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艷,于 軍,易 華
(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吉林 長春 130022)
自上世紀中葉,全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也日趨嚴重,吉林省中西部為了有效提供木材的用量和積極防止風沙危害地方農作物,當地政府有計劃的種植了大量人工楊樹林,這些人工林對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交通線、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研究地自然概況。鎮賚縣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的北部,地理范圍為東經:122°47′06.3′-124°04′33.7′,北緯:45°28′14.3′-46°18′15.8′。鎮賚縣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相對較少,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因此楊樹等抗旱性較強的樹種是該地區理想的種植樹種。
(2)樣地設置。2009 年在鎮賚縣雙青山村轄區內選擇有代表性人工楊樹林1 塊,設置一塊垂直投影為0.06 hm2大小的樣地,樣地形狀為正方形,正方形邊長為24.49 m。
(1)數據獲取。對樣地內所有達到檢尺胸徑的樣木進行每木檢尺,詳細記錄樣木種類和樣木胸徑值,樣木胸徑值采集部位為樣木上坡位距地面1.3m 處數值,樣木胸徑均為真值檢尺,檢尺記錄保留到小數點后1 位小數,樣地中心點GPS 坐標為北京54 坐標系下的坐標值,采集到的樣木胸徑數據按照吉林省林業廳2016 年1 月1 日正式啟用的《吉林省立木材積、出材率表》進行材積計算,計算出每株活立木的材積。
(2)數據處理。為了進一步清楚反映出2009-2014 年5年間樣地內樣木胸徑的變化情況,對樣地內采集到的樣木胸徑數據進行分段處理,按照“1cm/區分段”進行分段,共分為7 個區分段,對每個區分段內的樣木求胸徑平均值。同時,為了進一步反映出樣木的生長情況和蓄積量變化情況對樣地內樣木的蓄積量也按照前期胸徑的分段情況進行分段和求平均值處理,胸徑和蓄積量分布的詳細情況如圖1和圖2 所示。
根據統計和可視化結果可知,整個樣地內樣木平均生長量和樣木平均胸徑生長基數呈正相關,即隨著樣木胸徑值的增加樣木的胸徑生長量也在增加,所有樣木的胸徑均有所增加,沒有出現樣木胸徑“零”增長和“負”增長情況,整體符合林木生長規律,胸徑生長最快的區分段為≥11 cm區分段,區分段內樣木評價胸徑生長量為10.90 cm,生長最慢的區分段為5~6 cm 區分段,該區分段內樣木胸徑是生長量為3.82 cm,詳細情況見圖1。

圖1 5 年間樣木胸徑變化圖
樣木蓄積量生長最快的區分段為7~8 cm 區分段,蓄積生長量為0.2978 m3,這主要是由于該區分段內樣木株數較多造成的,樣木蓄積量增加最少的區分段為9~10 cm 區分段,該區分段樣木蓄積增加量為0.0521 m3,這主要是因為該區分段內只有3 株樣木,因此整個區分段內樣木蓄積增加量較小,詳細情況見圖2。

圖2 5 年間樣木蓄積量變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