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蘇州科技大學 215011)
近年來,隨著蘇州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汽車保有量的爆發式增長,使得原本就行車難、停車難的蘇州古城交通擁堵日益嚴重,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了常態,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
歷經2500余年歷史的蘇州古城,仍然是整個蘇州的核心,至今仍然保留著河街相鄰、水陸并行的格局,蘇州古城的空間格局呈現向外蔓延的單中心的結構,這是造成古城擁堵的原因之一。此外,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古城中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而且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大多分布在狹窄是蘇州傳統的街巷中,大量的旅游車輛無疑使古城交通雪上加霜。
蘇州古城的路網延續了雙棋盤的格局,在此基礎上新建或者擴建道路比較困難,而且古城區大多數為窄街窄巷,大多數街巷都是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原本就窄的街巷還被停車位以及小攤販占據。此外,好多街巷仍為雙向行駛,這些街巷的擁堵也會導致主干道的擁堵。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停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古城這樣特殊的地塊,有著大量的教育、醫療設施,這些公共建筑的配套停車設施嚴重不足,比如兒童醫院入口處的人行道、路邊經常被占用來停車,這也就加劇了古城交通的擁堵。
截止2016年中旬,蘇州古城區的公交線路有67條,軌道交通線路2條,按照公交300m的服務半徑來看,其公交站點的服務范圍已經覆蓋古城的百分之九十多,但是由于古城背街小巷較多,大多數公交不能進入,且線路分布不合理、車輛晚點情況多、換乘不方便等造成公交吸引力不足,公交的使用率不足15%,分擔率比較低。
就蘇州古城而言,排堵促暢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工程。蘇州古城區由于其空間資源的有限性,大擴大改在古城中幾乎不可能實現。根據其擁堵的原因,結合實際,從規劃、交通管理、設施等方面綜合協調解決。
3.1.1 疏解古城部分公共功能
歷經2500年的古城已經承載了太多的城市功能,由于古城空間資源的有限性,現在的古城已經負擔不起如此多的城市功能。此外,隨著蘇州高新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蘇州古城區應該更加明確自己的定位,協調好與新區、園區二者的關系。
古城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歷史資源,古城的發展應該基于這些特色的資源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重點講求“質”而并非簡單“量”的擴充,打造古城特有的旅游品牌,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文化旅游、高檔特色商業、生態特色居住等,而應該將行政、醫療、辦公、科教等功能合理有序的向外疏解,降低古城的交通吸引量,從而緩解了古城的交通擁堵。
3.1.2 疏通古城毛細血管,實現小街巷間的微循環
古城交通擁堵的根源在于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密度不匹配。由于古城存在著大量的窄街窄巷,這些毛細血管沒有疏通,大量的交通流集中在主干道,而古城的主干道本就少,交通擁堵自然而然就嚴重了。
針對這種情況,蘇州交通部門已經在古城部分窄街窄巷實行了單行的策略,增加了交通標志標線,這一舉措有效分流了主干道的交通,加快了行車速度,減少了沖突點,提高了交叉口對的行車效率。
3.1.3 計時收費,加快車位流轉
當前在古城區新建大型停車場不太現實,有效解決停車位緊張的途徑是加快車位的流轉。古城區應該出臺相關制度,比如根據不同區域采用差別化的停車收費制度(提高擁堵區的收費),緩解社會車輛長時間占用車位的現象。
3.1.4 引入微型公交,構建綠色交通體系
積極推動公交優先政策,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對于那些覆蓋不到的窄街窄巷,積極推行微公交,作為主干公共交通的補充,形成社區的微聯通,切實解決好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難的問題。
增加交通標志引導,防止車主無意識地違反交通規則。增設電子抓拍設備,設立交通處罰規定標志,建立完善的懲罰機制,實現主干路與街巷在每一個節點的交通管制,使之能夠高效運行。
交通是一個區域發展的基礎,交通運行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區域的發展。排堵促暢是一項復雜而又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針對蘇州古城這樣特殊的地塊,我覺得解決其擁堵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疏通古城的毛細血管,增加古城的道路網密度,對窄街窄巷實行高峰時間單向行駛的策略,實現古城區的微循環交通模式,從而分擔主干道的交通壓力,有效的緩解交通擁堵。
[1]周 樂,張國華,等.蘇州古城交通分析及改善策略[J].城市交通,2006(7):41~45.
[2]梁立東.城市舊城中心區交通擁堵治理策略研究[J].規劃師,2009(10):49~55.
[3]名城新聞網——蘇州古城區擬劃為6大片區實行單向通行,你怎么看?
[4]姑蘇晚報,蘇州新聞網——減少古城區車流量,到2016年添1.2萬停車位.
[5]蘇州日報——2030年古城區交通有多堵?新模型覆蓋兩大交通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