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高雪
(廣西河池市大化縣畜牧管理站,河池 530800)
廣西河池屬于地級市,境內地形多樣,結構復雜,整體西北高東南低,數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光照雨量充沛,生物資源豐富,有著發展生態養雞的良好條件。所謂生態養雞,指將傳統舍養與自然放養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新的飼養模式,雞群不再被關在室內的籠子里,而是被放置在荒地、林地、山坡、果園等相對開闊的地帶,在自由覓食的同時,輔以人工補飼,并對激素、添加劑和化學藥物的使用進行嚴格限制。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提升肉蛋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農地病蟲害問題,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家禽養殖對于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應該做好雞舍的防寒保暖以及降溫隔熱工作,同時保證雞舍具備足夠的通風和采光面積,最低限度必須能夠針對雞舍內的環境進行簡單調控,緩和極端氣候引發的應激反應,最高限度則應該可以完成對于溫度、濕度、光照、起來劉等的全面調控,為家禽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雞舍選址要求干燥通風,基礎設施完善,如方便對糞便等進行清理,同時也應該做好鳥、獸等的防范工作。雞舍是家禽活動休息的主要場所,在進行選址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雞的生物學特性,為生態放樣提供良好環境條件[1]。
雞場的布局與選址同樣重要,應該強調飼養人員與家禽的安全,構建最佳的生產聯系與衛生防疫條件,做好不同功能分區的合理安排,布局環節需要充分考慮雞場所處的地形地勢以及當地主導風向,將職工生活區、管理區和辦公區設置在上風向或者地勢較高的區域,生產區域設置在生活區下風向,不過位置要高于隔離舍和獸醫室,同樣應該處于主導風向的上風處。通過這樣的布局,能夠充分保障飼養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糞便以及噪音等污染居民生活環境,同時也可以有效控制疫病的蔓延,提升防疫效果。不同功能分區之間應該設置相應的隔離措施,保持適當間隔。
生態養雞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肉蛋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而這些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如山東地區的蘆花雞、江淮地區的固始雞、廣西地區的三黃雞等等。而在進行引種的過程中,需要嚴格依照相關標準的要求進行,從專業的種雞場和孵化場引種,保證雞苗質量。因此,在開展生態養雞前,需要做好家禽市場調研工作,選擇一些符合市場需求、抗逆性強,能夠適應放養條件的品種[2]。
當前,不少養殖戶面對良好的市場行情,希望能夠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密度。而實際上,如果養殖密度過大,雞舍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偏高,糞便等的存在會導致濕度偏大,導致墊料腐爛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影響雞舍內的控制質量,同時過大的養殖密度會導致其個體活動范圍嚴重受限,容易出現琢羽、琢趾等現象。通常情況下,如果采用林間放樣模式,應該將養殖密度控制在30~50只/667 hm2,在這種情況下,雞糞產生速度剛好與自然降解速度持平,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從而為雞群和林木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條件,而如果放樣密度超過120只/667 hm2,則不僅會影響雞只的健康成長,還可能破壞林下草地生態環境,對林地造成損害。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利用籬笆或者尼龍網將放樣地分割成多個片區,開展分區輪流放樣或者公母分群放樣,通過周期性輪牧的方式,保證放樣效果。
生態養雞的場所躲在林地、草地等,而這些地方存在大量蚊蟲,尤其是當養殖密度過大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致病因素迅速增加,傳播途徑也區域復雜化,經常出現并發癥,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雞只的大批死亡。因此,在飼養管理中,應該做好致病因素的有效防范,實施全進全出飼養制度,在雞群出欄后,應該對雞舍進行徹底清理和消毒,空舍1個月左右,帶生態系統完成自動修復后,才能繼續開始下一批雞的放樣。對于已經出場的放養雞,避免返回飼養的情況,在飼養期間,養殖戶應該加強與地方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溝通,對新城疫、禽流感等疫病進行有效檢測,發生重大疫情應該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嚴格執行衛生防疫部門的防治措施。同時,放樣場地應該避免同時飼養其他家禽或者家畜,盡可能減少疫病的產生,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3]。
總而言之,生態養雞本身不僅綠色環保,而且能夠有效節約資源,對傳統集約化養殖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解決,提升了肉蛋產品的質量,也更加符合我國現代養殖業的發展要求。不過,在很多地區,受市場需求、養殖模式等的影響,生態養雞尚處于起步階段,想要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有關部門做好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魯照見,張振嵐,黃一忠,等.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分析[J].家禽科學,2015(1):45-47.
[2] 吳作松.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解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2):145.
[3] 屈宏莉.洛川縣生態放養雞飼養管理技術初探[J].農民致富之友,2014(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