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蘇生文
A面:嗜血成性
關于朱元璋,流傳甚廣的是他做過很多殘忍的事。少年時代凄風苦雨的經歷像砧錘礪石,把他錘煉打磨得心如鐵石,是一個什么心都狠得下的人。
大開殺戒
古語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為后世詬病的重要一點是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
洪武年間共有四大案,即“胡惟庸案”、“藍玉案”(此兩案也合稱“胡藍之獄”,為政治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
這四大案所誅殺的人數超過10萬。其中,“胡惟庸案”死亡人數超過3萬;“藍玉案”有記載的死亡人數為25000人。經此兩案,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殆盡,且大多是“滅門之禍”。
有人做過統計,這些戰功顯赫的元勛,只有徐達、湯和等少數幾人是正常死亡的。
關于史載正常死亡的徐達也有一段頗為著名的傳說。從私人關系來說,徐達既是朱元璋的老鄉、戰友,又是兒女親家———他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其中之一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
據傳,徐達病重之際,朱元璋卻給他送去了一種食物———蒸鵝。徐達的病是忌諱吃鵝肉的,但是看到天子送來的鵝肉,徐達只得含淚吃下,不久病發而死(一說是徐達沒有吃鵝肉,但是明白了朱元璋讓他死的用意,服毒自殺)。
恐怖刑罰
朱元璋對功臣幾乎采取了“滅絕”政策,對其他臣子也毫不手軟。朝堂之上,他發明了“廷杖”之刑。大臣如果在上朝時得罪了皇帝,無需經過司法部門的審訊,就直接被拉到午門外打上幾十大板,甚至有可能當場被打死。
大臣們在朝堂上提心吊膽,哪怕回到家中,也不能任意行事,因為朱元璋還廣泛地布置了各種“密探”,監視朝臣們的言行,據說連他們晚上吃了什么飯、做了什么事,皇帝都一清二楚。一旦查問起來,大臣若所對不實,就會獲罪。
這些“密探”有另外一個大家熟悉的稱呼———錦衣衛。錦衣衛原是皇帝的侍衛和掌管儀仗鹵簿的親軍,但朱元璋卻授予了他們監視、窺探之權,還給予他們緝捕、審訊、關押乃至誅戮之權,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不需要通過司法部門。
為了懲罰貪官,朱元璋還“獨創”了很多恐怖的刑罰,其中最著名的是“剝皮實草”之刑:如果官吏貪污,就將貪官的人皮剝下,填上茅草,吊在官衙門口以警示繼任者。
欽定《大明律》
猜忌可能是專制皇帝的通病,但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像朱元璋那樣做得如此極致。這可能與朱元璋的苦難經歷和卑微出身有關———由苦難而生殘暴,由自卑而生猜忌。
據說朱元璋經常學漢高祖劉邦的樣子,口口聲聲地說自己“淮右布衣”“江左布衣”“匹夫”“起自田畝”“出身寒微”,但假如別人也這么說,就大禍臨頭了。
他特別忌諱別人用“光”“禿”“僧”“賊”之類的字,此外,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最怕那些文化水平高的人看不起他,一旦有文人被“認定”看不起他,那個人就在劫難逃了。
朱元璋屢興“文字獄”,并常常虐殺那些不肯為新朝效力(不愿當官)的文人,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觸動了朱元璋這根敏感的神經———這些人不肯當官,肯定是因為看不起他這個“沒有文化”的皇帝!洪武朝因“文字獄”和征召不就而被殺的文人非常多。
B面:布衣天子
起于微賤、飽嘗“饑餓”和人世艱辛的朱元璋,在殘酷得令人發指的同時,卻又體現出對小民百姓異乎尋常的同情和關懷。
均貧富,治污吏
客觀地說,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對幫他一起打天下的勛臣,給予的待遇還是比較優厚的。但是,不少勛臣卻存在著居功自傲、魚肉百姓的暴發戶心態。
有些勛臣家中的田地綿延數千畝以至數萬畝,卻仍然貪欲不足,競相采用“飛灑”(將田地、賦稅化整為零,分到其他農戶的田地上以逃避賦稅)、“詭寄”(將自己的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賦役)、“移坵換段”(改動地段的區劃來謀取私利)等手段來隱瞞田土,逃避應納的稅糧和差役,把它轉嫁給百姓,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而曾有過“赤貧”經歷的朱元璋深知,如果貧富過度分化,百姓連一口飯都吃不上,就可能鋌而走險,走上造反的道路。于是,朱元璋找借口收拾了這些過于飛揚跋扈的功臣,同時壓制了一大批“富者”,暗含著“均貧富”的深意在里面。
朱元璋針對貪官污吏的種種鐵腕也限制了各級官吏對百姓的盤剝。朱元璋的理想是,殺掉那些他認為犯罪嚴重的貪官,同時通過嚴苛的法律震懾使“貪官污吏盡化為賢”。
不過到了晚年,他悲哀地發現,貪官污吏殺了一個,又站出來一個,“前仆后繼”、殺也殺不完。困惑之余,他發出了著名的“朱元璋之問”:“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
重農桑,聚人口
除了對官僚階層進行鐵腕控制、保護百姓的利益,朱元璋在位期間,在恢復生產、改善百姓生活方面也做了不少實事。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特地帶著他的大兒子朱標(他選定的繼承人)“遍歷農家,觀其居處飲食器用”,并告訴他農民“勤四體,務五谷,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一定要體恤民艱。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所做的大事之一便是向全國發布《農桑學校詔》,為農業和教育設置專門的機構,務使人民“豐衣足食,理道暢焉”。
此外,朱元璋采取了許多獎勵農桑、撙節用度、輕徭薄賦的措施,“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使游惰者皆盡力田畝”。
經過元末的長期戰亂,國家人口銳減,無主拋荒的田土很多。明初最大的問題是缺人而不是缺地。因此,朱元璋將“生聚人口”作為安養生息政策的頭等大事之一。
明初的移民碑
他鼓勵生育和早婚,規定“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聽婚娶”。除此之外,有利于人口增長的措施還有:釋放和限制奴婢;禁止人口買賣;限制出家為僧、為道。還有,通過大規模的政策性移民(洪洞大槐樹的傳說就起源于此),合理地調配人口、縮小各地區之間的人口差異,大大地解決了明初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建里甲,救貧疾
洪武年間,朱元璋諭戶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華靡。爾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業,不許游食。”規定:離家百里以上者,必須領取官府印制的“路引”(通行證)才可出行,否則以“私渡關津”論,杖八十。
為了構建完善而又可以控制的“超穩定”的小農社會,朱元璋設計了一套嚴密的戶籍制度和里甲制度。以村為單位的里甲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提倡村民利用心中樸素的儒家道德觀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里長必須是本村中德高望重者。他有責任向村民進行道德訓示,并斥責和處罰那些行為不檢者。如果有人屢教不改,就將其定為“頑民”,交給官府處理(通常官府處理要重得多)。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里甲制度中有對同村、同族的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進行無條件救助的規定,即“鄰保相助、患難相救、疾病相扶持”。
朱元璋甚至試圖強迫上中人戶資助本里中因貧困、殘疾而乞食者,規定上中人戶倘若“見乞覓之人,不行資給”,則“驗其家,所有糧食存留足用外,余沒入官,以濟貧乏”。
經過朱元璋二三十年的“生聚”和治理,到洪武末期,人口有了顯著的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共有人口約6000萬人,恢復到元盛期的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