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晴晴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總幅員面積265965.76 hm2,其中耕地116689.09hm2。三臺縣的第一產業,仍然占據重要的位置。
在全國的掀起的農業機械化的浪潮中,三臺縣的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得到巨大的提升,據三臺縣農業局2016 年公布數據顯示,該縣農機總動力已經達到63.97 萬kW,在特定領域的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47%,農民購買農機器具達到6060 臺。
SWOT 分析法是用來確定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科學的分析方法。因為此分析方法具有系統、全面的特征,因而被廣泛運用。將該分析方法運用于研究三臺縣的農機利用情況,具有獨特的優勢。
推動農業耕作方式的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農機,相對于傳統的耕作方式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在傳統的耕作方式下,牲畜與人是最重要的動力提供者,機械的出現,能夠取代畜力并在相當的程度上解放勞動力。
農業機械不僅僅起到提高生產效率與解放人力的作用,更在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利用農業機械化,可以輕易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制作、標準化包裝。
農業機械化的內在優勢,變革了傳統的農耕方式,使農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在此背景下,農機利用的發展態勢可以預料。
2.2.1 農機價格昂貴
農機自身擁有畜力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使用牲畜的成本遠遠低于使用農機的成本。農業從播種到收割,需要經歷不同的流程,在不同的流程,又需要不同的農機進行操作。若要全面實現農業過程的機械化,那么,購置農機的費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據相關數據顯示,三臺縣的農機購置價格并不低廉,面對這些費用支出,僅僅依靠農業收入的農民面臨巨大壓力。
此外,農機的維護費用、折舊費用、運轉費用等一系列的費用疊加,都在不斷壓縮農機利用的空間。
2.2.2 農機存在引發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的險患
2016 年,累計報告在國家等級公路以外的農機事故1004 起,死亡133 人,受傷318 人,直接經濟損失1211.41萬元。可見,農機引發的人身傷亡與財產損失,也是在農機推廣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一個考量因素。
在農機的利用過程中,面對農機自身的隱患,在一定程度上,農機越普及,隱患擴散的越快。不可否認,這一隱患會阻礙農機在三臺縣、乃至全國的利用。
2.3.1 中央及三臺縣政府支持力度大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農業機械化,是妥善解決農業問題必須要面臨的。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特別是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中央及三臺縣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農民買得起,用得上”,是推廣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的一個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初衷,僅2016 年一年,中央財政及三臺縣政府的購置農機補貼就達到了916 萬元,補貼器具6060 臺。除購機補貼之外,中央與三臺縣政府,在推廣農機方面還有眾多舉措,這些舉措,是為了讓農機更好地服務農戶、服務農業,在客觀上,也有利于擴大三臺縣的農機使用。
2.3.2 城市化進程下帶來農機利用契機
三臺縣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市就業,大量的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的勞動力將受到影響。農機的出現,解決了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農機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彌補了農村勞動力數量,這也在客觀上增加了農戶的購買意愿。
此外,城市化的進行,還方便了土地的流轉。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至城市就業,農村大量的土地閑置,為了解決閑置無法創造價值這個問題,土地流轉便出現了。土地流轉,可以解決土地分散經營這一難題,對于農機推廣而言,又是一個契機。
2.4.1 農機操作人員素質相對不高
農機作為一種機器,其構造及運作原理較傳統農業耕作方式要復雜,在使用時,掌握的技能要求相對較高。但是,三臺縣的農機操作人員多數為農戶,其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對于農機構造及簡單理論的學習缺乏熱情,且因不了解基本的機械原理,往往在農機出現故障時,自己無法進行檢修。在等待技術人員檢修的過程中,又會延誤生產進度,農機的利用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4.2 三臺縣田塊大小不均且落差大
三臺縣位于川中丘陵地帶,這樣的地形地貌條件,導致的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即是田塊大小不均且落差大。若田塊太小,則大型農機無法運作,農機的使用效率,也會受到影響;若落差較大,則使用不便。即使技術在不斷的進步,推廣力度在不斷的加大,但是面對如此環境,其使用效果也必然受到威脅。
2.4.3 農機配套設施不健全
農機的利用對其配套的要求較高。若在利用農機時,配套無法跟上,則嚴重影響農機推廣的效果。在三臺縣,耕種地區機耕道過小、坑坑洼洼,甚至有些耕地本身就缺乏機耕道,即使有農機,也無法使用。此為使用上的配套不足。還有,農機服務的“三包”等售后不健全,也是影響農機推廣的一個因素。此外,農機培訓配套、農機保障配套,在三臺縣都不夠健全,都會影響三臺縣的農機普及效果。
基于SWOT 分析之后可以得到四種策略組合方式,分別是:SO 戰略,被稱為發展型戰略;WO 戰略,被稱為扭轉型戰略;ST 戰略,被稱為調整型戰略;WT 戰略,被稱為防御型戰略。具體組合如下:

內部分析優勢(S)1.農機較傳統耕作方式優勢明顯外部分析機會(O)1.中央及三臺縣政府支持力度大2.城市化進程下帶來農機推廣契機威脅(T)1.農機操作人員素質相對不高2.三臺縣田塊大小不均且落差大3.農機配套設施不健全SO 戰略堅持農機推廣,健全農機推廣體系劣勢(W)1.價格昂貴2.存在引發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的險患WO 戰略創新支持方式,提高農機利用率ST 戰略WT 戰略積極推動農機與農業生產融合加強科技研發及健全農機配套
通過對三臺縣農機利用的SWOT 分析,可以對其面臨的情形進行比較全面的把握。通過SO 戰略、WO 戰略、ST戰略、WT 戰略的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發展戰略。
3.2.1 堅持農機推廣,健全農機推廣體系
在SO 組合下,得到的結論必然是發展擴張性的,因此,在看到三臺縣農機推廣的種種利好及有利條件時,必然要求不斷的對農機進行推廣,讓農機不斷的適應農業的發展,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推動三臺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的農業機械推廣工作是在各省、市、縣推廣引導下開展的。此類型推廣模式降低了農民機械設備的使用 主動性,影響農業機械作用的發揮。在SO 組合之下,面對此局面,我國在農機推廣時,應該健全農機推廣的渠道,逐漸打破以推廣站單一的局面。農機的生產廠商,亦可以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到農機推廣中,以擴大市場份額。
3.2.2 創新支持方式,提高農機利用率
創新支持力度,不僅僅要求政府在財政補貼層面進行支持,還應在其它方面進行探索,特別是應關注農機安全隱患問題。針對安全隱患,提高農機安全技術標準、加大檢查力度,加強農機操作宣傳等,也可以成立農機合作社,走農機聯合道路。結合外部機遇,克服農機自身不足,是推動農機普及利用不可回避的問題。
3.2.3 積極推動農機與農業生產融合
農機的獨特優勢適應了三臺縣農業的發展需求,但是農機的推廣又受到外部的許多威脅。在該背景下,積極推動農機與農業生產的融合,成了破解難題的方法。不論是三臺縣農機操作人員素質、三臺縣地塊條件,還是農機配套跟不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抹殺農機的優勢,限制農機的利用,但是,通過融合,可以推動這一難題的解決。
3.2.4 加強科技研發及健全農機配套
WO 組合,展現三臺縣農機利用的一系列難題,既有內部劣勢,又有外部威脅。在此組合下,得出的策略,一方面是加強科技研發,不斷的克服內在不足,加強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另一方面是健全農機配套,不斷改善三臺縣外部環境,讓農機利用有更好的外部條件。
對三臺縣的農機利用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其目的不僅僅在于為擴大三臺縣農機利用服務,更希冀于以此作為個體研究,為普遍的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