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
摘要:社會工作作為一項與人相處的工作,工作者在工作中難免會因為自身的經歷對服務對象產生反移情的現象。反移情若是能及時發現并加以利用可以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解決問題,但是若工作者本身對專業界限模糊,加上對服務對象產生反移情現象,易出現多重關系、利用、涉及性的議題以及倫理責任的違背等問題,因此需要從政府、機構和社工三方面來解決問題。
關鍵詞:專業界限 反移情 倫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1-0251-02
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從西方引進的工作,在中國的落實與發展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社會工作要求在服務案主的過程中,不能將自我的情緒、個性等方面的感情帶到專業的工作中,需要作出清晰的邊界劃分與分離,但是這個界限并不是輕易就能劃分和界定的,因此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難免會模糊自己的專業界限,從而易對案主的言語或行為產生反移情的現象,導致一系列倫理問題的出現。
一、概念界定
(一)專業界限
實務工作者認為專業關系的建立是在社會工作的服務框架之內的,有關于兩個專業角色之間的互動,是一種限制性的關系,有其專業界限。這個專業界限界定了專業服務的框架,為服務過程的各方設定了一系列的角色。心理學家史密斯和菲茲派瑞克認為專業界限包括時間、地點、金錢和心理治療內容在內的各種結構要素,諸如距離、禮物、語言、自我暴露和身體接觸等都被視為與專業界限相關。
因此,專業界限在社會工作倫理中指的就是社會工作倫理的界限,專業界限決定了建立專業關系的雙方互動的領域,為服務對象提供安全,為有效服務提供必要的情感距離。專業界限的模糊會導致專業關系發生變化。
(二)反移情
反移情是指工作者對案主產生的一種非現實的感情、態度與反應。這種感情往往是專業人員過去與他人發生關系的經驗之一,如今把它轉到其所服務的案主身上。反移情分為正負兩種,即工作者對案主的過分認同和認同過少。過分認同使得工作者完全站到案主的立場上,與案主同樂同悲,只看到案主的長處,而看不到案主的問題,這會導致工作者無法協助案主面對問題和尋求改變。而認同過少則往往產生于案主的粗暴與敵意,這會激起工作者的感情困擾,使其把對早年經歷中某個特定任務的態度轉移到案主身上,因此無法客觀地了解案主的能力或長處,無法提供溫馨和支持的氣氛,甚至不自覺地與案主作對。
二、實務中反移情所導致的倫理問題
(一)多重關系
所謂多重關系,意味著專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除了專業關系之外還同時或同樣扮演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色,也就是說專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除了會產生按照標準確立起來的專業關系之外,還能產生包括社會、宗教、利益、情感等的關系。因此當專業人員由于專業界限的模糊而對服務對象產生正向反移情時,會將自己對于他人的感覺投射到自己當前服務的案主身上,對服務對象產生超出專業關系的情感,與服務對象同悲同喜,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問題,從而導致社會工作者無法完成當前的任務,造成服務的失敗。
案例:
小李是一名剛被分配到福利院實習的大四學生,在實習中小李發現孩子小曉和自己的妹妹在身形與性格方面都有些類似,所以對小曉格外照顧,并與小曉姐妹相稱。經常為了小曉的事情忽略福利院的其他孩子,甚至在小曉與他人發生爭吵時偏袒小曉,忽略了身為工作人員的職責。
(二)利用
所謂的利用就是指,工作者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自身專業助人者的地位或者角色、工作關系及工作關系中的權利(信息)不對等,服務對象對工作者的信任和依賴,服務對象對工作者服務行為和工作關系的誤解、服務對象對工作者的信任和依賴,服務對象對工作者服務行為和工作關系的誤解、服務對象自身面臨的困擾等原因,在違背服務對象意愿或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無償占有服務對象勞動成果,或不當利用服務對象各種物質、經濟和心理上的資源謀取各種形式的利益。產生反移情的工作者會因為自身專業界限的模糊,帶有對服務對象的過分認同或否定的情感,在看到服務對象的身上有一些自己需要的資源時,就會出現利用服務對象的心理。
案例:
小張作為一名社區社會工作實習生,剛從大學步入社會,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社區中居住的王先生來向她尋求幫助。在交談中小張得知王先生是一名優秀的大學教授,學識豐富,能夠與小張很好地交流。小張認為王先生很像自己學校的老師,能夠給自己很多有用的意見,因此對王先生所說的話深信不疑。小張的媽媽知道王先生是大學教授后,還暗地讓小張和王先生搞好關系,說不準王先生能夠幫小張在大學找一份差事當當,總比在社區做所謂的社工強,小張對媽媽的話表示贊同,在相處中暗示過王先生有關學校就業方面的問題并且在日后的相處中對王先生的態度越來越尊敬。
(三)涉及性的議題
人與人相處不可避免的就是情感的接觸,而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和服務對象建立聯系。處于劣勢地位或者遭遇困難的服務對象前來尋求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幫助,在幫助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對服務自己的社工產生依賴、信任的情感。如果此時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專業界限產生模糊,也會在服務的同時對自己的服務對象產生憐惜、愛護之情。當雙方對對方都產生情感的依托時,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若是異性,則很有可能產生涉及性的探討,比如雙方涉及親密的肢體接觸、成為男女朋友、產生結婚的念頭等等。
(四)倫理責任的違背
作為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必須遵守自身作為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倫理責任,這些倫理責任包括專業能力的養成與發展、自我與專業劃界、正直與忠誠、認可專業業績等。反移情的出現必然是因為社工自身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控制薄弱,不能準確地將自己的情感、沖動或者行為控制在專業界定的范圍之內,專業劃界變得脆弱模糊。由此容易造成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產生歧視、厭惡、反感等負面情感,社會工作者也會產生改變服務對象行為認知的想法,與任務目標相反,令專業關系遭受破壞,最終只能將服務對象進行轉介。endprint
案例:
小黃是一名社會工作者,同時也是天主教徒,對于同性戀群體的態度是持有異議的。近期他的專業服務對象是因同性戀的身份而招致群體排斥所引發的精神抑郁。小黃在服務過程中也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服務對象,造成服務對象的精神抑郁更加嚴重,只能進行轉介。
三、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專業界限不清晰
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專業界限是什么?是否應該與服務對象產生除專業關系之外的其他關系?其實一直是存在爭議的,有些學者認為有時候和服務對象產生雙重關系不僅無害,還有利于專業關系的建立。更何況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國內大多數人對于它的認知還處于懵懂階段,很多人不知道社會工作是什么,在這種情況下僅憑冰冷的契約文字規范兩者的權利、義務,顯然不可能完全獲得案主的接納,所以社工要從日常生活中同理、積極了解、真誠接納案主,通過提升個人關系來提升專業關系,因此專業界限在實施過程中是得不到清晰界定的。
(二)社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社會工作從西方引入中國以來,大學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以西方書本為主,一些理論和準則都是直接照搬西方知識,并沒有通過課程對其進行很好的解讀。更何況社會工作者也是人,也會有自身的問題和心理需求,有時也會將自己的個人偏見、沖動等態度不自覺地帶入到社會工作過程中,因此很容易出現社工將自身的價值觀投射到服務對象身上的情景。
(三)社工與服務對象的互動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與服務對象共情,運用同理心,從而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感受,感受服務對象的情感狀態。與服務對象達到意識與態度上的高級共情,是社會工作者在潛意識層面上對“反移情”的一種表現。因為當社會工作者運用同理心、共情等這些技巧時,需要設身處地地以案主的立場,正確地理解案主的內心感受,所以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容易引起雙方情感狀態的互動,從而令兩者相互影響,社工也會出現反移情的現象。
(四)“人情”社會的影響
從中國本土化的文化上看,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熟人好辦事是大家一致遵循的信念。另外《國富論》中曾提及“人天生,并將永遠,是自私的動物”,一旦在工作者接觸到有利于自己的資源時,總是會忍不住想要通過某種方式來獲得資源。更別提對自己有利的資源來源于自己的服務對象時,若是社工的倫理準則牢記心中的話還能進行自我控制,要是倫理準則未記清,同時由于服務對象或自身的原因出現反移情的現象的話,“人情”與“利用”就會出現在社會工作的實務之中。
四、應對措施
社會工作在中國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反移情”現象的出現其實并不奇怪,社會工作的發展仍然需要政府和社區的支持、機構的建立和發展,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得以發展。因此,談及如何應對“反移情”現象,需要從政府、機構、社工個人三方面來談及應對措施和方法。
(一)符合我國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制定
政府應該組織專家團隊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社會工作倫理守則能夠幫助社會工作者澄清工作中產生的困擾和不道德的問題,防止社會工作者因為個人需求而和服務對象的利益發生沖突;倫理守則能夠明確地闡釋什么是專業許可,即規范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行為,有利于維護專業的完整性;也可以明確社會工作的專業職責,有利于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并且為之提供服務。
(二)機構加強對社工的督導
社會工作督導應該對機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行為負責,并為他們提供指導性的意見,協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利用咨詢、為其提供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提供專業教育和在職訓練等方法來幫助社會工作者了解自我主觀性的涉入程度,增進自我認識和自我控制。
(三)社會工作者自我認識和控制的加強
社會工作者可以學習布雷默和肖思強在《治療心理學》中提出的工作者自我檢查反移情的19個項目,這樣能夠幫助工作者及時發現自己的反移情狀態,從而有利于糾正、克制這種不良的情感反應。另外,工作者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主觀性,察覺和接受自己的限度,從而更好地進行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幫助自己,可以尋求機構和督導的幫助。
五、結語
反移情在專業關系中既有正向也有負向,一旦其在專業關系中表現出來,會對服務對象的治療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反移情帶來的只有消極的影響,必須被消除。海爾曼則認為“反移情”是一種治療工作,對于專業關系有有益的一面。馬克思曾說過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依據我國本土的實際,反移情若是能在出現時被及時地發現并進行正確的引導,能夠對服務對象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相反,若是社工對其采取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服務對象造成傷害。因此需要社會工作者認真學習相關的知識,及時發現自己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增強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夠在服務過程中及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實務中的反移情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