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懿
(武漢市外國語學校 430022)
為滿足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發展需求,使城市地下的空間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城市地下各個種類的市政管網設施將逐漸轉變為集中化、統一化的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我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經過幾十年的醞釀,到2015年才開始井噴式的發展[1]。但隨著其快速發展,各種問題相繼出現。本文對我國綜合管廊的發展形勢進行了介紹,并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綜合管理三個方面對綜合管廊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希望能提出有價值、具備可實施性的建議。
相較國外綜合管廊的建設而言,我國綜合管廊發展起步晚。從1958年北京市天安門廣場下的第一條管廊開始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2]:①1978年以前是概念階段,部分出國訪問留學的專家和學者將國外綜合管廊的先進建設理念引入國內;②1979~2000年是爭議階段,持有管廊先進理念的歸國專家與綜合管廊的既得利益者對綜合管廊建設的好與壞進行了長久的爭論;③2000~2010年是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中各方意見達成一致,為城市的發展需要建設了一批綜合管廊項目;④2010年后是創新階段,我國推出一系列大力發展綜合管廊的政策,我國綜合管廊的建設數量和規模迅速提高,創新水平也不斷提高。
綜合管廊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確立和完善是進行大規模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前提。目前在我國相關的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多數工程建設都是由行政命令主導。這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問題,但是預期效果不如專業的法律法規。
2.2.1 大規劃少
從綜合管廊在我國的發展情況看,其具有起步晚、時間短、規模小、綜合性較弱、系統性不夠等特點。對于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均無城市管廊建設大規劃及實施計劃,二、三線城市極少有。目前省級城市規劃院考慮更多的是交通樞紐、地下軌道交通、路網、水處理、輸配電網等。
2.2.2 設計需標準化
設計標準化主要包括斷面設計標準化、節點設計標準化,附屬設施標準化,防水設計標準化,其在綜合管廊的建設中極其重要。我國已開始由中國建筑標準化設計研究院牽頭進行標準化圖集的制定,但此項工作任重而道遠,需更多工程設計實踐及大量人力投入。
2.2.3 規范要求與實際情況存在矛盾
已頒布實施的《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雖經過2015年修編,但在很多方面具體實施起來仍非常困難。如防火分區距離200m在實際設計施工中很難實現,下料口、排風口等很難找到符合規范要求的地方。
管廊工程呈線型,施工作業面長,并且在施工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道路的施工,各建設主體之間由于種種原因,溝通存在壁壘,導致施工效率低。
在綜合管廊本體結構施工方面仍是常規的混凝土全現澆施工枝術占主導地位[3]。但這種全現澆技術存在很多問題,如混凝土外觀質量控制,人力物理資源投入太多等。
另外,施工階段沒有行之有效的工程計量軟件,還是以手工算量為主,準確率較低,不利于成本控制。鋼筋工程下料沒有較為可靠的鋼筋工程量數據,偏差較大。管廊工程管線、機電設備眾多,外加場地、廊體的限制,施工過程中吊裝困難,并且對管線、機電設備的定位以及參數信息的存檔也沒有比較科學的技術手段。
由于綜合管廊的土建工程遠期規劃分期修建對于總體容量的要求較高,而且施工成本太大,所以綜合管廊的工程項目一般適合一次性修建完成。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管理部門,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于城市管廊工程的費用承擔進行說明,那么相關的單位又不具備對管線進行總體設計安排和籌措工程資金的資格,那么整個工程的建設就會在管理上陷入混亂。這同時也造成綜合管廊建設完成后,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管廊的驗收、維護進行管理,以及承擔相關費用。這將會對管廊的使用和維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損害管廊的使用年限。
加強相關法規制度的建設,建立強行準入制度及統一標準化,對其建設、資金的分擔、等關鍵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
(1)已完成且正在使用的管線不納入新管廊規劃內,但要監控其使用壽命。
(2)建議先將電力、給水、排水、熱力整合,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統一設置出入口。
(3)對于道路修建、改建等改線工程納入整體規劃中。
(4)基建費用由政府統一出具,實施階段不建議各產權單位攤銷,維護費用必須攤銷。
地下綜合管廊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維護、更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政府應成立專職的部門負責對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和建成后的維護管理。參照國內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營運模式,設立專門的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機構,而且這種管理機構要有政府部門的授權行使一定的管理權力,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負責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系統規劃、建設、運營。
補充完善大規劃,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在綜合管廊規劃中應做到近遠期相結合,與其他地下設施規劃相協調。地下綜合管廊規劃的基本原則具體如下:
(1)地下綜合管廊適宜在交通量大,且道路兩側開發強度大的城市道路下敷設。一般大連道路兩側開發強度大,其道路下市政管網較為復雜,各種管線的維修、重新敷設的頻率也相對較高。綜合管廊可減少道路開膛破肚對交通的影響。
(2)地下綜合管廊適宜在城市新建區域道路下敷設。敷設地下綜合管廊可有效緩解土地資源緊張與功能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避免傳統管道的敷設方式對城市發展帶來的不利。
(3)地下綜合管廊適宜在舊城區現狀市政條件基礎差且不能拓寬的道路下敷設。在舊城區改造中,對一些有保護價值的區域既要保護歷史風貌又要改善居住條件,在道路下建筑綜合管廊則可解決市政問題。
3.4.1 BIM與GIS技術的綜合應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繼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之后的建設領域又一重要計算機應用技術。它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建立起包含這些信息工程項目的三維模型,在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等項目全壽命周期內為各方參與者提供一個信息化、可視化的協作平臺[4]。GIS則是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英文簡稱,它是基于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采集,儲存,處理檢索,分析和顯示的技術系統。BIM和GIS技術在地下綜合管廊全壽命周期各階段的綜合應用能夠對綜合管廊的設計、建設、管理帶來良好的效果。
3.4.2 預制拼裝技術的應用
發展綜合管廊的預制拼裝技術,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現澆技術的部分不足之處。綜合管廊預制拼裝技術是現代國際上發展綜合管廊的趨勢之一,該技術具有交通影響小;結構質量好;施工文明、噪音低、揚塵少等優點[5]。
針對我國城市綜合管廊現存問題,本文選擇從立法、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四個方面進行論述,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1]于晨龍,張作慧.國內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發展歷程及現狀[J].建設科技,2015,17~51.
[2]賈志恒,陳戰利,李雯琳.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現狀及發展探索[J].江西建材,2016,22:6~7.
[3]王水鵬.關于新型地下綜合管廊施工方法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6,05:64+67.
[4]陳萌.BIM和GIS技術在地下綜合管廊中的綜合應用[J].山西建筑,2017,19(43):251~252.
[5]蘇嫣玉.預制拼裝技術在綜合管廊中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7,09,26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