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穎 徐文源 李 巖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腓總神經麻痹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常因感染、壓迫、外傷所致[1]。腓總神經在橈腓骨頸部最易受損,因腓總神經在腓骨小頭后繞過其下之頸部,與骨膜緊貼進入肌腓骨上管之中,此部位組織較堅韌,可移動性較小,易受解剖通道縮窄處的慢性壓迫[2],受損后主要表現為足、足趾背屈無力,嚴重者出現足下垂,行走時呈跨閾步態。感覺障礙分布于小腿前外側和足背,包括第1趾間隙,晚期易造成內翻足畸形[3],給患者及家庭帶來負擔。目前現代醫學對本病尚無確切的治療方法,但針灸對于神經損傷的恢復有一定的優勢。近年來,我們在傳統選穴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古法齊刺陽陵泉穴,治療腓總神經麻痹效果較好,現將相關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一科門診確診為腓總神經麻痹的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2.92±12.41)歲;病程15~90d,平均病程(49.36±22.74)d。對照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1.28±11.95)歲;病程18~85d,平均病程(48.28±22.14)d。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1]腓總神經麻痹診斷標準擬定。(1)有卡壓、撞擊、冷凍等外界物理因素損害及代謝障礙、中毒等病史;(2)臨床表現為足、足趾背屈不能,足下垂,行走呈跨越步態,小腿前外側及足背部感覺障礙;(3)肌電圖示腓總神經傳導速度降低。
1.3 納入標準 符合腓總神經損傷診斷標準;肌電圖示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降低;年齡18~70歲;病程在3個月以內;自愿作為受試對象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腓骨小頭骨折、腘窩囊腫等具有手術指征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臟、腎臟和造血系統等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拒絕針灸治療者。
2組患者均予功能鍛煉,踝關節被動或主動背屈15min,2次/d。
2.1 治療組 參照高維濱教授主編的《現代中醫治療神經疾病》[4]中腓總神經麻痹的毫針療法處方取穴,取患側陽陵泉、足三里、俠溪、太沖,針具選用安迪牌0.35mm×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具和皮膚常規消毒,陽陵泉穴采用齊刺法,在陽陵泉穴中心直刺1針,沿膽經循行線在該穴上下旁開0.5寸,各斜刺1針,針尖斜向陽陵泉穴,此穴共3針,再分別捻轉,使針感向深層及四周擴散。余穴針刺時將針快速刺入穴位,施平補平瀉法。所有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40min。以上操作每日1次,1周針刺6d休息1d,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4周)。
2.2 對照組 取穴、針具選擇、療程同治療組。所有穴位針刺時將針快速刺入穴位,施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40min。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測量2組患者踝關節主動背屈角度[5]。根據《上下肢周圍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分級評定與療效標準(草案)》[6]對患者進行腓總神經麻痹評分:踝背屈角度40°~45°,脛前肌肌力Ⅴ級,小腿及足背感覺正常,5分;踝背屈角度30°~40°,脛前肌肌力Ⅳ級,小腿及足背感覺稍差,4分;踝背屈角度10°~30°,脛前肌肌力Ⅲ級,小腿及足背感覺遲鈍50%左右,3分;踝背屈角度5°~10°,脛前肌肌力Ⅱ級,小腿及足背感覺遲鈍75%以上,2分;踝背屈角度0°~5°,脛前肌肌力0~Ⅰ級,小腿及足背感覺消失,1分。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擬定。治愈:肢體活動正常,肌肉豐滿,神經系統及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肢體痿弱好轉,癥狀改善,神經系統及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未愈:肢體痿軟無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主動背屈角度、腓總神經麻痹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踝關節主動背屈角度、腓總神經麻痹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踝關節主動背屈角度、腓總神經麻痹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腓總神經麻痹評分(分)治療組 25 治療前 15.64±4.27 2.40±0.91治療后 39.47±7.16*△ 4.40±1.15*△對照組 25 治療前 16.76±3.90 2.48±0.96治療后 35.19±7.22* 3.80±1.22*組別 例數 時間 踝關節主動背屈角度(°)
3.4.2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18例,好轉5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治愈15例,好轉4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為76.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腓總神經麻痹屬中醫學“痿證”中的“筋痿”范疇,其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飲食不節、久病房勞、跌仆損傷、藥物損傷等,致使內臟精氣損傷,肢體筋脈失養而發病。本病病位為下肢筋脈,涉及臟腑以肺、脾、胃、肝、腎為主,基本病機為筋脈失于濡潤,肌肉弛縱不收?!端貑枴ゐ粽摗吩疲骸案螝鉄釀t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彼越铕羰且越畹牟∽優橹?,以肢體功能失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因氣血閉阻、血不榮筋所致,故其治則為行氣活血、舒筋活絡。
肝主筋,厥陰肝與少陽膽互為表里,陽陵泉穴為筋會,是足少陽膽經合穴,為治療筋病的要穴。正如《靈樞·邪氣藏府病》所述:“筋急,陽陵泉主之?!币罁馄饰恢?,陽陵泉穴位于腓總神經分為腓淺與腓深神經處,針刺陽陵泉穴可刺中腓總神經,直達病所,亦可向足背部放射麻電感,提高腓總神經周圍肌力。故可通過針刺陽陵泉穴起到調肝經之氣,緩筋脈之急的作用。齊刺為十二刺法之一,《靈樞·官針》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薄鹅`樞·終始》曰:“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庇糜诤盎羲路秶^小而又較深的病證,因其針法可深透穴位,鼓舞氣血的運行及匯聚,加強調節功能,故用齊刺陽陵泉穴的方法治療本病,使針直刺病患處,并擴大刺激范圍,增加刺激強度,可以有效地緩解神經炎性水腫及局部組織痙攣,調節和改善神經傳導功能,又可有效地激活踝背伸肌外翻肌群,提高其腓總神經興奮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8]。
配穴中足三里穴為陽明經合穴,胃下合穴,是經氣深聚之所,《內經》有云“治痿獨取陽明”,故可強健脾胃后天之本,濡養百脈宗筋,又因穴位腓側有脛前動脈和腓深神經通過,與陽陵泉相配,可通條氣血,提供腓總神經內微循環能量,從而改善神經細胞的缺血狀態。俠溪為膽經滎穴,太沖為肝經輸穴、原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載:“滎輸治外經”,即滎穴和輸穴主要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兩穴恰為腓總神經沿線腧穴,故可疏通肝膽之經氣,使肝氣條暢,解筋攣之疾?,F代研究表明,針灸可促使受損的神經纖維和神經元胞體再生,提高神經細胞的氧利用率,從而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和再生[9]。同時,現代醫學認為,腓總神經麻痹常因壓迫所致,根據其病理過程可分為3期,即早期為暫時性缺血性改變,中期發生血-神經屏障改變,到晚期出現嚴重的瓦勒變性,故本病應及早干預,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害[2]。
本研究結果顯示,齊刺陽陵泉穴聯合傳統取穴針刺治療腓總神經麻痹較單純采用傳統針刺能更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恢復神經功能,療效肯定,對治療本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本研究所選樣本數量較少,未進行定期隨訪,且未分析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今后需就這些問題做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