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鳳
(山西省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13)
高樓聳立已成為目前現代化都市的特點,這正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結果。高層建筑的出現不僅僅有效地解決了城市人口與城市用地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給城市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發展機遇。而對于高層建筑下的電氣設計則是關乎高層建筑安全性以及使用可靠性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確保其符合建筑生產需求,從而提升高層建筑的建設質量。
超高層建筑供電設計需要搜集多種資料,電力負荷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參數,設計人員是否能夠計算出電力負荷,會影響到電氣設備選擇。因此設計人員可以采用系數法和負荷密度法對電力負荷進行計算。
實用性原則是電氣設計中重要基礎性原則。可以說在建筑中開展高層建筑電氣設計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升建筑物的功能,為人們生活提升相關便利,提升人們居住環境的整體舒適度。因此在實踐的設計工作開展中,要基于實際地建筑狀況開展相關電氣設計,繼而有效滿足相關實際的需求。在源頭上滿足的實際建筑需求。因此,在實踐的高層建筑電氣設計工作開展中,要避免電氣設計空有其表,要加強對實用性的重視,根據實際的建筑物應用需求適當的增添相關電氣功能,應用相關智能化的電氣設備,進而充分發揮建筑自身的作用,凸顯電氣設計的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的響應可持續化的發展的要求,我們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引入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的概念和內容。通過實踐得知T5比T8或是T10更具有優勢,在使用過程中T5能夠更好而將電能轉化成為光能,并實現節能的效果;通過高效利用變頻電子技術能夠使電氣設備更好的節約能源。
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高層民用建筑需要做到的首要要求,所以為了做到可靠性,很多建筑企業均選用兩路電源供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一路電源受損的情況下另一路電源可以正常供電,為高層民用建筑提供可靠的用電保障,當然,我所說的兩路電路供電是指電源是來自兩個完全不相同的電網的,也就是兩個相互獨立毫無影響的電源,這樣才能保證在一個電源受損的情況下,另一條電源完全不受影響。另外,能保證用戶正常用電的有效措施還有安裝柴油發電機作為備選電源,這樣在電源受到損害或是由于不知名原因不能正常供電時,可以在不借用任何電力的情況下進行發電,這就是柴油發電機的優點。
照明在建筑物電氣設計作用較為重要,在建筑設計中其照明面積比重最大,對此在電氣設計中要綜合實際狀況就進行照明設計,進而滿足人們的日常照明需求,因此可以基于一下幾點開展:在開展建筑的電氣設計工作的時候根據實際的自然采光因素對其進行優化,進而制定電氣設計方案;在建筑的電氣設計中,要根據其具體功能劃分的具體狀況,有針對的進行照明設計,提升電氣設計的有效性,進而提升建筑照明效果的最優性;在高層建筑電氣設計工作開展中要應用各種節能型的燈泡,在源頭上降低各種能源消耗問題,保障其可持續發展;基于具體地需求以及狀況,在建筑公共照明區域開展智能化的控制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問題。
高層建筑中的接地設計以及防雷設計是高層電氣設計工作中的主要內容。由于高層建筑對地基的施工通常使用的建筑材料都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同時以鋼筋混凝土的剪力墻技術作為施工技術。因此需要對建筑中的金屬管線提供保障以確保其安全性。在進行電力接地設計的過程中,通常使用混合型的接地系統,其主要方式是將防雷設計與電力接地以及電氣設備的保護設計進行混合以作用于高層建筑中。此外,高層建筑設計中還應當使用避雷針以及避雷帶以確保整個建筑的安全性。
建筑物的供配電系統在進行電氣設計中尤為重要,在實踐中要對其進行系統分析,制定科學的設計方案,提升其電氣設計的有效性;在實踐中其具體操作如下:加強對電負荷的計算的重視,保障電氣設計中其提供數據的精準性。在電氣設計中要根據相關數據合理分配電負荷,對此進行變壓器的設計中要保障負載率的最優性,繼而在源頭上提升電壓器的使用效果與質量,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在實踐中要通過集中處理以及分散處理的方式的開展無功補償操作,繼而降低壓測功率因數,提升其整體的穩定性;在實踐中對于具體的配電位置進行明確,讓配電間、配電柜以及負荷中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繼而降低電壓、電能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升其整體運行質量。在實踐中應用各種高新能源以及技術,進而提升整個電氣設計的科學性,在實踐中高新能源具有較高的價值,可以節能減排,提升各項資源的利用率。
電氣設備設計需要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而且在技術方面難度較大,所以設計人員在設計超高層建筑電氣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超高層建筑一般是綜合樓或者民居樓,所以用電負荷與供電范圍較大,再加上人員高度集中,配備了很多用電設備,所以設計人員除了要做好負荷計算、電源確定和變電所布設、電纜電線選擇等工作,還要設計好疏散指示標志,安裝應急照明系統,這樣才為超高層建筑供電安全性提供保障。
[1]李 強.高層民用建筑中電氣設計要點解析[J].建材與裝飾,2016(44):108~109.
[2]錢 森.高層民用建筑中電氣設計要點解析[J].通信電源技術,2016(0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