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界+王秀娟
摘 要:人民民主專政思想的形成是歷史合力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結合中國具體國情逐步探索得出的科學論斷。經過工農民主專政和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后最終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在階級基礎、國家性質和國家職能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關鍵詞: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無產階級專政;借鑒;形成
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不斷發展變化的局勢,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闡釋,經過工農民主專政和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發展階段,探索符合中國發展道路的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豐富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內涵。
一、思想來源: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實踐
《論人民民主專政》這篇文章中正式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不是中國共產黨人主觀臆斷之結果,而是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與實踐的闡述,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之進一步實踐,這也是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理論的思想土壤。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在寫作《共產黨宣言》時就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來論證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之后,馬克思于《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和《致魏德邁的信》中,又分別提出“工人階級專政”和“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更深層次對“無產階級專政”進行了剖析與解讀。通過《法蘭西內戰》一文,馬克思總結了巴黎公社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并強調了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且專政對于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與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過渡時期相適應的政治時期,必須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的論斷。不斷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進行豐富,使之逐漸系統化,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
俄國通過十月革命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而將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付諸于實踐,并最終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打破舊的國家機器、創建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后,不應中斷對反動資產階級的鎮壓。因為,資產階級的國際基礎還存有一定的實力,特別是在垂死掙扎的資本主義同年幼的共產主義相抗爭時期,未被消滅的資產階級還殘存一定的實力,不容忽視??梢姡袑幰呀涀⒁獾桨屠韫缡〉闹饕颉S纱耍瑸榱遂柟绦律奶K維埃政權,列寧果斷采取“革命專政”的高壓形式鎮壓反動派,捍衛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果實。但,此時列寧所理解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不帶暴力色彩的。
列寧同樣強調工農聯盟的戰略地位。在農民依然占人口大多數的俄國,無產階級只有與擁護社會主義的農民結成聯盟,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革命果實,保證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國家政權。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高原則。并且體現了工農聯盟的最大優越性。同時,列寧還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領導力量,必須是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來擔任的觀點,為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執政權地位的確立,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偉大實踐
在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逐步形成與發展的過程里,同樣借鑒了巴黎公社與蘇維埃政權的社會實踐經驗。如馬克思所預想,巴黎公社打破了資產階級舊的國家機器,并以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政權,并采取了一系列體現民主思想的措施來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如,建立人民武裝;普選公職人員,并可以隨時罷免;議行合一等。此外,公社對待中央政府的態度是取消舊政府中帶有壓迫色彩的政府機構,非壓迫性的政府機構歸“社會承擔責任的勤務員”所有;廉價政府也隨著軍隊、國家官吏的消失得以實現。可見,巴黎公社成立是對馬克思經典作家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真正實踐。
盡管巴黎公社的建立給無產階級專政帶來了一次寶貴的嘗試,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公社最終只存在了兩個半月,無產階級專政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武裝力量的輕視,以及沒有徹底消滅敵人的勢力。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央委員會沒有立刻向當時毫無防御能力的凡爾賽進軍,并一舉粉碎他們”,最終導致了“五月流血周”的發生。巴黎公社的實踐也以失敗告終。這些經驗和教訓日后也被列寧所重視,為鞏固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列寧的領導下,年幼的蘇維埃政權通過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逐漸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文明成果。當然,無產階級政權建立和鞏固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的許多經驗與教訓都是值得中國共產黨人思考和借鑒的。這也為中國最終實行“民主”和“專政”相結合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提供了實踐指導。
二、思想“嫁接”:人民民主專政思想的形成
“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不過,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使這一思想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而誕生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思想。作為毛澤東思想體系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人民民主專政思想在正式形成之前也歷經了“借鑒”與“自主”相結合,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
(一)土地革命時期孕育工農民主專政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通過對中國社會不同階級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統治的基本思想,意識到了無產階級專政與中國實際相聯合的意義。大革命失敗后,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大起義”,逐步認識到單純依靠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局限性。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后,各大小革命根據地紛紛效仿“工農蘇維?!钡恼文J讲⒊闪⒘恕肮まr民主政權”,期望通過工人和農民相結合的民主專政國家逐步過渡到無產階級專政。此后由于國家力量對比和國際環境的變化,中國共產黨逐漸放棄了“工農民主專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探索形成了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endprint
(二)抗日戰爭時期形成革命階級聯合專政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不斷加深,部分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在民族危機面前,逐漸意識到建立抗日性質的民族政權的重要性。同時,毛澤東也意識到了民族資產階級與開明的地主階層參與到抗日戰爭中所具有的可能性,因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多篇文章中,對在中國應建立的政權形式進行了反復的思索,并最終提出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的想法。之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引導之下,國共兩黨通過合作抗日,逐漸建立了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從此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逐漸開始明確。
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新中國成立后要建立的政權形式,有了進一步明確的方向。此時,中國共產黨為團結抗戰而提出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在中國的最終形成和確立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石。
(三)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人民民主專政
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發展才最終得以形成并走向成熟?!蛾P于重印〈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中提到了“人民民主專政”,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民主專政思想與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區別開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對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與階級基礎進行了表述。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對人民民主專政思想作出了更加詳盡、細致的解釋。至此,“人民民主專政”思想正式形成。將經典作家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嫁接”于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這可以說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
三、“嫁接”成果:人民民主專政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發展
“民主”和“專政”相結合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一方面是對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嫁接”,另一方面則吸收借鑒了工農民主政權和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優勢,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并在以下三個方面對革命前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進行了豐富與發展。
(一)階級基礎更加廣泛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專政應該是無產階級獨自掌握領導權。列寧卻看到無產階級同農民階級的聯合,對于鞏固領導地位的重要性。不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僅僅把無產階級和農民看做無產階級專政可依靠之基礎力量,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則強調,在保證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前提下,努力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形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擴大無產階級專政的階級基礎。正如劉少奇所說:“無產階級專政需要無產階級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國家機關的參加”,無產階級需要與廣大支持并擁護社會主義的開明人士結成聯盟,筑牢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
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在中國也更具有廣泛性,其階級范圍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人民群眾”的范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界定。毛澤東曾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毛澤東看來,現階段“人民”是包含民族資產階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與無產階級專政相比,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其階級基礎更加廣泛,“民主”所涵蓋的范圍也相對較大。
此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抵御侵略和反動統治的過程中,統一戰線發揮了匯聚各方力量、加強了全國各民族與社會各階層的統一與團結,增強了民族向心力,為民族崛起與復興擴大階級基礎的作用。正如毛澤東提到的:“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的統一戰線”,不論是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還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統一戰線的聯合性、協調性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最終發展具產生過積極作用。建國后,隨著“三大改造”特別是對民族資產階級改造的逐步完成,統一戰線所囊括的范圍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充,逐漸形成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為基礎,團結中華民族、社會階層的愛國人士為基礎的愛國統一戰線。它使得我國社會各個階級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凝聚成了一個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有機整體,使得各民族、階層、團體等在各自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身的活力與優勢,優化整合社會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堅定建設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主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的階級基礎。
(二)國家職能更加完善
在《論人民民專政》中,毛澤東對“民主”和“專政”的內涵以及具體作用對象進行了明確表述。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集中主要精力進行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不應放棄階級斗爭,不能弱化對敵人和反動階級的統治??梢酝ㄟ^“專政”對于他們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使其能夠為社會主義發展積蓄推動力量。同時毛澤東也對“革命的專政和反革命的專政”進行了區分。“革命的專政”在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下是對那些不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反動階級和敵人所實行的“專政”,而“反革命的專政”對象卻是廣大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民群眾。因此,對于這兩類不同性質的專政,我們需要做一個嚴格的區分并且學會這種對待反革命的方法,用以鞏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又指出當前存在著“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之下,可以通過“民主”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皩U敝荒軄砜朔皵澄颐堋薄_@些論斷首尾呼應,使得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更加明晰,之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發展也論證了這些觀點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三)國家性質更為明確
在經典作家看來,國家的政權只能由一個階級所掌握,特別是在無產階級所掌握的國家。就馬克思的論述而言,國家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時,必須是無產階級掌握和領導國家政權,并不允許無產階級以外的階級參政與議政,可見,國家執政形式較為單一。毛澤東所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強調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階級的聯合,注重建立與協調階級之間的良性互動,以鞏固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所以,與經典作家關于無產階級領導核心的論述相比,毛澤東的理論主張更貼近中國的實際國情,更符合中國社會的性質,更具有包容性和自主性。
新中國成立初,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來激發各民主黨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之后更是成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一方面可以對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進行監督,以提高黨的執政水平以及為人民服務的能力,保證權力的行駛收到制約;另一方面,可以達到“長期共存”的狀態,使各階層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和協調,從而達到政治相對穩定,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基礎。這也是在借鑒經典作家觀點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自主地對列寧的工農民主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主要不在與暴力”觀點的繼承和發展,使得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越發明晰。
由此可見,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無論是在階級基礎還是國家職能、國家性質方面,都豐富發展了經典作家的論述。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創新點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鑒、汲取他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探索得出的,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中國化”的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