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學要把握核心知識的整體性,要突出核心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 通過創設真實問題情景,多樣化呈現信息及問題,通過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
關鍵詞:核心知識;問題情景;過程性評價;深度學習
作者簡介:徐良明(1971-),男,江西九江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課堂教學設計及實驗教學.
一、原題的簡單分析
原題?(2016杭州)如圖1為核聚變的示意圖,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種原子,“●”、“○”、 “○” 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③是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屬于同種元素的原子是(選填序號).
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有三個,它們分別是“原子結構”、“輕核聚變”和“元素”.相關知識的教材陳述是這樣:“原子由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時,也能釋放能量,這種現象叫做輕核的聚變,輕核聚變會放出更大的能量”、“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統稱為元素”.在下發的《寧波市2017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科學》中明確了這三個知識點的考試水平要求分別為a、b.a代表了解水平,即能說出知識的要點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們,而b代表了理解水平,即能闡述知識的內涵,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關系,能用于簡單的解釋、說明及結果的預測.
命題者精準地把握了《說明》對知識性考試水平的要求,對“原子結構”要求學生辯認、識別,對“輕核聚變”要求學生知道并能描述這一現象,對“元素”要求學生懂得用“質子數”來作出判別.但學生的答題卻是失誤頻頻,這情況讓筆者感覺“意外”,難度不大的題為什么得分率不高?對錯題進行統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對“輕核聚變”這一現象只有“輕重”的識記,不能辯識黑白圓點所代表的中子和質子;對“原子模型”有學生誤把黑白圓點均認為是質子數;無法用“質子數”去推測同種元素的原子.在對學生的反饋調查中,多數學生發生錯誤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準確區分質子和中子!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二、原題的深入思考
在講評該題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陳述是熟練準確的,那為什么會在相關測試中出現大的紕漏.筆者認為,多數學生對以上的知識點僅停留在記憶層面,這些陳述對他來說只是一些純粹的詞語,是生物學上說的認知刺激物而已!若讓學生去進行填空,他們機械作答的準確率會很高.但當這些知識,以別樣形式出現時,如圖2所示模型,部分學生就有些無助了.學生不能將識記的內容與試題中的原子的模型一一對應起來,如若能嘗試性地將原子模型與原子知識一一對應,就不難發現大些的白圈應該代表質子,因為小圈代表電子,原子結構中兩者數目是相等的.或者說若學生對教材中的“輕核聚變”有清晰的認識,他就能判斷出黑點代表的是中子,從而為解題找到另一個突破口.在統計中發現做錯這題的學生均是班級里中偏下的孩子,在兩個僅只要達到了解級別要求的知識點中,只要學生會一個此題就有解決的可能.可見上述的知識根本就沒有組織到這些孩子已有的經驗中去,它們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孤立的“符號”,一句話而已.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針對淺層學習(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把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接受和記憶)第一次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研究者認為,深度學習是基于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他們融合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經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
根據這些研究,不難發現,這些學生錯誤作答的原因就在于學習的深度不夠!
三、原題帶來的啟示
如何讓學生接受到深度的學習,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還是能獲得一些啟示.
1.教學要把握核心知識的整體性,引導學生深層理解
“構成物質的微粒”是科學教材中的核心知識,這一知識包含了許多的內容,諸多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微粒”核心去串接這些知識點,讓這些分散的知識聚攏來讓學生對“微粒”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對這一核心知識有深層理解.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用“微粒”知識來解釋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類似的問題:
(1)為什么金剛石和石墨的化學性質不一樣?原因就是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排列不一樣
(2)為什么原子整體不顯電性?為什么鈉離子帶正荷?
(3)為什么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現象不同?原因是單位體積氣體中微粒個數不同
(4)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條件為何不同?因為制氧物質構成的微粒不同
教師對核心知識會有一些整體的感知,當教師用問題的形式把這些零碎的“珍珠”串起來時,學生頭腦中隱約就有“珍珠鏈”的感覺,核心知識的理解就會走向全面.
2.教學要突出核心知識的意義, 凸顯深度思維
在上述試題的問題中,“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就是“質子數”這一知識的核心意義所在,同樣,最外層電子數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它決定了該微粒的活潑性.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復習課中,教師必須突出核心知識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才能從符號學習表層進入邏輯形式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有固體析出”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從化學變化的角度去看待,如復分解反應中有沉淀生成;也可以從溶液飽和的角度去思考,如升溫、降溫、蒸發溶劑時固體的析出;也可以從化學變化及飽和溶液的角度來審視,如將CaO粉末投入到飽和的石灰水中固體的析出情況;我們甚至可以站在溶解度大小的角度來看待固體的析出,如用什么方法從KCl溶液和NaNO3溶液中得到NaCl晶體?這些問題的思考直指核心知識的意義,思維深度也在不斷增加!
3.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教學設計,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1)教學設計應盡可能地創設真實問題情景
將教學的事實性知識置于真實的問題情景中,教學內容才會生動.在“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教學中,為證明金的活潑性弱,教師脫下手中的戒指投入到稀硫酸中,竟然發現有汽泡生成.學生大驚失色時,教師又摸起另一枚戒指也投入到稀硫酸中,發現沒有汽泡.課堂這一載體就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創造了機會,學生就會主動提出問題去比較、去思考,這樣的學習就充滿著研究的意味.
(2)信息及問題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
圖表、模型的呈現方式往往和文字的表達效果不一樣,前者更能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如原子的模型及輕核聚變示意圖就比文字陳述來得豐滿,且信息量大.
(3)教學要有過程性評價來引導學生深度反思
學習過程中能夠自我反思、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逐步加深理解是深度學習進行的重要標志.過程性評價能夠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的反饋,在觀點交鋒中,學生能批判性學習新的知識,教師更能引導學生的“學”向著核心知識的意義靠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M].2017.