陽上升則痰濁自降,疼痛自除。白芷辛溫微苦,善祛風散寒,引藥上行至頭部。白芍苦酸微寒,養陰平肝,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緩急柔筋止痛。僵蠶辛咸性平,善祛風除濕化痰止痛。蜈蚣、地龍為蟲類藥,味微辛,性微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又能通絡止痛、解除血管痙攣的良效。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絡、清利腦竅、活血止痛之功。
川芎辛溫發散力強,易耗傷人體陰津,如病屬本虛,則更易暗耗陰液,陰虛而陽亢,反不利疾病好轉;而大劑量也易動血耗氣,有生風破血之嫌,一般用量為3~9g。周師認為,方中川芎與白芍相配,一溫一寒,一散一斂,既防川芎溫燥之過,又適當保留其辛散之力,又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故不論風寒風熱均可用之,不必拘泥。中醫認為“久病多痰,久病多瘀”,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瘀血所致頭痛多見于頑固性頭痛。周師認為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各種壓力影響人的精神情志,可擾亂心神,導致氣機逆亂,氣滯為瘀,阻滯經絡,發為頭痛。周師常用地龍、蜈蚣組成藥對以達活血化瘀之效。臨床加味:若頭痛欲吐,痛以巔頂為主,加用吳茱萸、生姜;若痛以兩側為主,加用柴胡、黃芩;若痛以前額為主,葛根、白芷加量;若風熱頭痛為主,頭痛時感灼痛,遇熱而加重,咽干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加用鉤藤、白蒺藜、菊花;若濕邪明顯,頭痛如裹,口苦口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加用半夏、黃芩燥濕;若肝腎陰虛,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弦細,加用生地,白芍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