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咪咪
(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人工智能是科技市場化的表現,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漸改變著社會的就業形勢。技術的發展必然有兩面性,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帶來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引發失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換人”、“智能代工”的現象越來越多。在出現“用工荒”問題時,機器替代是最好的辦法。而且人工智能相對于人來說具有精準、處理速度快、便于控制、沒有情緒等的優點,在工業生產上具有很大的優勢。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許多餐飲行業、服務業都將使用人工智能作為自己的一大優勢來宣揚,保證自己產品的干凈和優質,出現了一些“無人工廠”、“無人超市”、“無人餐廳”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工智能替代人起了導向作用。2018年4月24日,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清潔車在上海松江亮相,上海仙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架構師葉青表示,清潔車所有傳感器的總成本僅為30萬元人民幣,可以逐步進行批量生產最終實現商業化。這是人工智能進一步的發展,進行商業化生產以后雖然可以減少工人的辛苦,但同時也會造成大量的失業,而這一部分人再就業能力又很弱。因此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應會進一步提升失業率。
人工智能個只能對人的替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不愿意干或者干不好的事情,往往是一些環境臟亂差的工作或者高難度危險性的工作,這一類的替代是比較提倡的,可以有效保護勞動者的健康權益;另一類是沒有創造性的、重復性高或者精密性的工作,包括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整理類工作,數據處理量大的工作等,而這些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就業率。在以往的研究中還指出像舞蹈演員、雜技演員等這一類的工作甚至都會被機器人替代,因為講究美觀和整齊,機器人可能比人類更加適合。
另一方面來看,人工智能的出現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就業機遇。人工智能的使用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自身的需求,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崗位。在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下,一些新的崗位出現,例如一些新的技術研發部門,機器維護、更換部門。此外,市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對于高校畢業生以及青年群體而言也是一種機遇,不僅提供了高技能的工作崗位,還提高了就業質量,工作滿意度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加之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能夠起到很大的彌補作用。
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技術發展,這就會催生技術性的企業,將原有的市場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出現新興企業、新興部門,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崗位。據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17年人工智能催生的相關崗位人才需求量增長了近2倍。未來更多的崗位將傾向于技術型,這就給人們指定了方向。高校可以通過增設技術類的學科來增強大學生的技能,使其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社會和企業可以對員工進行技能的培訓或開設技能培訓實訓,提高員工的適應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會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發展,由于崗位的稀缺,加之政府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一些人就會選擇自主創業,這樣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會帶動其他人的就業。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勞動者能夠做出能動性的回應,并不是被動的接受,勞動者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參加教育培訓,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來確保在職場中的地位。人工智能雖然在逐漸加快對人工的替代,但人畢竟是社會的主力,人們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時會出現一系列的副作用,人們對這些副作用也進行了規避處理,例如對使用機器人的企業進行稅收政策的約束,來保障人在企業中的地位;對大量使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的企業,從利用機器人得到的利潤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對人工的補償等。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帶給了人們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挑戰。我們不應該把人工智能看成人的對立面,而要建立和諧的關系,利用人工智能解決人們無法做好的工作,同時提升自身的技能增強核心競爭力。人工智能在替代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崗位,我們更應該關注新崗位對人才的需求,積極適應市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