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是人口大國,計劃生育政策也在嚴格實施,但印度的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社會地位岌岌可危。印度女性在不良少年性別比例中的多方面是具有批判性的,人們對印度社會,經濟,性別和人際關系以及人口動態的影響和成果進行了探討,特別是與有關的傳統和文化,發展的軌跡,生殖健康和計劃生育政策有因果關系。 關于如何扭轉這種趨勢, 人們提出了各種建議,這些建議的出現不僅來自于對性別比例下降的直接審查,而且還包括對社會變遷的來源、文化的動態、國家的性質以及國家機構與社會關系有更廣泛的理解。
【關鍵詞】 印度 女性 計劃生育 重男輕女 不良少年比例
一、印度女性生育問題
計劃生育和人口控制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印度國家的發展思想和性別問題。印度是第一個有正式的人口控制計劃的國家,人口控制將使國家的有限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通過減少婦女懷孕的人數,將解決婦女脆弱性的主要問題。因此,計劃生育是減少高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而且也是為了減輕女性的痛苦。
與此同時,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提供了一項新的技術---羊膜穿刺術。羊膜穿刺術是第一種用于確定胎兒性別的“醫學”技術,盡管該技術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它在印度城市和小城鎮已經開始流行。到20世紀90年代末, 簡單、移動的超精密機器技術取代了羊膜穿刺術, 盡管初期無法確認胎兒性別,在懷孕的后期就能辨別出來。據報道,在許多先進的醫療保健制度下,印度人均有更多的超聲速機器,政府利用新自由主義推動私人保健和醫療作為投資和獲得利潤的場所, 提供了產前產后性別決定的可能性,使這種機器成為低投資高回報的服務,醫學、軟件工程和技術教育機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推動私人保健和醫療的發展。
1994年政府在馬哈拉施特拉通過了《產前診斷測試法》,可以了解胎兒在發育情況以及了解確定胎兒的性別。然而, 政府對《產前診斷技術法》體制缺陷的審查是有教育意義的,可以通過印度公共衛生基金會和其他國家的研究涵蓋各州,讓176名被采訪者監督和實施該法案。女童保護計劃的實施被視為是最明智的政策,20多年來,各州政府和中心實施了拯救和保護女童的計劃,最著名的是1992年在泰米爾農村引入的搖籃嬰兒計劃, 其中有很多關于在塞勒姆地區殺害女嬰的報道,搖籃嬰兒計劃的實施效果顯著,避免了很多女嬰被社會。另外, 與大多數北印度不同的是,美國田納西州農村的性別比例比城市地區更糟糕,女童保護計劃要求母親把不想要的女嬰主要放置在保健中心、醫院和孤兒院外面的搖籃里, 而不是殺死她們。在2001之后,該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使得該計劃被公眾認可和接受。
然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兒童的存活率受到質疑,因此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2001年之后,開始對孕婦及其家庭的監視, 衛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有女兒和無兒子)開始跟蹤處于危險中的懷孕婦女, 說服她們不要拋棄剛出生的女嬰,引導她們把女嬰放在指定的搖籃里。最近, 在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地區收藏家開展了一項活動,即開始執行《產前診斷技術法》, 政府再次讓非政府組織參與追蹤所有婦女懷孕和女嬰出生登記, 以便于確保墮胎和殺害女嬰這種事不再發生。產前診斷技術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計劃都應該直接解決女孩被父母遺棄的問題,可通過法律文書和鼓勵家庭要善待女孩,不能遺棄她們。根據泰米爾納德提出的女童保護計劃,該計劃通過向女童的父母或女童本人提供現金或實物福利, 體現出女童價值。謝卡爾發現,在父母受益的情況下,不再拋棄她們,而且為女嬰完成了出生登記、免疫、入學和推遲結婚等條件。
二、解決女性各方面問題的措施
要改變人們對女童和婦女的偏見,政府頒布的政策必須解決社會群體的問題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進程的核心動態和結構問題,使得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改善,措施如下:
1 . 關于婦女就業的政策要重新定位。所有婦女都有權享有經濟獨立和養家糊口的權力,政府需要實質性地解決婦女有償工作的各種障礙, 例如缺乏日托設施和雇主抵制以及非正規部門的工作條件,另外認識到以就業為導向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方法。
2. 改善公共教育, 改變課程,改變重男輕女的觀念,提倡性別平等,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以提高她們在婚姻市場和計劃生育的資格。教育追問不是性別、年齡和世代層次的再主張。
3 . 一個關鍵問題是贍養和照顧年邁的父母。這不能留給兒子,不僅性別比例受到影響,而且老年人也很脆弱。國家需要制定普遍的、生活養老金、普遍公共醫療和其他形式的社會提供和照顧老年人的方案。為了改變繼承法習俗,婚后居住的習俗必須發生顯著的變化。 ?一項協調一致的運動,包括婦女就業權利, 鼓勵父母和已婚女兒一起居住,這指出了照料老年人等優點。
4.對各種性騷擾法以及諸如家庭暴力這樣的行為,政府應該進一步修訂完善法律法規維護她們的平等權利和充分的公民權利。
【參考文獻】
[1] 黎菱.印度婦女:歷史,現實,新覺醒[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
[2] M. 紐瓦克.教育權[A].[挪]艾德,等.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C].黃列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2
[3] 王長純.印度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05.
[4]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Government of India. Annual Report 2011-2012[R].2012.45,45,46.
作者簡介:孫小麗,女,漢 ?籍貫:海南瓊海,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專業行政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