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 王沙 楊嵐
在人類設計史中,工業設計加速了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末,綠色設計成為了一種國際設計潮流,它真實反映了人們對環境破壞做出的反思。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設計師們開始理性地探究設計中人與生態的關系。綠色設計順應時代發展,是未來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
人們對于綠色設計下的工業設計的探索充滿困惑,但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態度十分堅定。在綠色工業設計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的同時,也取得一些成就。
工業設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比,工業設計產業具有成長潛力大、物質資源消耗少、知識技術密集、綜合效益好等特征。作為典型的集成創新形式,與技術創新相比,工業設計具有投入小、周期短、回報高、風險小等優勢。工業設計對于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發達國家都將工業設計上升到國家戰略予以重點扶持。
當下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大,但對綠色設計的理解依舊淺薄。大量的企業、商家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打著綠色設計的招牌,混淆綠色設計概念,使大部分消費者構建了一個以高檔、環保、安全為概念的“偽綠色”設計產品價值觀。消費者對綠色工業設計產品是否真正環保充滿質疑。例如:公共設施設計上,通常有的商業街或者公園街道會借著環保、綠色、生態的口號斥巨資修建華麗的公共設施,例如他們在垃圾桶上掛上盆栽就稱之為生態垃圾桶,與真實的綠色設計過程完全沒有關系,并不是采用生態元素就是綠色設計。又或者說大部分以高科技為口號做的智能產品也并不是真正環保的,例如:家用有機蔬菜培育缸,它們采用高科技的操作,但產品使用壽命短,成本高,回收率低、能源消耗高,這些奢侈的“偽綠色”工業設計忽略了降低消耗、少用能源的根本原則。
在遵循綠色設計的“3R”原則基礎上有效的減緩資源消耗和降低生態環境污染,得到了全球的鼓勵發展,從不同角度控制了設計生產的污染,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取得了可觀的生態經濟效益。
例1:LED燈,它是一款新型節能燈,相較于白熾燈等其它燈,LED更為綠色環保,無輻射,亮度高,使用壽命長,省電。它沒有能量損失,而且正常使用不會造成光污染;例2:關于工業設計的包裝現有出臺了《歐洲包裝與包裝廢物指令》規定了重金屬含量水平等,規范了綠色環保的包裝設計;例3:碲化鎘發光玻璃在建筑和公共設施產品上的運用,減少化石燃料,生產快速,利用率高,節省了成本,碲化鎘薄膜在未來工業設計產品上有著重大突破。
以上所述,從企業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綠色設計,綠色的工業設計對企業來講有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從消費者來看,大部分消費者更傾向綠色環保產品,注重健康環保的消費,節約資源;從設計師來看,做到真正的綠色設計是設計師的道德和責任的體現。綠色的工業設計通過不斷的優化和共勉的模式來實現健康的生態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嚴格的綠色設計原則:Reduce(減少污染)、Reuse(減少消耗)、Recycle(再循環),來分析工業設計產品是否符合綠色設計標準,將形式化,概念化的“偽綠色”工業設計現形于大眾之間。
(1)設計選材。在選擇產品材料上注重具有較高的再生性材料,制造排放低,低能耗,可降解的材料或嘗試新型環保材料。設計師可根據法令條規來選擇自己合適的材料,并將環保材料統計下來建立成庫,以備所需。如:使用竹、麥秸、麻、木材類等天然生物類材料或者UV油墨和水性油墨這種無溶劑排放、使用安全無毒、高效、節能的材料,金屬類的鋁也是屬于百分之百回收率的環保材料。
(2)設計功能及結構。在產品功能及結構上注重Reduce原則,也就是“簡約設計”,減少產品體量、精簡結構、可拆卸結構,做到最精粹的功能與結構形式的設計。如:產品結構自身完整,模塊化,產品功能系統化,以此實現再利用的綠色設計。
(3)設計產品的生命周期。設計師作為工業設計中的整個環節的把控者應注重生產中減少消耗、流通中降低成本,消費中減少污染。我們需要全程控制產品生命周期來全面分析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產品從加工制造到廢棄分解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的環境分析和評估,并找出問題加以改善。
綠色的工業設計不能是片面的自然元素產品,不能是奢侈的資源消耗品,不能是低回收率的廢品,綠色的工業設計是為了保障產品質量,健康生產,高效利用的一個綠色設計過程。綠色設計不斷影響著工業設計的發展,生態環境需要人人維護,作為設計師應該遵守職業道德,堅守生態保護的責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許彧青.綠色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陳羽.綠色設計對消費者行為的引導[J].包裝工程,2003,24(3):83-85.
[3]張偉.綠色設計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河北工業科技,2007.
[4]賀雪梅,劉佳.探析當代“偽綠色”設計[J].包裝工程,2013.06:72-75.
[5]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現狀研究及發展預測報告(2018版)[M].中國產業調研網CIR.c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