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林,雷鳴,藍七榮,程四郎,易清傳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高安采茶戲原名高安絲弦戲,是在早期的高安民間燈歌燈彩和儺舞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了明清時期本地的瑞河戲、鑼鼓戲等劇種的有益成分演繹而成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2011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其獨特的聲腔特點和表演形式,而成為江西一大地方戲曲劇種。作為一個稀有劇種,它在大環境的文化生態中,有著其特殊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五十年代,諶國泰、彭金花為代表的三小劇目代表作《四九看妹》為廬山八七會議獻演;六十年代現代戲“小保管上任”進入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后被拍成舞臺藝術片;七十年代改編整理自傳統劇目的《孫成打酒》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演出,成功從江西“打酒”到全國;九十年代《木鄉長》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與大多數“非遺”項目一樣,溯源固然重要,但是,探其“來龍”,為尋“去脈”,我們課題組試圖以我市現有的兩個院團即宜春采茶歌舞劇院、高安市采茶劇團為觀察點,對它們的現狀進行三年半的跟蹤調查,梳理出一些問題進而思考,放在全省乃至全國一個大的背景中,時常捫心自問:同為戲曲為何有的危機四伏,重重霧障?為何有的活力洋溢,漸入佳境?地域特色真的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原因?研究目的還在于探索這一稀有劇種興亡盛衰的規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地提高、進步、改革,更加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和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
一九五零年四月,高安市政府有關部門對本縣民間藝人做了專項調查,并根據各自特長,將七十余名藝人分成5個組別進行登記,前三組為絲弦戲演出組,后兩組為鑼鼓戲演出組。1950年10月,高安縣人民政府決定,以絲弦戲為班底,以登記在冊的文藝骨干為員工,組建專業劇團,定名為“高安地方劇團”,將鑼鼓戲、絲弦戲等劇種的藝術成分揉合在一起統稱為高安絲弦戲。1978年省文化局的統籌下將高安地方劇團改名為“高安縣采茶劇團”,從此,高安絲弦戲都慣稱為高安采茶戲。1993年12月改縣設市,更名為高安市采茶劇團至今。全團現有在職在崗人員32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8人,初級22人。(2015年數據,下同)
宜春市采茶歌舞劇院的前身是宜春專區地方劇團,創立于1959年12月,由高安縣地方劇團抽調15名藝術骨干為基礎創建起來的,1978年改為宜春地區采茶劇團,2000年撤地改市更名為宜春市采茶劇團,2009年改為宜春市采茶歌舞劇院。經過幾代采茶戲藝術家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立足于本土藝術文化建設。2012年5月改制為國有文化企業,以高安采茶戲為主兼顧歌舞創作表演的國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劇院現有在職在崗人員67人(其中外聘20人),擁有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20人。(2015年數據,下同)
從兩個院團歷史形成其中可以看出一個是“源”,一個是“流”。
調查表明:高安采茶戲和從業人員邊緣化的走向明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有劇團的演職員和其他人員持續減少。建制不全,行當角色不全,演職員減少,隊伍年齡結構沒有梯次、人才流失、斷層嚴重。尤其主要演員年齡偏大,當家花旦、小生奇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劇本、音樂、導演等創造型人才嚴重短缺。為排新戲甚至到處找物色主演,劇本、音樂、導演三人年齡加起來超過210歲的尷尬局面;二是劇團傳承處于停滯狀態。每年的演出200場以上,有商演、政府采購等,演出收入維持日常運轉開銷,根本沒有精力和財力用于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藝術傳承遭遇瓶頸。相當數量的具有表演潛力的演職人員或跳槽到民間劇團或者改行,導致國有劇團很多大型劇目無法排演;三是觀眾群體有固化傾向,減速在加大。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擠壓,生存空間多集中在農村地區,大都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人能聽愿看本土戲曲觀眾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市場也逐漸萎縮。由此導致行業雖無較大競爭,但全國的地方小劇種無法留存,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甚至消亡。
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問題:1、大環境方面,高安采茶戲生存條件不理想;2、新劇產量銳減;3、政府扶持力度較弱。
高安采茶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特有屬于原生態的文化資源,最起碼在江西“僅此一家,別無他店”,因此其稀有程度可見一斑。那么搶救和保護它最佳的方式,還是要走親民的路線。高安采茶戲,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包裝、推廣,重新煥發活力,走向社會、親近群眾,貼近生活,表現生活。扭轉人們傳統觀念中對于高安采茶戲只能在農村或基層等較偏遠地區茍延殘喘且老土的稀有戲種。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一切歷史是當代史。套用其語境“一切藝術是當代藝術”,高安采茶戲是特色鮮明的戲劇藝術,應該反映當下的社會價值和時代精神,用一種當代藝術獨特的表達方式,讓社會觀眾去感受它、親近它、了解它、接受它!對外推廣方式上要進行適度優化和包裝,同時也要完好保留其原生態的內核,充分利用好特色資源。在思想層面,現有劇團成員,能否接受新事物,用現代化的商業形式重新包裝、運作。要感動觀眾先必演員要感動,也就是說首先業內要能接受,誠然更要吻合戲曲藝術規律。戲劇上清朝中葉花部勃興雅部衰落,即地方戲曲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就是因為大劇種也有因循守舊“尾大不掉”的缺陷。而高安采茶戲少被傳統束縛,能吸收外來精華,緊跟時代,雅俗共賞同時能迎合年青人的喜好。并很好地保留原生態核心特色,以保證演員其主體核心精神元素的純潔性。
開放發展是時代的主旋律,現代流行文化藝術是社會的主流。特別現代流行文化藝術的沖擊是高安采茶戲再現輝煌的最大壓力。其實,我們忘記了“從哪來”,當年高安采茶戲也是當時大眾流行文化藝術,歲月打磨和習慣,使得與流行文化藝術幾乎“絕緣”,因此有必要解放傳統陳舊觀念與習慣思維,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觀念、新思維,嘗試將高安采茶戲與現代流行文化藝術資源進行適度整合,使用現代時尚藝術形式的進行包裝,嘗試將其推向市場。與媒體、廣告、影視、文化、娛樂界甚至乎融媒體合作,尋找切入點,憑借強勢的文化媒體管道,注入一縷清風和活力,將文化資源成功推廣出去,讓戲曲文化傳播插上現代化的翅膀。文化媒體利用自身優勢,也可以把高安采茶戲藝術家包裝成文化界明星大腕方式推向市場作一些努力,在戲曲界營造和培育幾位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的形象。同時,為規避風險,應當做相應的市場評估,對社會公眾和市場最終的反饋效果進行跟蹤,比對保護的初始規劃是否吻合,以控制風險。目前預計成本投入較大,因此還需要政府、社會公益機構、企業家等等各種社會資源的投入和支持。可嘗試與電子媒介合作,運用當下時興的媒體,比如與地方電視臺開設《跟我學高安采茶戲》、《學唱高安采茶戲大獎賽》等欄目,邀請名家名段做評委,如從高安采茶戲專業走出去的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羅晉、陳創、鄔成香、劉曉琴等。建立高安采茶戲公眾號,及時反映行業動態,逐漸走入大眾視野,被大眾熟識和欣賞。
劇目如果按照傳統的生產模式,產品顯得老化陳舊,與社會主流文化藝術形式脫節,社會公眾尤其是年輕人難以接受。如果將劇目進行改造和創新,充分融入現代元素,從當代百姓生活、社會主旋律、新興社會主流文化藝術中汲取新鮮的有價值的有營養的元素進行融合;或者大膽嘗試與舞臺劇、影視劇、廣告媒體和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等,使其能夠扎根于當代主流文化藝術市場,貼近當代生活,貼近群眾,具備迅速適應社會的實力。同時也應該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智慧,“不拘一格降人才”,從群眾中挖掘新形勢下的演員,可以是民間歌唱家、音樂家、甚至是表演藝術家等,加以改造融入演出隊伍,創造新的表演形式,從群眾藝術家中汲取新的理念和元素,達到源于人民,深入人民,服務人民的目的,以彰顯適應當代主流文化藝術內涵的魅力。
高安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屬于原生態的文化遺產,按照特色、行當規劃傳統戲碼,一要考慮市場,二要考慮行當,整體推進文化藝術傳承。不能停留在會不會唱和演上,要緊扣要義精髓,不貪多而在于精藝。只有原生態的藝術形式才是傳統文化遺產的根基,是根基上的傳承和保護。因此嘗試在上述包裝和創新的基礎上,必須要保留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根基。因為如果基礎變質了,比如變得庸俗化、娛樂化、時髦化甚至流行化,那么就會如曇花一現般流產,貽笑天下。同時應當保護并激發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積極培養并引進和培養拔尖戲曲人才,讓戲曲后繼有人。當高安采茶戲真正走向社會和市場,并在社會主流文化藝術界站穩腳跟,社會公眾逐步認可它的時候,必須更應該堅守地方戲的原生態的本質,然后把地方戲原汁原味的原始面貌送上高雅的文化殿堂,讓觀眾欣賞到純粹的原生態劇種,即用這種循序漸進替代方式,把原生態藝術極力推向社會公眾。采取時尚化的和純粹原生態原汁原味的兩套方式并舉,前者“開疆拓土”,后者“墨守成規”,推陳出新,造就新的采茶戲曲藝術形式,因此我們應當全力保護地方戲原生態的純潔性這個無價之寶,讓其原生態、原汁原味的面貌在社會中永存。
在宜春市成立采茶戲藝術創作創新基金,號召個人、財團、企業、機構等等積極參與進來,凝聚社會各種資源,甚至可借用公益平臺,這項工作可以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認同,人人都可以參與,無形的力量非常強大。可以通過政府、網絡、媒體等資源對高安采茶戲進行全面宣傳,針對現狀做深入的新聞調查并公開報道,讓社會公眾客觀的了解,讓社會各界對現狀產生緊迫感,以此調動更大的社會力量來推動搶救的工作。
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應當創造條件,支持和幫助高安采茶戲稀有劇種走出省境和國門,更多地參加重大藝術活動或賽事,對外充分展現高安采茶戲的閃光點,充分展示地方戲曲文化藝術風采,營造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藝術氛圍。支持、幫助頗有成就的從業人員參加國家、省級非遺傳承人的申報評選,讓他們的成就被社會充分認可和肯定,享受應有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極大地激發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工作熱情。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國辦2015年7月17日《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意見》、省辦2017年1月23印發《關于振興江西地方戲的實施意見》等因此,應當順應時代需求,勇于探索,謀劃多元并舉共同參與的搶救、保護和振興工作。
與政府等相關部門聯合搶救和挖掘資源:建議政府站在依法治國的高度,督促各級地方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保護法》認真履行保護地方稀有劇種的法律職責,在借鑒國內外先進且有實踐價值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市情、縣情出臺相關優惠扶持政策進行引導和鼓勵。同時應當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針對我市現狀制訂出臺符合市情的一系列具體政策,以法律手段,有效保護。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爭取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不斷增強高安采茶戲的全國影響力。并從內因著手,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依托政府和社會資源,兩輪驅動,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當地文化部門應盡量保護劇團的獨立性,保護與教育并重,更應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和協調出臺有力政策,幫扶當地劇團,充分利用各種政策和社會資源,恢復劇團的造血功能。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進行商業運作成立影視企業,對高安采茶戲進行新包裝,向市場推廣。所謂上帝只救自救者。各院團的從業人員要“一只眼睛向內”,苦練內功,改革挖潛,包括人才的傳、幫、帶。
“一只眼睛向外”,適應時代發展理念和觀眾的需求,立足當下,規劃未來,善于借力借智,盡快與相關不同層次的院校建立長期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創立名家名師技藝傳承工作室;院團有必要借助《京劇進課堂》東風,可以抓住有部分地方戲曲曲目參與其中的絕好機會,與中小學建立“高雅藝術進課堂”掛起鉤來,培植不僅僅是幾堂課膚淺認識,抓住了年輕人就抓住了高安采茶戲的未來。
高安教育界在高安中學、八中八小、四小在一些年級的音樂課作了嘗試,盡管比較粗線條的,畢竟開了個頭。馬巖波、伍經緯主持編著《高安采茶戲音樂研究》(上、下冊)已經出版,《跟我學高安采茶戲》普及性鄉土教材也交付使用,高安市采茶劇團與省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合作辦學五年制(中專)戲曲表演班30多名學生已經進入第三個學年了,宜春市采茶歌舞劇院與宜春職業技術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初中起點五年制大專戲曲表演班,20名定向培養招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等等,因此全社會都應當承擔分內的歷史責任!展望高安采茶戲的發展形勢,只要有社會各界資源的積極參與,調動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把它上升到國家和民族遺產的高度,勢必迎來輝煌的明天,才能“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持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