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云
(南京市江寧區中醫醫院,江蘇南京 211100)
新法接生,以其能夠改變傳統的以手掌托舉來對會陰進行保護,無會陰側切自然分娩,因而被視為目前臨床分娩的一種新型分娩方式[1]。然而,這種方式往往導致產婦在分娩完成后因會陰部發生嚴重水腫而出現明顯疼痛。所以采用合適的方式對產婦進行相應的術后治療及護理,才能夠有效促進產后恢復進程[2]。從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筆者在常規西醫產后護理基礎上,應用中醫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等方法護理會陰腫痛患者95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所有資料均為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產后會陰腫痛產婦,在產前檢查中,均未發現妊娠合并癥與器質性疾病,共19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95例:年齡21~26歲,平均年齡(23.8±1.1)歲;治療組95例:年齡21~27歲,平均年齡(23.6±1.9)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方案,給予患者抗生素和局部紅外線照射治療,直至患者紅腫部位完全康復,同時采用1%的活力碘對會陰傷口進行擦洗,每日擦洗3次。護理僅采用一般護理方法。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中藥濕熱敷聯合熏洗治療,配合綜合護理。
2.2.1 中藥濕熱敷 選用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g,桃仁、蒲公英、紅花、丹皮、茯苓、白術、黃柏各10g。首先對所有藥物進行2次抓洗,并用水浸泡30min,再對藥物進行煮沸。待藥物冷卻至41~48℃后,護理人員可以用手腕掌側皮膚進行試溫,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將中藥浸泡后的敷布敷在患者患處。熱敷15~20min后將敷布撤去。
2.2.2 中藥熏洗 采用中藥熏蒸治療儀對患者會陰進行照射治療。具體方式為:選擇中藥顆粒劑敗醬草、蒲公英各15g,丹參、苦參、野菊花各10g,黃柏6g,進行溫水溶解,將溶劑放入中藥熏蒸機的熏蒸鍋內,待溫度加熱至90℃以上后,可以采用熏蒸治療儀對產婦進行會陰噴氣熏洗治療。
2.2.3 綜合護理 (1)一般護理: 囑患者多休息,避免勞累,密切觀察全身及局部傷口情況。(2)心理護理:給予精神支持,由于傷害部位處于患者隱私處,患者往往有害羞心理,不愿及時就醫,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解釋,幫助其消除畏懼心理,同時向患者介紹同種病例利用中醫中藥方法治愈情況,使患者樹立戰勝器官損傷的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和護理。(3)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增加營養,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飲食為主。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以利于傷口愈合。(4)中藥熏洗護理:濕敷熏蒸前為患者測量體溫,脈搏,血壓,囑其排空大小便。對創面滲出較多者,給予清潔擦洗后再熏洗,以提高藥效。調節好藥機藥液熏蒸溫度43~46℃,對準部位熏蒸,待溫度降至38~40℃時進行淋洗,時間為20~30min,注意觀察局部皮膚變化,有無燙傷,過敏。在中藥熏蒸過程中,因患者體溫會有所升高,汗孔開張,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在治療完成后,護理人員當協助產婦將皮膚擦干,攙扶產婦上床休息,并為其蓋好棉被,避免受風著涼而影響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產婦癥狀完全消失,會陰部位水腫完全消退,不影響產婦正常生活;有效:產婦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水腫消退70%以上,不影響產婦正常生活;無效:產婦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水腫消退程度在70%以下,依舊有較為劇烈的疼痛感[3]。
3.2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7.0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3.3 治療結果 治療組95例,治愈58例,有效3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3.68%;對照組95例,治愈36例,有效37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76.84%。2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新法接生雖然能夠避免會陰剪切對產婦造成的影響,但往往會出現較為嚴重的會陰撕裂腫脹,疼痛明顯[4],嚴重影響產后康復。中藥濕敷熏洗療法是中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5]。現代醫學認為,中藥濕熱敷和中藥熏蒸療法主要依據是利用熱氣與中草藥結合而產生的藥物蒸汽離子作用于患者皮膚上,通過毛囊和汗腺管吸收,更會直接附著皮膚上發揮作用,數管齊下,使藥物成分發揮最大效能,從而起到改善患者血液循環、補充患者氣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將中藥濕熱敷加熏洗治療應用于產后會陰腫痛,療效顯著,值得在產科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