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琦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在民間的土壤中孕育,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生活的智慧與為人處事的哲學,它深深地扎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我國曾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與殖民,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十分強烈。但近些年因政府倡導,傳統文化又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因此在兒童繪本創作中融入傳統文化要素并與時代接軌,是現階段繪本創作者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兒童繪本不僅具備著傳播文化的責任,而且兒童繪本中所描述的行為、語言、傳遞的價值觀,被兒童有意無意的學習著,從而對兒童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繪本”一詞源于日語,意為圖畫書,指以繪畫講述故事或表達某一主題的書籍。繪本有成人繪本與兒童繪本之分,其中兒童繪本主要針對3-6歲的學齡前兒童。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例如講述故事、學習知識、認知與美育、實現對兒童多元智能的培養以及建構孩子精神世界。
兒童繪本作為3-6歲兒童日常閱讀的讀物,其通過圖畫、構圖、色彩、形式以及有趣的內容各方面的有機組合營造出輕松、有趣的氛圍,激發兒童閱讀興趣的同時帶領兒童讀懂故事、理解書中人物的心理感受、聯系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表達。因此,兒童繪本的核心價值應該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第一,通過協調的構圖、和諧的色彩激發兒童對閱讀興趣以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二,通過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提升兒童理解能力,從而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情感;第三,完成閱讀后,能夠用不同表現方式對自己的情感進行表達,例如繪畫、語言、手工等。
近些年,隨社會發展和國民教育理念的提升,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國內兒童繪本行業正悄然發展,但現狀卻并不盡如人意。
我國兒童繪本行業起步較晚,如今大部分依賴國外及我國港臺地區的獲獎童書、暢銷書引進。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2008年文化部和財政部制定了“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實施方案”和2015年習總書記與北大學子交流座談時提出“文化自信”等多方面政策性意見的推進下,國內原創繪本市場逐漸復蘇。出現了許多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元素為主題的“原創繪本”。但這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繪本大部分普遍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未具備中國獨特的風格,模仿國外繪本的繪畫風格;第二,用傳統繪畫及制作方式復述某一中國傳統故事。
利用傳統繪畫形式或剪紙、版畫等民間美術傳統表現形式,將互敬互助、孔融讓梨、西游記等傳統故事主題進行重新加工。這些繪本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太過表面化,也未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代接軌的問題,最終導致內容與兒童的日常生活脫節難以產生共鳴。此類繪本在設計時不曾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其心理狀態,為教育而教育,孩子的閱讀體驗自然不會太好,因此也未能實現兒童繪本文化傳播及熏陶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reber曾這樣形容兒童閱讀的學習過程:“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致使過程,即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由此可見,“有趣、好玩”是兒童學習的主要驅動力。但國內繪本大多采用常規裝幀,一頁一頁的圖畫會使缺少耐心的兒童感到枯燥、乏味。
兒童繪本作為兒童學習的橋梁,好的故事情節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的認知、感知及思辨能力,使孩子在繪本的學習中無形地吸收故事中傳達的價值觀。可見,兒童繪本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
首先,傳統文化在兒童繪本中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傳播意義。著名兒童繪本設計師熊亮曾經說過:“一個人小時候看過聽過的東西他永遠不會忘,這就是我做中國繪本的原因,要給予我們的孩子一個可記憶的中國。”兒童繪本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和圖片,而是一件藝術品。這個故事不僅可以傳達觀念,而且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傳遞到兒童的生活中。中國傳統文化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生活,因其獨特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其質樸、自然的特點,同時表現方式也是自然隨性、不拘一格。形式多樣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普遍存在于兒童繪本中,對陶冶孩子的情操和身心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希望孩子們在閱讀繪本時能夠深深將本民族文化扎根于內心,更好地吸收傳承民族文化。
其次,在兒童繪本中運用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中國兒童繪本市場起步較晚,長期依賴國外進口。近年來,由于人們觀念的轉變,中國原創繪本市場的發展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將傳統文化融入兒童繪本可以更好地激發當地兒童繪本的創作能力。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相關周邊產業的發展。
3-6歲的兒童始終是兒童繪本的忠實讀者,兒童繪本的創作者必須深入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以及其獨特的思維、感知方式。本小節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傳統文化應如何與兒童繪本創作進行融合。
近些年來,市面上大部分傳統文化元素的原創繪本采用傳統繪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或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采用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進行“翻新”。這些對于傳統文化元素兒童繪本的理解太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提到傳統元素并非意味著懷舊、民俗以及傳統節日。不論哪種類型的兒童繪本,受眾群體始終是3-6歲的兒童。我們應該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思考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關心什么,他們害怕什么,他們擔心什么。國內兒童繪本創作者還應該多在對傳統文化的情感的處理上下功夫,尋找傳統文化元素的故事與孩子生活的契合點。
例如,2008年出版的兒童繪本“七只瞎老鼠”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盲人摸象”。經過作者的改編,運用拼貼技術、明快色彩的組合以及用小老鼠的造型出現,給傳統故事“盲人觸摸”新的視覺體驗,巧妙地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識別和觀察新事物,讓故事與孩子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發展更具關聯性。這是一本看起來非常簡單并且有很多內涵的書;再如,余麗瓊的作品《團圓》。這是一個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背景的兒童繪本,書中的內容并不復雜。繪本主要以團圓與思念為主題展開描繪,展現了父親和女兒之間的親情。這樣的內容設計,能夠使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代入感,體驗到親人相守的可貴。
色彩與兒童心理、情緒、性格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色彩對于兒童的心理環境、情緒等方面有著一定的調節作用。因兒童生活經驗較少,認知水平較低,所以兒童繪本在色彩的選擇上應簡潔易懂,能夠吸引兒童的注意。同時,繪本的色彩應該忠于事物本身的顏色,這樣孩子們一看到圖片的顏色就能想到相關的東西和內容。從而幫助孩子理解世界,從而實現情感共鳴和認可。色彩在兒童繪本的應用一方面為繪本整體畫面營造氛圍;另一方面,兒童繪本中的顏色選擇應適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因此,色彩在兒童繪本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觀察3歲以上兒童的繪畫活動,他們在選擇顏色時往往更喜歡明亮、跳躍的顏色;在生活中,也較容易被色彩對比鮮明的事物所吸引。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維爾納也曾通過實驗證明:學齡前兒童對事物的理解以及他們對顏色的偏好,大多選擇對視覺有強烈刺激的顏色。由此可見,兒童傾向于選擇鮮艷的、能表現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是其本能情感需要。在這一時期,家長及老師為兒童營造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環境,給予他們強有力的外界刺激,這些信息將會轉化為豐富、鮮明的情感律動。因此,兒童繪本的色彩選擇應符合兒童的本能情感需求。
“玩”是兒童的天性。當他們感知世界并探索世界時,會好奇地用眼睛用手觀察和觸摸,從而獲得經驗。因此,兒童在閱讀繪本時會通過對繪本材質的觸摸獲得觸覺體驗,不同材質的觸覺體驗會給兒童帶來不同程度的愉悅之感。這種奇妙的觸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兒童對繪本的關注度,同時延續兒童的閱讀興趣。我們應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將趣味性與中國傳統元素兒童繪本創作進行融合,同時注重繪本整體或局部的材質。一方面,孩子們可以在閱讀時體驗游戲的樂趣,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增強孩子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在體驗游戲的同時,豐富了兒童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感知。
實際上,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例如皮影、扎染、拓印等,在幼兒園的手工制作課程中常常用到,孩子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兒童繪本創作者可以嘗試在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材料以及與繪本內容、材質的銜接方面下功夫,將趣味性更好的體現在傳統文化元素兒童繪本之中。巧妙地將故事寓意藏于兒童繪本中,等待孩子去探索與發現。這點可以多多向日本兒童繪本借鑒,例如五味太郎的《從窗外送來的禮物》、《開車出發》等系列圖書,這些圖書構思巧妙、操作性強,在書中暗藏一些小機關,在翻閱繪本時觸發開關也就開啟了“玩”的樂趣,既增加了閱讀時的游戲感和趣味性,也讓兒童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藝術的奇妙。
本篇論文針對我國兒童繪本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從兒童繪本的內容、色彩以及如何體現趣味性三個方面,對兒童繪本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方式進行闡述與研究。希望能夠喚起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呼吁人們能夠用創新發展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對兒童繪本原創者提出一些要求,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希望能夠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