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雨
(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首先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繪畫的發展都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應該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待,高劍父在那個革命的年代,舊思想和新思想抗爭的年代,順應時代的要求,勵志改革中國繪畫,毅然選擇去日本東洋深造學習。這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是應該從現在就應該站在歷史的宏觀角度上來學習繪畫,跟著時代的主題,不能格局太小,滿足于現狀。高劍父的早期積極參加革命,他身上的人文關懷是當今優秀畫家必不可少的,當代世界級畫家所必不可少的優秀品質之一便是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意識在我們學生看來可能要求有些高,我們一下子做不到。我們現在所能夠做的就是提高自己文學素養,健全自己的人格。木心在他的《文學回憶錄》里說過“文學即人學”,文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我們怎樣“愛人”的。當然木心說的“愛人”不是那種男女之間的小愛,而是廣義上的“愛人”。因此我們現在的學生應該多多了解“人”,通過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來反觀世界,了解人性。這樣我們才能站在一個文學的起高點上畫畫,畫出的作品肯定是耐看的。
當然在嶺南畫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探索時期,他們身上的研究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生學習的,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想在一門學問里出來點東西是非常困難的。嶺南畫派之所以走向正軌,我想這和他們對研究中國畫的深入貫徹密不可分。即通俗的講,“沒有被西洋油畫帶偏,就是因為中國畫的底子打得勞!”。這讓我聯想到了“無印良品”的首席設計師田中一光在他的書《行走在設計中》里說過“傳統不是停留在某個過去的時間段,而是棲息在人們心靈深處的精神。”這句話。身為學生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繼承中國繪畫的傳統精神,不能自己的東西都沒有學好,就想學別人的好東西拿來和自己的東西結合。雖然他們對于西方繪畫的研究具有局限性,但我們不能否定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的影響力是與現在不可同認而語的。高劍父等人在繪畫方面的革新精神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他們當時采用的構圖有些在現在看來還依然是非常不和常理的,但就是因為這種敢于挑戰傳統的勇氣以及探索精神,(即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使他們成為前進者。當代畫家唐秀玲女士在她的《中國畫創作與構圖研究》中提出了許多關于構圖的新方法。但她指出“理論是死的,人是活的。”讓我們活學活用。現在我們在改革創新,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更應該應該有這種創新意識,不能有惰性,小到對一張畫起稿不要照搬照片,加入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從這種小事做起。高劍父身在那個祖國積貧積弱的年代,畫的主題卻有很多是一些振奮人心的生禽猛獸。這讓我想起了徐復觀先生寫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它所提到的,“我的了解是:藝術是反應時代,社會的。但藝術的反應,常采取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順承性的反應;一種是反省的反應。”很明顯,高劍父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選擇一些鼓舞人內心的題材,是一種“反省的表現”。這些對于之后我畫畫選擇題材,創作主題上都有新的思考。中央美院姚舜熙教授提出過現代花鳥畫的題材范疇,“虛擬題材;吉祥題材;人文題材”。《司徒立文集》中說到過“所謂的個人風格,無非是反應在主題上。我們現代人的生命狀況,而且并非什么正面呈現,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孤獨,無聊,甚至是在暴力的結構上,現代化的模式中不可以自己,忽視自己的存在以至于感到虛無。”這些對于學習工筆花鳥的創作題材上都有一定思考能力。
高劍父到后期去世界南亞各地舉辦展覽,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隨著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的我們更應帶有歷史使命感的創作。這種歷史使命感在當今社會發展中轉為繪畫的語言表達在畫面中是什么呢?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言,我們回過頭來看“文革”時期的作品,充滿了時代感。因此從中我們要反思一下究竟要背負多遠的歷史使命才算得上好呢?現階段我認為和世界接軌,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繪畫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前段時間藝術考察接觸了當代藝術,中國國內很多展覽還在延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歐洲美術發展思路里出不來,最可悲的是自己在井底,還認為自己看全了天。這說明我們很容易忘記反思,思考。有句老話說“一天的思考勝過一周的蠻干。”高劍父晚年大部分精力在搞美術教育,他的一生可以說沒有離開過美術,他用他中西融合的藝術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哈佛情商課》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有較高藝術思想的人能夠主動的,充分的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性得到協調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可見內在審美素養的提高對一個人的發展是有多么重要。還有就是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習人要學到老活到老,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一生。理想和信念是人類的精神支柱,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都是我們應該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