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燕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有以下假設:
生產資源是固定的,質量是不變的。而事實上,一國的比較成本不是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發達國家的資本是非裕的,并擁有較多的企業管理人才和熟練的勞動力。假如專門從事這些資源密集的生產結果將更加發展這些資源。而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假如專業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結果貿易條件會更加不利,只好再擴大勞動密集的生產,這樣他們的國際處境會變得更加不利。
所以說,國際貿易的進行并不如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理論所說的那樣,普遍給各國帶來利益,相反,可能使本來不平等的貿易關系變得更加不平等。
各國不存在剩余的資源、熟練勞動力。這也是不符合實際的,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所以必須從這個現實出發來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問題。剩余出路理論是指:發展中國家沒有利用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1]。從兩種不同的角度來解讀發展中國貿易。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速度較快,相對所需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多,這樣造成巨大的剩余勞動力。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生產出口產品把國內剩余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進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也能減少國內失業率,提高人民福利[2]。
國際間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此假設也不符合,國際市場上充斥著各國的資本、熟練勞動力、技術。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各國之間的資本流動。本世紀以來跨國企業的迅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進步以對國際市場的公平的貿易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各種初級產品替代品的出現等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貿易損失,同時各類產品豐富的廣告宣傳在一定程度上也使發消費者偏好發生改變。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初期主要從事生產、出口初級產品。初級產品在儲存、在本國國內的交通運輸以及出口的交通運輸等的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本。最終當國際市場發生危機時,發展中國家很難對資源配置做出調整。
完全競爭市場,它只是經濟學家在分析微觀經濟時一個理想化的假設,缺少實際經濟意義。
各國能迅速適應國際價格的變動并進行調整。此假設顯然又是對完全競爭下一般均衡的支持。該假設主要是指,產品、資源的國內價格和國際價格隨著供求的變動而變動,貿易條件可以隨著變動自行的進行調節。而實際情況與此完全不符。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出口商品需求一直處于不增不減的尷尬局面,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貿易赤字的威脅。
對外貿易的利益能能使本國人民受益。此假設是指,對外貿易的利益能使本國人民享有,那么貿易也可以自由的發展,顯然這條假設與前面的是相通的,也一樣與實際不符。
普雷維什與辛格從發展中國家處境分析,他們解釋的不是國際貿易能否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利益,而是認為貿易的分配在發達與發展中國家是失衡的[3]。他們提出貿易條件主要是指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該值的變大變小,主要表明貿易條件得改善和惡化[3]。
初級產品的收入彈性低,當人民的收入增加時,人們會減少對這種商品的消費,增加對工業品的消費。技術的進步使生產中原料的耗費減少,這樣初級產品原料需求相對減少。
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經濟發展都受到嚴重的破壞,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生產活動的原料,獨立發展后這種局面并沒有改善,一些欠發達國家還是主要向發達國家出口初級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中處于劣勢,且這些農產品缺乏彈性。
發達國家人民的工資水平要一般比發展中國家的高。有些發達國家由于存在壟斷等現象,工資水平和企業利潤不斷上漲;而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剩余勞動力,工資水平被壓低。
首先是利潤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規模經濟的存在以及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一些企業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而且政府的資助可以是這些企業戰勝國外企業。
其次是外部經濟理論,外部經濟是指廠商從一些經濟活動獲得利益,而企業不需為此種行為付出。該理論主要觀點是,給予這樣的廠商保護和扶持,這樣有利于相關產業的發展。
戰略性貿易政策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
(1)政府判斷正確并且政策得當;
(2)企業能給予恰當的配合;
(3)本國企業不同外國企業串謀;
(4)他國政府不采取同樣的貿易政策;
(5)政府干預成本應小于可能奪得的壟斷利潤。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指出: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由是否可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國家主導產業能否獲得競爭優勢是該國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提高生產效率是提高主導產業優勢的主要手段,而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等。
競爭優勢的獲得的影響因素:
(1)生產要素狀況
(2)國內需求
(3)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
(4)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
(5)機遇和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