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朱磊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服裝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從社會文化形態中演變出來。在社會發展進程的不同歷史階段呈現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服裝行業發展競爭尤為激烈,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在服裝產品設計為了迎合大眾審美情趣、滿足大眾消費需求變得尤為重要。
文化消費概念的歷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60年代初。在這個時期,歐美國家最先出現相對來說足夠富裕的消費群體,有能力不再只是按照基本生理需要,而可以從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出發,去進行服裝消費,要求服裝更具有人情味的感性化。此外,大眾消費在這個時期也開始利用文化消費的模式,去關聯出他們的認同感。正是在這個時期,“文化消費”概念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
根據馬斯洛需要滿足的層次需要來說,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后來人的需要增加到七個層次三個階段: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屬于初級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屬于中級需要;而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則屬于高級需要。馬斯洛之后,美國行為激勵學派心理學家奧德費于1969年,又對需要層次進行了補充,把人的需求按照其性質壓縮為三種,即生存需要、相互關系的需要和成長發展的需要,簡稱ERG論,其結論出自于《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文中。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奧德費ERG論的總結,在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經濟高度發達、產品豐富的現代經濟社會,人們的消費早已超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層次階段,而更多地進入具有滿足精神消費、享受和發展消費的高層次功能階段,文化消費正是這樣一種消費形態。
服裝設計風格是指服裝作為商品實物所呈現給消費者的包括顏色、款式、材質在內的外在視覺特征,其中包括時代精神和潮流元素在內的內在文化底蘊的總和。服裝設計風格多樣化是文化消費觀念轉變的必然結果。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四方八面的文化相互吸納與融合,呈現出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文化大觀。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也推動著思想的解放,消費者對服飾的個性化需求顯著增強,購買個性化的服飾成了個體提升自我認同感的手段,人們在服裝消費時,更多考慮的是自我偏好,而不是社會的認同感和統一性。不同個性的消費者在不同成長背景和社會角色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審美標準和穿衣風格。在此影響下,服裝設計領域衍生出風格迥異的不同品牌,一些大品牌還根據市場導向的不同,分化出風格、定位各異的子品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服裝產業發展尚緩,服裝的樣式、色彩統一,人們對文化消費的理解也不夠深入,使得那時的服裝流行周期較長。中山裝作為男子標準服裝流行了30年之久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滿足,自然對文化消費領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再加上網絡的盛行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捷,人們對新信息、新文化的接受能力也普遍提高,服裝消費作為一種與文化選擇相關的最直觀而顯性的活動,自然成為當代年輕人彰顯個性、追趕潮流時尚的載體。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快餐”現象似乎也對服裝設計產生影響,象征著潮流風向標的時裝發布會從以前的每年兩次到現在的每月一次。除此之外,時尚雜志 《ELLE》、《瑞麗》、《米娜》等也風靡時尚白領年輕女性中間,人們對潮流元素的敏感度與日俱增,服裝風格更新換代迅速加快,琳瑯滿目的服裝品牌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廠家和設計師們必須迅速捕捉市場潮流,并且獨到地應用于服裝設計中,才能在眾多服裝品牌中脫穎而出。
面對現今層出不窮的服裝品牌,消費者在挑選服裝方面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服飾商品的外在表現作為判斷服裝品質好壞的唯一標準,服飾內在的軟性價值成了重要的價值參考標準,具有感情因素的服飾商品才能跟好博的消費者歡心,引起其內心的共鳴,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深層互動,也體現了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層次在逐步提高。在服裝設計領域,不少設計師也發覺了這一現象,開始嘗試著通過在服裝設計中注入文化價值來吸引消費者。因此發掘服裝品牌的獨特性和內涵性,保留自身設計品與其他品牌的區別性,才能更好地在服裝界生存和發展。
服裝消費不像過去,只僅僅關注對耐穿、舒適的實用性方面的要求,而是轉變為更多地的服裝的裝飾性和美觀性追求,服裝不再只是位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最底端的“生活資料”,而是一種彰顯個性、追趕潮流、展現社會地位的符號,由此也展開了服裝符號學的研究。
文化消費觀念給了服裝工作者了更多的發揮和想象的空間,服裝設計更能凸顯出其藝術性。另一方面,各國、各民族、各區域之間的文化壁壘在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的崩潰,層出不窮的國外品牌的引入,消費群體對世界名牌的認知度已經發生了轉變,相對于本土服裝品牌來講,中國消費群體似乎更樂于接受國外品牌,盲目認為國外的服飾質量更好、更能凸顯社會價值。這種盲目對于國內的服裝品牌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中國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師們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深析這一問題,借鑒成功走出國門的本土品牌的成功模式,才能保證中國的服裝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