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武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穩步推進,對于建筑人才的需求逐漸加大。一般而言,在市場上,建筑行業的薪酬是比較可觀的,這就吸引了較多的學生學習建筑專業,從事建筑行業。目前,高內高職院校開設建筑學專業的比例也較大,如何在與本科教學的對比中求得生存,形成自身的特色,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難題和困境。實踐證明,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尤其是要進行課程改革。一方面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側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是要進行創新,尤其是進行課程創新。面向上,要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負責;課程上,要形成體系;資源上,要合理利用社會和企業的力量。
從人才培養目標上,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知識目標上,學生要具備專業知識(建筑學、項目學、力學、設計管理等),具備文化素養(人文和英語等),具備數學和邏輯學等;從能力上講,學生要獲得建筑設計能力、技術方案的編制能力、項目質量管理能力、材料的組織能力、專業的應用能力、團隊的協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學生畢業后可以往建筑設計、監理、造價咨詢和建筑設計等建筑業企業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工作;從就業的崗位上,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一線的設計工作,也可以從事設計管理相關的工作,具體有技術員、設計員、安全員、質檢員、監理員、造價員、管理員、資料員等等。
高職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一是要遵循課程的發展規律,二是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一般而言,就要從新手到骨干再到技術專家這樣一個過程,構建起初級共享、中級分立和高級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是指入門的課程,或者說是建筑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課程。這些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知識構成、能力需求、制圖能力、軟件的設計能力、材料的技術能力等等,是學生今后就業的主要技能獲得源,也是專業的基石。沒有學會這些初級的課程,更高層次的水平提升就不切實際。初級共享的課程,既包含理論的學習,也包含實踐的環節,是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相互融合階段。換言之,初級課程是搭建了一個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去獲得更高層級的技能。舉例說明,學生在學習了設計識圖課程和項目管理等課程后,就初步了解了整個專業的概貌,以及需要掌握的程序和基本技能,以及在今后就業中需要具備的初步的測量、預算、設計和管理的能力。
學生具有差異性,因秉性不同,天賦也不同,對專業的學習或者興趣也不同。高職院校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課程進行差異化的優化。現在很多的高校在低年級不分具體的專業,而是一個大的方向,讓學生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根據學生自身對于專業的態度,再選擇具體的專業,如此才不至于在選擇的過程中盲目化。學生在獲得初級課程知識后,在中年級,就選擇相關的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或模塊,進行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這個階段的學習課程要求較高,側重于自主項目、綜合項目、科研項目、實踐項目等,再次從學生的測量、管理、預算和設計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課程是相通的,都具備一定的規律,學生在具備一定專業基礎之后,就可以在更高層次的能力模塊后進行拓展。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的開發,側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在開發和適應學生就業崗位能力和拓展課程上,具有核心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十分有必要。一般而言,建筑行業是以項目技術、設計技術等為核心的,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如果說有一種方式可以將整個建筑專業的課程貫穿起來,那就是項目。建筑項目本身就是項目,學生就業主要從事的也就是項目的設計、項目的設計和項目的管理等。因此,從項目項目出發,將整個建筑課程的知識點連接起來,將整個學生能力培養過程聯動起來,將這個學生的素質融會貫通起來。這種途徑即項目貫通,或者叫做項目系統化教學。因此,在教學時,要進行科學地規劃、精致的設計、合理的組織、有條不紊、循序漸進、觸類旁通,實現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當然,也要注重項目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能斷章取義,不能顧此失彼、不能前后顛倒。一級一級推進,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累積由淺入深,在實踐中超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
行業有標準,有了標準才能對標,才能制定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的方案。一般而言,標準有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有國家標準也有地方標準,無論何種標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參照。而且要對照具體的崗位、具體的要求進行參考。在高職院校建筑行業,一是要多對標市場要求。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著市場的巨大變化,建筑行業也日新月異,教學時要多做市場調研,從顧客的需求出發,從企業的需求出發,開展相關課程群的建設。二是要對標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如此才能充分的了解行情,不至于滯后于相關專業的發展,保證課程內容的時效性。
學習學得怎樣?學生是否掌握了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從事建筑行業相關的素養?這都需要評價,通過評價來督導,通過評價來指揮,通過評價來反思,通過評價來建設。在課程考核中,一是要明確標準和具體的指標,從實際上考察建筑相關課程建設是否對標,是否落地,是否利于人才的培養;二是要建立團隊,要建立由專家、管理者、一線教師、技術骨干、行業精英等為成員的督導團隊,從多方面去評價,無論是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組織、教學的目標、實踐教學還是作業的布置、課后的輔導等等,全面衡量建筑課程的實施。三是要時刻具有改革和創新的意識,在評價上側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側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側重課程改革的推進,側重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等等。
就目前而言,建筑項目設計課程的評價方式有多種,不一而是,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傳統的筆試,應試教育的經驗或者成果,以卷面的形式通過主客觀題的形式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理論;二是機試,稍顯現代,利用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在計算機操作上進行測試,可以機器閱卷,提高了效率;三是現場測試,即實操測試,通過相應的實際操作考察學生動手能力和相關素質;四是宣講或者答辯,采用的是成果匯報的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將所學展示出來,是學生實際能力的一種較好驗證方式;五是企業測評,即通過實際的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帶著任務和目標,完成相應的考核。
建筑設計專業課程群的建設,說到底,不是趕時髦,而是應對市場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一是要打造教師團隊,而且是雙師雙能型的教師隊伍,既懂行業又懂學術,雙向指導;二是要以就業為導向,服務于學生的實操能力,服務于具體崗位的需要,三是要注重聯動,在建設中多調動政府和企業的資源,充分協調課程本身的元素,建立科學的體系。總之,建筑設計課程的開發,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學習規律,主動對接標準,滿足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