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玲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小額信貸的產生是微型金融的起源,自此開始,微型金融機構和業務逐漸發展成熟。世界銀行扶貧咨詢小組(CGAP,2004)將微型金融機構(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MFIs)定義為窮人提供儲蓄、貸款、保險和貨幣支付等金融服務,以幫助其實現收入增長、財富積累和外部沖擊抵御的金融機構。我國從1993年開始發展微型金融,以非政府組織、正規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小額信貸公司和農村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微型金融機構被賦予消除金融抑制、紓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和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使命。
理論界主要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界定微型金融可持續涵義。立足于微型金融服務供給方,Sharma和Nepal(1997)提出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即在提供微型金融服務時全部收入高于總經營成本時的狀態。立足于需求方,只有為中低收入者提供利益并促使其可持續發展的微型金融機構才實現了機構的可持續(Ledgerwood,1998)。
2.1 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衡量指標與績效評價。當前,對微型金融機構是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大多是基于小企業教育促進會(SEEP)財務分析比率和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財務分析比率建立的,不同研究者基于機構特征和樣本數據對基礎指標加以完善。Cull et al(2007)從盈利能力、財務管理、資產組合質量和生產效率等方面構建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并對全球MFIs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50%以上的MFIs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Rosenberg(2009)開創性地選擇了資產收益率、股權回報率、調整資產收益率、微型金融機構財務和業務上的自足率、補貼依賴指數等指標來衡量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Mersland(2013)的研究認為平均貸款規模能反映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并利用理論模型證明降低機構操作成本能顯著提高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從而保障機構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仍能發揮社會扶貧功能。熊芳等(2013)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方法,設置平均貸款余額為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的代理指標,構建固定時點效應模型對國內多家微型金融機構的多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最終提出微型金融機構持續經營離不開資產規模擴張、風險和人員管理加強以及成本效率控制。
2.2 微型金融機構財務效率影響因素研究。Caudill et al.(2009)以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微型金融機構為樣本證明半數MFIs的經營年限越長、成本效率越高,且資產規模大、補貼依賴少、吸收存款的機構成本效率更高。Hermes&Meesters(2011)認為微型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與地區經濟和金融發展水平存在正向相關的關系。盧亞娟,孟德峰(2014)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測算江蘇省56家小額貸款公司的技術效率,并討論支農目標、資產規模等效率影響因素的顯著性,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支農廣度與小額貸款公司效率正相關,支農深度與小額貸款公司效率負相關,且小額貸款公司的經營存在規模經濟,但資本結構、經營時間等變量對小額貸款公司技術效率的影響不顯著。熊芳,馬志峰(2014)對湖北省恩施農村信用社在2005—2011年間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當地農信社已接近經營可持續,但離財務可持續尚有較大距離,發現貸款總額、資產費用率和不良貸款率與可持續發展存在顯著負相關,而存貸款比率、資產利潤率和貸款收益率與可持續發展存在顯著正相關。
2.3 提高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Vetrivel & Kumarmangalam(2010)提出實現微型金融機構財務可持續發展的做法有:微型金融機構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實現自負盈虧;創新微型金融服務,提供多樣化的信貸模式,緩解成本壓力;加強培育微型金融服務需求者的素質,提高低收入人群信譽,擴大微型金融服務的范圍和目標群。Hamada(2010)從財務角度上提出了微型金融機構要實現可持續必須進行商業化改革,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微型金融機構持續發展的核心。
國外的微型金融機構研究起步早且較為成熟,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具有開創性和全面性,在實證分析和案例研究上積累了全球大量國家的先進經驗,對我國微型金融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目前國內關于微型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多停留在借鑒國外研究方法和經驗的階段,且定性研究占多數,對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缺乏量化研究,另外對于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