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波
課堂教學,是等待的藝術。教學等待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任務進度和學情需要而選擇的有意義的教學舒緩或中斷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鬃铀f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正是教學等待的原初思想。教學等待體現了從教師本位到學生本位教學立場轉換的實踐訴求,從知識本位到智慧生成教學方式轉換的內在需求,從單向交往到異向交往教學結構變化的現實要求。今天我們面對強勢的效率至上的現實教學語境,更需要探索實踐教學等待的具體路徑,以謀求學校課堂教學生態的實質性改善。
一、優化教學問題,在動態中把握預設與生成
教學活動既有預設性又有生成性,高品質的教學應該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在教學等待語境,預設不僅包含教學目標、知識重難點、方法、過程、組織方式等元素,還需要對等待內容、等待方式以及時間節點等進行縝密思考。而教學情境總會生成新的需要等待的目標(包括知識的、能力的、思維的、情感的),如何因勢利導地利用新的生成點組織、改變或者豐富原有的教學設計,是教學等待實踐的一大難題。而科學提問則是解決這個難題的重要策略。
要做到科學提問,充分發揮教學問題的組織功能,教師需要對問題進行優化選擇。一是預備一定數量的問題,通過比較、分析、選擇,在備選問題中提煉出1~3個主問題、3~5個子問題,構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鏈。二是注意問題的思維層次性,合理設置指向識記、領會、分析、運用、歸納、評價等不同思維層級的問題類型。三是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問題鏈要體現知識的結構性、認知的層次性、思維的生長性、能力的發展性,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進階。四是表意清楚,問題的表述清晰易懂,不至于產生歧義。
通過問題優選,一是在教學設計層面將“教師主導型”的“滿堂問”屏蔽掉,杜絕了教學問題在投放時的多、亂、散、淺通病,為學生留下足夠的學習空間;二是從學生認知需求出發,尋找最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真問題,提高問題的精準度;三是在教學中優選并運用生成性問題組織教學,增進教學的豐富性、變化性與發展性。
二、做好時間管理,放大學生專注學習時間
在教學中,教師主動、積極地弱化教學控制行為,通過“教學舒緩或者中斷行為”,放大學生“專注學習時間(學生關注并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所用的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學生用于完成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并且獲得較高水平的成功體驗的專注時間)”,可以增加學生思考時間,增長學生智慧。但在課堂上,相當多的時間被不合理地浪費了,要使教學等待價值最大化,教師就需要做好時間管理,在時間的規劃與運用上作出合理決策。
首先,教師要從課堂時間的確定性出發,思考單位教學時間的整體性、可分性與連貫性。作為一個單位教學時間的完整形態,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確定的,這是整體性。根據教學任務、教學進度和學情需要,對40分鐘進行分割,如一節課有四個環節的教學安排,就相應的有四個大致劃分的時間區間,每一個時間區間都有自己的特定任務,這是可分性。充分考慮到知識結構的邏輯性、認知活動的連續性特點,所分割的時間區間在結構上、邏輯上呈現應和態勢和自然流暢的脈絡,這是連貫性。
其次,教師在時間管理上要做好原則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一。教師對所分割的教學時間以及時間區間內的教學任務不宜作主觀隨意的改變,但課堂教學是情境化的,常常又需要對時間作出合理的調整。合理統籌后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再是隨意的或者機械的,而是流暢的、靈活的,突顯出育人價值。
三、合理使用“支架”,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支架”(即學習幫助),把學習的管理任務逐步轉交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建構、內化那些能使其從事更高認知活動的技能,一旦獲得這種技能,他們便可以更多地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要讓教學等待成為具有意義的教學行為,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延伸學習的長度,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以個體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班級展示性學習為主干元素的課堂學習框架就是這樣的學習支架之一。三者構成一個有效的學習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對課堂的專橫占有,從而為學生的成長留足了等待的時間。
作業(包括廣義與狹義的形式)也是重要的學習支架。作業是重要的學習形式和學習效果反饋方式,使用得當也能夠成為教學等待的利器。在課堂上,教師科學、合理地安排作業,不僅能夠降低教師的時間占用率,也能夠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幫助教師觀察學生學習狀態。作業形式的多樣性、作業層次的豐富性、作業評價反饋的多路徑(如線上線下的及時反饋、自媒體的運用等),能夠突出教學等待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意義。
四、營造真實環境,實現有效教學交往
教學情境是人與人、人與知識世界的交往狀態。這些交往狀態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正如我們在中小學課堂上所看到的虛假提問、虛假合作、虛假討論那樣。教學等待要發生意義,必須有一個適宜發生教學等待的平臺,這個平臺就是真實的教學環境。真實的教學環境具有情感真誠、認知真實、行為率性的基本特點。情感真誠,即師生之間能夠超越世俗的物質羈絆,相互面對的是一份師生情誼;認知真實,即師生在教學中不弄虛作假,讓認知真實發生;行為率性,即師生在擬社會化情境交往中,堅持本色,不掩飾。這樣的“真環境”為學生身心健康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如何才能夠營造這樣一個適宜學生生長的“真環境”?首先,教師要以“真語言”為媒介營造“真環境”。即師生的心靈彼此敞開,并隨時接納對方的心靈,在此基礎上以樸實的語言真誠對話,回到事實本身。其次,教師要調節教學節奏,在傾聽和對話中動態建構民主、平等、和諧、友善的主體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課堂節奏的調節,舒緩教學節律,把握課堂情緒,引導課堂在自然狀態下呈現思維的進階、情感的升華,為“真環境”的營造助力。
參考文獻:
[1]徐超富. 轉識成智:現代教學的認知價值追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
[2]李德全, 楊正強. 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3).
[3]佐藤學. 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李素敏, 紀德奎, 成莉霞. 知識的意義建構與基本條件[J].課程·教材·教法,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