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劉燕妮
(江南大學法學院,江蘇無錫 214000)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推進養老服務改革、實現社會養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統計局預測,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快速提高到2020年的17.8%,2030年的25%,2050年的33%,屆時,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重要影響,老年人問題不但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推進“時間儲蓄”養老模式,實現社會互助的養老模式勢在必行。我國“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源自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一些同志到國外學習后,將這一做法介紹到中國。最早采取這種做法是1998年初在上海虹口區的晉陽居委會,該社區提出了時間儲蓄型為老服務的做法,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措施、方法及制度。隨后,南京、重慶、廣州、南寧等也出現了這種模式,主要依托于居民小區,重點的服務對象是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和“時間儲蓄”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時間儲蓄”養老模式在我國各地的推廣,“時間儲蓄”養老模式逐漸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很多人口學家和社會學研究專家從“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的理念、現狀、問題、可行性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目前學者對于這一模式運行存在的問題仍處于不斷研究探索階段,解決問題的對策尚未達到準尚未達到統一意見并全面實施。
在全球范圍內,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United-Nations,2009)[1]。1986 年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埃德加·卡恩(EdgarS·Cahn)本著相互信任、互助友愛的思想,提出了“時間貨幣”的概念(EdgarSCahn,2001)[2]。“時間儲蓄”應用在養老服務開始于美國、日本等國。不同的時間銀行具有不同的特色,如:以文化為特色的有日本時間銀行下的互助養老模式的組織文化較為豐富,注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SeyfangG,2009)[3]。以醫療服務為特色的有美國時間銀行下的互助養老模式致力于減輕社區中弱勢及貧困老年群體的醫療負擔(SeyfangG,2004)[4]。目前,“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模式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有較成熟的發展,不僅采用計算機系統對服務過程進行管理,而且政府從立法上保障其發展,對模式運行中的經費來源、互助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培訓等都做出了嚴格的要求。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1999)認為“時間儲蓄”是社區通過“時間儲蓄卡”將其服務時間記錄儲存起來,勢提供服務者年老需要服務時,再由別人無償提供相應的服務量。“時間儲蓄”體現的是社會互助的精神,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社會都有好處,其實質是進行勞務的代際交換(穆光宗,1999)[5]。“時間儲蓄”中的“時間”代表的是該時間內個人創造的勞動成果或價值,體現為勞務或貨幣(陳功,2001)[6]。從兩個層面上對時間銀行進行定義:廣義上,時間銀行是指不同年齡階段的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時間的志愿服務積累時數;狹義上,時間銀行是指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積累服務時數,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務時享受同等時數的服務(王澤淮,2003)[7]。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試點社區多為所在城市老年人分布最密集的區域、第二,各地區的發展策略和制度設計各有特色、第三,各地區“時間儲蓄”養老服務的發展都是在社區帶頭人和黨員的帶動下發展起來[8]。
“時間儲蓄”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學者陳功在認為問題主要集中在:認識問題、管理問題、政府角色和作用問題、保障和信任問題“時間儲蓄”的標準和專業化水平問題、風險防范問題、通存通兌與轉讓問題、老齡服務中出現的新問題(陳功,2001)[9]。社區“時間銀行”是時代催生的產物,有著難以取代的優越性。然而,社區“時間銀行”所承擔的是處理一些細小、繁瑣、復雜的任務。目前作為一個新生事務,還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如:“時間銀行”的性質問題、服務的計景和兌換問題、第三方的權威和信譽問題、志愿者專業性問題、服務風險問題(林歡歡,2015)[10]“。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存在的問題有:尚屬新鮮事物,公眾認知度不高、以社區為單位計算服務時數存在轉移接續問題、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時間銀行信息化程度不高(李曉燕等,2013)[11]。中國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存在的問題有:時間銀行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時間銀行的實踐缺乏頂層設計、時間銀行的激勵機制不完善、時間銀行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困難、時間銀行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李水金,2015)[12]。從長期來看,時間銀行要在中國良好運行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如:“劣幣驅逐良幣”與中國人的時間觀、對志愿服務的量化和物質化、公信力和運營能力、服務匹配與運營成本、人口可持續與人口流動(陳友華和施旖旎,2015)[13]。
發展“時間儲蓄”養老模式在我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以上眾多學者對其發展問題的研究時間來看,我國在解決‘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發展存在的問題十分緩慢,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養老“時間儲蓄”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落地生根,發展到現在還處于探索階段。已有經驗和研究表明,時間儲蓄能夠轉化為現實是可能的,但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資源,需要聚焦解決以下四個問題:即時間儲蓄誰來計量?時間儲蓄儲存在哪里?時間儲蓄的質景如何保障?時間儲蓄是否可以跨行存?只有切實解答好這四個問題,養老“時間儲蓄”的模式冰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王菲和褚滉婧,2016)[14]。同時,其他學者提出了發展時間儲蓄助老服務的制度框架,即建立區別于一般志愿服務的時間儲蓄助老服務、強化主體審核標準和分類評判標準、建立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三社聯動”運營機制、建立時間儲蓄助老服務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基于存取雙方人口變動趨勢建立長效發展保障機制等(王永梅、王一笑)[15]。
綜上所述,雖然國外研究為解決中國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但在轉化應用中面臨一些困難:一是我國國情決定,我國老齡人口眾多,政府對老年人口的資金保障不能做到像國外一樣充足;二是歷史原因,我國在時間儲蓄養老模式探究上國外起步晚,歷史文化的不同也是一大因素。這就需要在理論、方法和實踐層面進行艱難的本土化探索和嘗試。國內學者在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上,不斷改革突破,由理論層次上的研究不斷重視具體實踐研究,積極探索解決我國時間儲蓄養老模式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可以擴充的空間:一是對解決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的問題研究方面,引用先進思想與技術;二是與時間儲蓄養老模式相對應的制度政策設計亟待加強,需要立足于時間養老模式問題的實證研究,進行相對應的政策設計;三是研究視角有待拓展,需要對如何在新的時代下構建時間儲蓄養老模式進行系統思考。
[1]United Nations.W orldpopulationnageing2009[M].New York,NY,2009.
[2]Cahn ES.On LETSand Time Dollars[J].Int JCommu-N ity CurrencyRes,2001,5(20):!-4.
[3]Seyfang G.Timeon our side:Timebanksand active citizenship[J].Public Policy.Res,2002,9(4):242.
[4]Seyfang G.W orking outside the box:community currencies,time banks and social inclusion[J].JSoc Policy,2004,33(l):49-71.
[5]穆光宗.建立代際互助體系,走出傳統養老困境[J].市場與人口分析,1999(6):21-24.
[6]陳功,杜鵬.關于養老“時間儲蓄”的問題與思考[J].人口與經濟,2001(6):67-73.
[7]王澤淮.時間銀行一社區志愿者服務的新形式[J].社區,2003(12):23.
[8]董自龍.“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3(4):38-42.
[9]陳功,杜鵬.關于養老“時間儲蓄”的問題與思考[J].人口與經濟,2001(6)=67-73.
[10]林歡歡.試論社區“時間銀行”的發展困境和對策[J].實務研究,2012(12)=68-70.
[11]李曉燕,孫林,方萍,陳泳欣.我國“志愿時間銀行”問題研究現狀、問題及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3(1):94-97.
[12]李水金.淺探中國志愿服務時間銀行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J].經濟研究導刊2015(3):102-108.
[13]陳友華,施旖旎.時間銀行:緣起、問題與前景[J].人文雜志2015(12):111-118.
[14]王菲,褚浞婧.養老“時間儲蓄”:從可能性到可行性[J].社保論壇2016(4):13-14.
[15]王永梅,王一笑.我國時間儲蓄助老服務的實踐與制度探索[J].社會建設,2017(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